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摘要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方式;创新
正文
前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之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我们要把“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第一位”,把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都发挥出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主动进行实验教学,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实验案例,进而使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一、创新教学的优越性
(一)缓解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压力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知识都需要让学生去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因此,传统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方法,不太适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例如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技术和实验工具等,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要用一种容易被学生理解的方法给学生讲解,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害怕了,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觉得,化学课程并没有那么难。同时,这也符合当前“双减”政策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形成好的学习方式,消除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畏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得开心,学得开心。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如今的教育压力下,不少学生的形象都是戴着眼镜,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就算是放学或者周末,也会被逼着上补习班,大街上到处都是各种补习班的海报,各种补习班,无一不是打着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旗号。在这种以学习成绩为中心的社会里,很多家长都会抢着给自己的孩子报辅导班,不仅要花钱,还要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然而,学生并不是一个学习的机器,之所以要压缩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就是为了防止学生学不会,而要想办法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就必须要让学生在规定的上课时间里,掌握所需要的知识,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给学生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二、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教学目标发生变化的同时,初中化学教师也应该打破过去固有的思维方式,将其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育内容相联系,对课堂上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然而,目前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在教育方式上滞后
当前,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仍然习惯于对知识进行重点的讲解,而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差异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充分的考虑,教学内容缺少了创新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很难真正地达到生动、有趣、具有灵活性。这就造成了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缺少了对学习的热情,不能完全进入到课堂气氛之中,也不能对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进行更好地理解,从而对教学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化学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理念的冲击,很多学校把化学教学限制在教室里,而学生自身思维的狭隘,导致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地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的科学实验和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化学课堂上尽情地放飞自己的想象与创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日常所需要的材料,在化学研究和创新工作中进行灵活的应用,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缺乏对实验教学的关注
因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对化学实验进行重视,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准确的掌握。然而,目前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程占主导地位,而实践性课程往往被理论课程所取代。当前,初中化学实验在初中教学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已成为影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瓶颈。
三、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
(一)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当学生开始学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当学生学习化学基本元素时,学生会觉得很枯燥,很难记住,所以教师要在这段时间里,让学生重新爱上化学。例如:在学习“苏打”与“小苏打”的化学成分时,它们的化学式分别是NaHCO3和Na2CO3,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空余时间收集一些这两种物质的东西,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实验。首先,取质量相同的两个样品(分别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再取两支试管,将适量的水倒进两个试管里,然后将苏打粉和小苏分别倒入其中并搅拌均匀。其次,加入同等浓度的盐酸,将生成的气体注入清澈的石灰水中,然后将气体注入两个一模一样的气球内,在气球加入紫色石蕊溶液,以观察气球颜色的变化。这样的直观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其产生更多的好奇心,既可以让学生克服对化学的恐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二)构建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对推进化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想要有平等的交流,这样学生才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对其进行积极的影响。在日常的化学课中,教师要积极地参加学生的学习中,共同探讨和沟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加,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探索成果,感受到成功时的喜悦。强烈的学习兴趣是对学习的一种正面的认知,是每个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途径,是开阔视野的一种最好的途径。对于初中生来说,正是一个叛逆的时期,建设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这样就可以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情感,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在课堂之前,引入启发式的学习动机
每个问题都是人们在解答问题前流露的焦急,而这种紧张感正是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的源泉。在日常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对知识的认识,并根据化学课程的主要特点,在课堂之前巧设悬念,以调动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对化学有浓厚的好奇心。例如,在《分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设置一个谜题,在黑板上写道:“60+60=?”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给出了一个“120”的答案,那么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继续写“60+60≠120”。此时,每个学生心中都充满了疑问,这是怎么回事?一连串的问题表明,巧妙地设置问题是多么的重要,这让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教师做了一个化学实验。教师在学生的注视下,拿出60毫升的水和60毫升的乙醇,让一位学生来做这个实验,将两者混合在一起时,总体积小于120毫升。这时,学生会产生更多的疑惑,教师就可以适时介绍“分子”知识。
(四)利用问题情景,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问题情景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往往是将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现象或者自然现象运用到课堂上,创造出与之对应的情景,通过情景创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思考,培养出更多的能力。在实施了“双减”的政策后,化学课程的教学压力明显降低,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却相对较慢。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建立问题情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际运用中,问题情景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两类:一是通过引入问题来引导问题,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地学习化学知识,有助于加深理解各类化学概念的认识。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给学生设置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找到解题的方法,建立学生的自信。
(五)重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大部分的化学知识来自日常生活。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注重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在此背景下,学生的化学知识是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双减”强调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空气》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在课余的时间里,组织一次关于“环境保护”的主题研讨。通过课堂的讨论,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探究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为了减轻和控制环境污染,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做些什么事来保护环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作业分层设计
根据课程的难度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出不同层次的作业,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一般而言,化学作业的设计注重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第一层次是基础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并由每位学生共同参与;第二层次为扩展型作业,其目标是把基本技能转移到相似的题目或难度相对较小的综合活动中,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探索欲望和创造力,在此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第三层次为挑战型作业,这种作业更具探索性、综合性,旨在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综合应用于化学问题,挖掘自己的潜力,而不会在完成了前面两项任务后,陷入没有题可以完成的情况。其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灵活的作业,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近期的发展领域得到更大的发展。比如,在开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档案、问卷调查、测验等方法,将学生分为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并与学生讨论是否公开等级,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七)重视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而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教学《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可以准备好酒精灯、三脚架、坩埚钳等仪器,给学生示范燃烧和灭火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在燃烧的过程中,火源、着火点、可燃物三个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在实验中,教师要提问学生:“你看见了什么?”“你认为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写下实验笔记,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允许学生在实验室进行一些实验,但前提是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从而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地评价非常重要。如果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好的基础,教师可以给学生更高的标准;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要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比如,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对于基础相对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让其参加较为复杂的化学实验,通过实验验证书上的知识,设置与实验有关的评价维度。而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则可以降低实验的难度,逐步提高。通过分层评价,既不会使学习好的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也不会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失去了对化学的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
四、结论
教学创新是一个时代的需要,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必须要进行创新,改变教学方法,就要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满足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引领功能,做到寓教于乐,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研究更加感兴趣,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以此来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将初中化学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官玉英.基于新课改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08):183-185.
[2]黄富强.新课改视域下初中化学教学方式的策略思考[J].考试周刊,2023(07):126-129.
[3]张丽丽.“双减”视域下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J].化学教学,2023,No.433(04):80-84.
[4]张莹莹.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3(06):147-149.
[5]王芳,武彧.“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的“加减乘除”[J].云南化工,2022,49(12):189-191.
[6]吴璐.“双减”背景下如何在初中化学中开展多样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22,8(04):190-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