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模式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熊斌

湖南省道县仙子脚中心小学 湖南 永州 425302

摘要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目标正在经历着由传统的“双基”向“核心素养”重大转变。而教学创新是推动小学数学教育改革走向深入、全面的根本途径,为了响应这一变革,本文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导入、课堂探究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创新策略,旨在构建一个自主合作交流的数学课堂,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新课改;核心素养;创新

正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课标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核心素养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这意味着小学数学教育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因此课标标准的提出意味着小学数学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传统的数学教育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机械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关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常常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变得单一和死板。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为此本文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充分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数学课堂创新策略。

一、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模式

)协调核心素养的发展性与教学目标的即时性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量的升华。而教学设计则需要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常常面临协调核心素养发展性与教学目标即时性的困难。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学生即时的课程学习效果,还要关注学生素养的短期渗透和长远发展。

)协调核心素养的综合性与教学内容的独特性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构建知识、培养技能、展现品格的重要能力,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但不同教学内容所偏重的目标有所不同,所传递的核心素养目标也就有所差别。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针对每一阶段内容的不同特征进行分析,清晰、明确地确定课程的重难点,并将核心素养的综合性与具有独特阶段性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协调核心素养的目的性与教学过程的工具性

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仅关注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各个方面的能力和表现。这种长远性和全面性的目标要求,体现了核心素养强烈的目的性特征。尽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仅仅是一种手段或工具,用来达成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的目标。因此在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和规划时,应该摆脱狭隘的课堂阶段目标的限制,需要关注课时目标中核心素养长远目标的要求。

二、新课改背景小学数学课堂的问题分析

)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不足

依据我校近期的课题调研报告显示,当前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不足。如调查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来源”的结果显示:对数学知识感兴趣的有12.87%,想要获得荣誉的有23.14%,家长的压力有31.94%,考试需要有32.05%。另外从学生课堂“主动询问的情况”调查结果来看,询问频率较多的和有问题会询问各占16.78%、32.52%,偶尔会询问和不会询问的各占29.98%、20.72%。由此发现当前学生数学学习的求知欲望不足对渴求知识的欲望不强。

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不足

从学生的探究欲调查情况来看,关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根本不会思考的比例占12.43%,偶尔会思考的比例占34.25%,基本会思考的比例占32.86%,经常会思考的比例占20.46%。关于“学生遇到数学难题的处理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想着等以后解决的比例29.62%,会自己继续思考的比例占13.95%问同学或问老师的人数23.54%学生依赖教师的讲解的人数32.89%,从总体情况来看,学生在数学课上的思考惰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惰性不仅源于他们对问题的浅尝辄止,还不愿深度挖掘问题的。这种倾向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产生了明显地限制,不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数学表达较为缺乏

从数学课堂上学生的表达情况来看,当前主动发言的学生偏少,大多数学生都缺乏交流的意识。关于学生在数学课上发言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53.82%的学生在数学课堂很少发言,只有18.06%的学生经常发言。关于数学老师课上的鼓励发言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85.30%的老师都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发言。由此可见,一些学生可能会感到数学表达困难,无法将数学问题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在与同学或老师交流时感到困难,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和问题。另外,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自信而不敢自由表达,害怕在解决问题时被别人嘲笑或批评。这种不自信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展现自己的潜力。

三、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实践策略

(一)在数学导入环节创新

一方面,深度挖掘教材的内容。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采取了螺旋进阶的方式安排相关数学概念、定理等内容,因此教材关于同一知识都是分散在每一册进行教学,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教学组织以及知识衔接连贯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素养培育放到整个知识结构中,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导学内容。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导入有关的视频或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点,教会学生如何读懂数学语言,观察数学图形和符号,培养直观与抽象能力,从而实现深度学习。比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在课前通过微信群发布导学案,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割补法”求面积的数学思想,接着导入本课的主题图,并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圆的面积”在实际应用的价值。

(二)在数学探究环节创新

联系现实生活,创设真实情境。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应当注重将简单的知识进行深入的讲解,通过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能够发现真实情景中的数学问题,掌握数学学科的思维方法。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结合教材例题1的内容开展折纸与画图的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通过直观的数学活动,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培育数学眼光,从而明确“分数除法”的算理。

开展合作学习,加强师生交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强课堂活动的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率。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项目任务中有所收获。如在学习“可能性”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分为三组,每个小组派出一个选手上台跟老师一起掷骰子。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骰子的组合方式,通过小组探究,发现赢骰子点数之和的组合方式

利用思维导图,提升课堂总结有效性。通过思维导图软件总结和归纳单元的知识点内容。使得课堂的教学变得更加有合理性,避免遗漏掉重要的知识点。还可以帮助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点完成新知的学习,实现知识迁移应用。例如复习小学“多边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回顾在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思考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了解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分别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在数学评价环节创新

评价标准的创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评价方式体现多元化。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上,教学评价要兼顾考察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点;其次,数学教学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在整个课堂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比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数学语言的表达等都能成为评价的要点。

评价方式的创新。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中,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进行结合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过程性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性评价可以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为教师提供反馈,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和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

评价任务的创新。为提升学生完成评价任务的积极性,可以将数学知识与趣味元素相结合,旨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动力,提高数学的学习积极性。如调查性练习任务,引导学生完成调查家庭月度开销、空气质量等。如设计性任务,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或要求,设计一份数学小报、徽章等。

四、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模式创新实践

(一)教学分析

圆柱和圆锥常见的几何包含了平面和曲面,是学生认知的大跨越,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认知的重大突破。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将会设计学前活动,让学生自学,对圆柱、圆锥的基本特性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用动手实践的方式来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将数学知识生活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物体的直观感受,了解圆锥和圆锥的底面、侧面、高等数学概念的内涵。

2.自主探究圆柱、圆锥等物体的基本特征,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开展数学探究活动,进一步地体会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之间的特征,从而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1前置性学习活动

任务1:寻找1~2个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体,观察特征,并记录下来。

任务2:阅读教材内容,做一个圆柱和圆锥。

【设计意图】充分应用生活常见事物通过观察、触摸、翻滚等实践操作活动,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知经验。

2)揭示课题

任务3:多媒体展示图片,图中哪幅图是圆柱?哪个是圆锥?

图片7.png 

1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示和交流归纳认知与发现,然后展示一组圆柱、圆锥形状物体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描述其形状特点,更好地建立起对圆锥和圆柱的基本概念。

2.课堂探究

活动一:小组合作探索圆柱的特征

任务4:1)比较本小组找到的所有的圆柱形物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选一个圆柱形物体进行观察,圆柱的表面能找到哪些形状地面。(3)用尺量一量,比一比每个面的大小,看能发现什么。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研究提示”指导下,进行观察操作、绘图、抽象归纳等,实现深度学习,从而把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并建立相应的空间观念。

活动二:自主探索圆锥的特征

任务5:启发学生想到用“看、量、比、画”等方法来研究。

1)找一找圆锥的表面有几个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的。

2)圆锥的高指怎样的线段?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3)把一个圆锥画下来是什么样子?试着画一个草图。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对圆柱特征的研究经验,引导学生小组探讨圆锥的特性,并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抽象概括圆锥的本质。再次感受用平面图形描述立体图形的方法。

3.巩固练习

1.填一填。

圆柱有(  )个面,其中底面是(  )个(  )的(  )形,侧面是一个(  )面,它有(   )条高;圆锥有(  )个面,一个是圆形的是(  )面,一个是曲面的叫(  )面,它有(  )条高。

2. 各画一个圆柱和圆锥,并标上它的底面半径和高。

3.平行于底面把圆柱和圆锥切开,会切出什么截面,沿着底面直径切又会切出什么截面呢?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固守着固定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深度思考能力不足以及数学表达能力不足,严重阻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进步和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深度挖掘教学素材,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综合性,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需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以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新娥.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智能化教学创新路径[J].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辅导版,2021(06):27.

[2] 李广君.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策略探究[J].家用电脑世界(电子版),2021(002):000.

[3]罗玉华.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策略[J].新教师,2022(4):46-47.

[4]王红梅.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策略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2(19):46-48.

[5]朱敏.科技引领,教学创新——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 2022(11):3.

[6]杜力.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成效[J].新课程,2019(31):202.

[7]马宁.浅议互动教学用于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的成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6):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