启阅读链接,串日常教学——基于运用作业本阅读链接提升一年级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刘芸

杭州市大禹路小学(甲来路校区),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

一年级阅读教学夯实基础很重要,然而合适的教学材料很难寻找。笔者发现作业本课后阅读链接契主题、合教材、配能力、宜教学,并且拓展了主题,增添了趣味,优化了内容。基于以上特点,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时在课前导入、课中活跃、课后拓展都可以使用,进行评价与展示,有效衔接课堂内外。因此笔者在实践中探索作业本阅读链接在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以此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作业本:阅读链接:一年级

正文


一、惑生迷雾:观一年级阅读教学现状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倪文锦老师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说到:阅读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字词,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等作用。那么对于启蒙时期的小学生来说,阅读教学更为重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意,但更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与想法,能合理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享受阅读的乐趣。若是要将阅读教学简单化的概括,也就是读读说说、说说写写,即运用语文。那么,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在识字的基础上,朗读感悟、积累运用。

一年级的孩子对一切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学习性强,但拿着万花筒看世界,五颜六色,色彩纷呈,却渐渐地让人迷了眼。每日阅读半小时的任务,孩子们会更倾向于选择卡通连环画、脑筋急转弯之类的书籍,未选择和课本内容相适应的材料及时巩固拓展。而家长们为了提升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会让孩子们练习阅读题,在众多材料中挑挑拣拣,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增添了一项负担。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大大增加了课外阅读的比例。课外阅读指导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目前,课外阅读存在阅读兴趣缺乏、时间不足、内容偏差等问题,影响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课内外阅读整合效果并不理想,部分教师侧重课内阅读,忽视对课外阅读的拓展,导致学生的阅读量远远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内外阅读方法缺乏系统衔接,影响了课内阅读方法的巩固与发展,限制了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等。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深入课题研究,结合学生主体的认知与情感发展需要,探究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教学策略。

1.乱花渐欲迷人眼——材料繁杂

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未知的知识存在新鲜感,想汲取吸收更多。家长老师为提高其阅读能力,采买了大量资料教辅。然而,乱花渐欲迷人眼,合适孩子当前思维能力的阅读材料很难寻找,长篇的阅读对于孩子来说,难度系数大,且不易理解和接受。将一切好的事物冗杂在一起,绘制成的画面,未必富有美感。

有的学生识字量少,教师和家长又没有很好地协助、指导,面对一堆不认识的字,他们很难有兴趣。有的学生接触的读本比较单一枯燥,甚至功利化。此外,家长带着情绪的督促,也会让孩子逐渐丧失阅读的兴趣。笔者在相关文献研究后,发现如何提高低段孩子阅读能力,如何选择合适的参考资料是一大难题。

2.走马观花识不清——能力有限

学生的看书速度和读后反思的习惯存在显著性差异。一部分学生看书过程中走马观花的比较多。看书像是囫囵吞枣,匆匆扫了几眼后知识就像过眼云烟划过脑后。就算看到了感兴趣的故事,也是当作消遣,看完就忘记了。有的学生将绘本当成画册,不知道要看些什么。

3.寻寻觅觅难适宜——配合困难

笔者发现,合适的阅读材料很难寻找。适合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篇幅合适,题材合适的阅读材料很少。第一学段的很多学生不缺少图书,缺的是经典图书。有的学生迷恋于没有精神养分的游戏、低俗搞笑的读物。

4.满汉全席劳心神——时间短暂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学校因课时有限,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完成课内教学任务上,很少腾出时间留给课外阅读。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任务一般都是回家完成的。不过,尽管第一学段的大多数语文教师会布置每天阅读半小时的任务,但不少学生还是无法完成。造成阅读时间不足的原因,客观上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口头作业耗时久,虽然第一学段没有书面作业,但读、背、诵、讲等口头作业依然会占据不少时间;二是不少家长会额外布置家庭作业,这样让学生早早埋入题海中;三是课外的兴趣班与艺术类练习,让很多学生无暇阅读。而从主观方面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毕竟自控力还比较差,更多的课余时间还是以游戏休闲为主。没有大人的督促,他们不会主动阅读,因此无法保证每天都有半个小时左右的课外阅读时间。

二、意出万象:审作业本阅读链接价值

基于以上一年级学生的阅读现状,笔者偶然发现,课作上几乎每一课后都有相关阅读链接,妥善运用,也许会是一个阅读教学的突破点。浅草才能没马蹄,阅读链接也有重要的意义。

1.契主题

主题是文本阅读的主要线索,是学生体会文本情感内涵的重要“抓手”,在小学课内外阅读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着某一主题,采取群文阅读策略,将课外篇章引入课内阅读指导中,利用主题对篇章内容进行串联,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作业本上的课后阅读链接契合对应课文主题。例如:一上课堂作业本语文园地四中的阅读链接是《四季的脚步悄悄》,而这个单元围绕“自然”这个主题编排了《秋天》、《小小的船》、《江南》、《四季》4篇课文。这些课文题材丰富,体裁各异,有散文、儿童诗、古诗和儿歌。课文语言简洁明快,亲切自然,能唤起学生对四季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合教材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本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把课本看成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那就大错特错。应该以课本为切入口,不完全依靠于课本,在泡泡画等处可以拓展的地方花点力气,这样学生的阅读层面增加。比如在课文中出现了一些好的词语、句子、篇章都可以让他们积累下来,可以背诵,也可以通过积累本积累,动笔把好的词语、句子、段落写在本子上,反复的朗读复习来达到积累的目的。当然也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阅读的积累。不仅提高了学生阋读能力,还在阅读中扩大识字量,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积累了文化,为习作打好基础。

课堂作业本上的阅读链接紧扣教材内容,与教材配套使用,效果更佳。以教材内容为线索,链接到相关课外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提升知识的储备量。通过教材的一篇带多篇,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通过课作阅读链接推荐适合他们读的语言生动浅显的童话、故事、儿歌、诗歌等课外读物,让课内、外有效结合,融为一体。

3.配能力

适合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标注拼音,图文并茂,字号间距都适宜孩子。第一学段的学生识字量有限,但标注拼音后就难不倒他们了,适当同主题的拓展,能促使孩子们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兴趣渐浓。一上大多为和老师一起读,一下随着识字量的增大,逐渐变成了和老师、同学一起读,适应了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例如一上学习拼音时,a o e这课的阅读链接是声调歌。

4.宜教学

和教材配套发放,教学便利,可以随时拿来使用,无需刻意准备,学生们人手一本。讲解便携。当日所学知识能够及时拓展深化,可以及时为学生解惑。

当日空闲时间可以让孩子们读一读链接中的小短文,既增长了见识,也节约了时间。既锻炼了孩子们的朗读能力,又能让他们学习更多的字,同时提升阅读兴趣。

三、点展千面:探链接教学特点及实践

(一)析链接特点

1.拓主题

主题上与所学课文契合。例如一下《人之初》这一课,因其取材于《三字经》,之后的阅读链接是相应的内容上的拓展。朗朗上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三字经还有哪些呢,逐渐深入。再看一下第一课《春夏秋冬》的阅读链接是同主题的四季知识和习俗。

2.拓内容

题材上包含了童谣、诗歌、绕口令、文言传统知识、短文、美文等,种类丰富。内容上也逐渐深化,吸引孩子们学习更多的知识。例如:《金木水火土》里讲的是五行和数字,课后拓展了包含“一二三四五”的童谣,内容简单、富有童趣,朗朗上口。

3.拓趣味

趣味性上也做到了兼备,摆脱了阅读短文的刻板印象,例如《一个接一个》一课的阅读链接是一则饱含童趣的儿歌,边做游戏边说,还能增强记忆。将阅读内容生活化,简单化。

(二)用阅读链接

基于作业本上的阅读链接该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呢?

1.活跃课堂

有趣的阅读链接可以作为导入出现在课堂中,让孩子们耳目一新。

也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一年级学生的注意时间有限,富有节奏性的课中操可以让孩子们飘散开的注意力回炉。

例如一上拼音单元的教学时,可以把相应的儿歌作为课中操。

2.创新作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内积极阅读,也要引导其走出课堂,在课外展开延伸阅读。

一年级的作业以读读记记为主,孩子们每日作业单上几乎都是被格式化的复制粘贴,学习积极性渐渐下降,依靠着一遍遍强制地将课文一字不落地背出。利用作业本阅读链接,可以将当日作业创新一番。简单的童谣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读背记忆,情节丰富的可以和老师一起讲故事,难度较大的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相应地,家长对孩子们的学习多一份了解和体谅。

3.课后生长

链接指引孩子们课后及时巩固所学知识,适当拓展。

例如:《太阳公公到哪里去了》拓展了气象知识,富有趣味性的短文和插图促使孩子进行阅读理解。

(三)评拓展阅读

基于作业本阅读链接的特点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方式和表现形式。一上侧重为和老师一起读,一下侧重于和老师、同学一起读。

1.编续集,增乐趣

例如:叶圣陶爷爷的《萤火虫》,可以进行适当创编。萤火虫,飞呀飞,飞到南,飞到北,飞到山谷里……

2.演角色,促配合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演的潜能和表现欲望。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再加工,并创设情境开展创造性阅读和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还可以让学生模仿人物的动作、神态,表演课文内容。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有声有色的文章,用情景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

3.诵经典,增才情

分小组进行朗诵比赛,比一比哪一组朗诵得最好,同时读读记记,前后句接力,古文接龙,增进才情。

四、思系心间:三省一年级阅读教学路

1.省内容饱和度

不是每课后都有一篇阅读链接,素材还需要更新优化。没有课后阅读链接的课文该如何更好地串联阅读教学,值得深思。

2.省拓展丰富度

同题材或同主题的阅读链接,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体验。部分小古文内容较难,能否配合释义进行集中讲解,促进孩子的理解。拓展内容还可以更丰富。

3.省难易适配度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名学生,不同的学生即使在同一学科的学习中也会存在些许差异。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并立足学生的差异采取有区别、有差异的教育教学策略。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引导以及评价都要进行梯度性设计,而作业设计也要注重分层设计,让学生都能学以致用,有所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作业设计的时候掌握难度系数的合理布设,提升训练覆盖面,这样学生们在完成作业的时候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都能将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内化。

餐厅有自助餐,学习也可以设置适当自助选项,课作阅读链接对于成绩优秀学生来说,可作为巩固积累的一部分,还可适当增加一些课外阅读。而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说,能扎实掌握课作阅读链接的内容,就已经足够。

今后的阅读教学需要经常反省,材料对于不同孩子的难易适配度,对优秀学生来说,还需要增加哪些资料;对一般学生来说,是否能将课后链接完全消化吸收。

总之,梯度性教学设计让教师的教学呈现阶梯形、层次化,可以成功调动学生不断进取的主动意识,满足所有学生的阅读学习要求,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梯度设计,分层规划,让语文课堂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夏琳杰.阅读教学的点线面——浅谈小学一年级阅读教学[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成果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2.

[2]戴树琴.梯度设计  分层规划——谈梯度性设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使用[J].名师在线,2018(22):54-55.

[3]李娜.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9(05):98-99.

[4]余佳.晒读:第一学段阅读活动的有效途径[J].小学教学参考,2020(16):14-16.

[5]陆延兵.浅议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20(16):60-6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