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材多艺”的沥粉贴金工艺进校园——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沥粉画校本课程开发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周哲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 362261

摘要

沥粉贴金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学生而言具有传习的意义,从美育的角度对非遗资源展开学习与研究,将代代相传的工艺引入学校艺术教育体系,意义深远。校本课程《沥粉画》源于“沥粉贴金”工艺,笔者将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校园特点,改良这一建筑彩绘,挖掘乡土民俗文化的元素,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增强学生探寻家乡的文化根脉的意识。


关键词

正文


一、沥粉贴金工艺的发展现状

穿越千年的“沥粉贴金”古老工艺,时常用于重彩壁画与建筑彩绘,抑或是传统家具的装饰。沥粉贴金具有“裸眼3D”效果,因为沥粉贴金包括沥粉和贴金两种工艺,沥粉工艺用装有胶和土粉混合的膏状物的有孔尖端,按照图案沥出轮廓线,制作出高于墙体表面的效果,增加画面的肌理感贴金则是沥线表面进行贴金箔银箔的工艺,这样既防腐防潮又金碧辉煌浑然一体

随着时代变迁,这种工艺只能静静地躺在古眠床、寺庙、祠堂里“诉说”它的过去,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中学生对这一工艺全然不知。如何让非遗文化在校园中活态传承,这是值得美育教师思考的问题。

二、沥粉画的课程价值

)、沥粉画的美学价值

沥粉画的制作保有传统工艺精细流程,是对古老沥粉工艺的继承,具有独特的工艺之美沥粉画运用沥粉工艺使高出画面的部分具有浅浮雕的效果呈现出具有厚度和硬度的肌理感,独特的质感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审美感受。此外工艺制作需要有极大的耐心,从安装工具、绘制底稿沥线表现上色描金,每一个环节都在考验着创作者。整个工艺制作过程都是美的享受

沥粉画遵循形式美法则,表现形式以线为主,但是又有别于传统绘画中的线条,沥粉画中的线条表现有其独特的立体感,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曲或直的线通过排列,形成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流畅的长线,跳跃短线,在疏密对比中搭配具有情感的色彩,如独特的乐章让人赏悦目

)、沥粉画的美育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发展了优秀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沥粉贴金工艺突破传统模式,从传统寺庙壁画、古建筑彩绘中被挖掘出来,成为了一种工艺装饰的新兴画种,这一画种可称为沥粉画。笔者思考在“装饰画”课程中融合沥粉贴金工艺进行美术表现的创新,让传统工艺获得新生。沥粉画以独特的工艺效果和装饰趣味给人以视觉享受。传统的沥粉贴金工艺与丙烯装饰画相结合,既能“寻古开今,继承创新”,又能使学生认识、了解传统工艺,并能够将这一工艺运用于艺术创作中,在美育中传承中国传统工艺,在美育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沥粉画校本课程的建设策略

(一)、紧扣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理念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版)选修中的工艺模块,要求识别手工艺的品种与艺术特色,加深对手工艺和工匠精神的理解,形成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认同。了解一种或多种手工艺的造型规律和和独特技艺,学会使用材料按照流程进行设计和制作。

美术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与利用需充分结合地方实际。开发地方美术资源过程中,充分选择具有本校教学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内容,各种调查、研究、设计、实践都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严判课程能否在自己学校实施。沥粉画校本课程注重课程开发与地方文化的联系;强调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情境的关系;激励学生通过主题性的研学过程,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多元化的学习结果。

(二)、基于任务驱动的单元化设计

校本教学的单元化设计,能够让学生体验像艺术家一样创作完整艺创过程,即从项目主题到搜集素材、艺术构思到创作表达与制作的生成,直至最后作品的呈现与交流。

校本课程《沥粉画》在教学中尝试运用项目化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实施一项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行为导向”的教学法的一种。项目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能力为目标、素质为基础、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沥粉画课程总任务是基于学生熟悉的校园文化环境为议题,让学生通过艺术创作为学校艺术楼“换新颜”,创作主题为“金粉饰家”,鼓励学生“寻古开今”充分融合本土文化元素,文化故事,文化IP等。

《沥粉画》的课程总目标

1、认识“沥粉贴金”的传统工艺、功能及其发展脉络、了解“沥粉贴金”的造型规律和艺术特征;2、学会合理使用材料,按照工艺流程,运用基本技能进行制作;3、认知传统工艺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探究这一工艺的审美特征和现代生活的关系;4、在现实生活情境中,体会工艺的独特价值及在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形成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兴趣和认同。

《沥粉画》的三大主体内容

1、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考察、搜集等活动认识“沥粉贴金”传统工艺、艺术特色、历史意义。2、利用适合的工具材料,体验传统工艺制作流程。3、引导学生提炼、分析“沥粉贴金”工艺的视觉特点与文化元素,运用于创作中,装饰校园环境。

《沥粉画》的评价建议

1、了解“沥粉贴金”传统工艺的艺术特征与功能,知道传统工艺反映民族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2、了解“沥粉贴金”工艺流程,能够选择适合的材料和工具,体会制作流程和文化内涵;3、能够通过自主选题、借鉴、搜集素材、设计草图、制作、完善等创作过程完成主题创作;4、创作能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沥粉贴金”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并进行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

《沥粉画》单元整体框架设计

 第一单元  沥粉画的前世奇缘

        第一课    什么是“沥粉贴金”

        第二课    沥粉贴金的传统工艺

第二单元  沥粉画的新生

        第一课    沥粉画——沥粉贴金与装饰画的联姻

        第二课    沥粉画的“点睛线”

        第三课    沥粉画的绘制流程

        第四课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第三单元  沥粉画的创生——主题创作活动

        第一课    闽南的山墙艺术

        第二课    画家乡的风景

        第三课    设计家乡的文化IP

《沥粉画》课程的作业评价体系

高中美术课标强调联系现实生活情境,追求真实性的学习结果,本作业设计是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而展开的,以总项目的学习任务为纲领,继而由浅入深设置子项目学习任务,进行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作业评价、作业反馈的活动性作业设计。依据重难点与学情对作业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同时根据课型分为预习性作业、课堂作业、拓展性作业三种形态。活动性作业设计关注学习结果多样化与个性化,子项目作业评价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分为ABC三个等次,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形成项目学习任务的总评价。以项目3为例:

 

子项目3

探寻“沥粉贴金”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创作“金粉饰家”主题装饰画

作业目标

搜集本土文化资源,提炼视觉图像,通过选题、借鉴、设计、制作、完善与展示等方式体验创作过程。

通过创作过程,形成对中国传统工艺的认同与兴趣,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作业类型

拓展性作业

作业内容

设计

总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请从下列两题中选择一个完成

作业一:

主题创作任务单作业内容任务1:通过实地考察、网络搜索等方法,研究学习你感兴趣的家乡民俗文化,用摄影、视频、手账等方式记录。任务2:根据任务1的素材,进行“金粉饰家”主题创作,装饰学校艺术楼大厅。作业要求充分体现主题性与原创性

 作业二:搜集闽南“山墙”相关资料,结合所选“山墙”的图像素材与中国传统纹样,进行以“闽南山墙纹样”为主要元素的沥粉画创作。

 

设计意图:子项目3的作业仍采用分层设计:

作业一:引导学生运用“沥粉贴金”传统工艺与现代媒材,运用创造性思维,创作具有乡土特色的视觉形象,让中华传统美术焕发新生。主要针对美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素养进行设计。

作业二:引导学生探究闽南山墙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弱化美术表现、创意实践等素养的要求,主要针对文化理解素养设计。

 

子项目3作业等次

A等次:能够通过自主选题、借鉴、搜集素材、设计草图、制作、完善等创作过程完成主题创作;创作能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沥粉贴金”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并进行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

B等次:能够基本体验从选题、搜集素材、设计草图、制作等创作过程。通过借鉴、挪用等方法进行一些创意构想。

C等次:通过模仿、临摹等方式进行“沥粉贴金”工艺的制作。

 

 

 

 

作业反馈

 

 

 

 

 

 

作业一           

    文字记录:红砖古厝里的岁月,总有金沙金粉深埋的美好

红砖古厝是闽南独有的特色民居,一座座古厝,门楣窗框镌花刻鸟,砖木墙石巧饰浮雕,既有传统民居的对称严整,又有华丽古典的色彩表达。这些有韵味的古厝静静的守护着闽南人的记忆,用它厚重的彤红,彰显疏忽风雨的流金岁月。

图片4.png    

摄影记录:

 

 

 

 

 

图片5.png 

 

主题创作:

   

学生原创作业

 

 

 

 

 

 

 

作业二

文字记录:山墙是闽南、岭南一带民居特有的建筑构造。闽南日照强烈,潮湿多雨,对于屋面结合部的屋脊,防晒防漏的要求很高,因为屋脊做的特别粗大,形成高大的山墙此外,建筑,遇到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以挡住风势,从而阻止火势蔓延。事实上它亦是一道风火墙。

闽南地区的山墙,更吸睛的是它的装饰功能,形式有绘画、木雕、浮雕等。山墙的图案通常由祥云、飞龙、仙女、繁花等构成,蕴含了吉祥如意、飞黄腾达、多子多福等美好寓意。这些图案结构对称、色彩瑰丽、栩栩如生,与闽南的红砖湛蓝的天空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图片6.png 

主题创作:

 学生原创作品

 

 

 

 

 

 

 

 

 

 

 

 

 

四、课程反思与总结

在课程编排上,考虑从传统沥粉工艺中有针对性的提取沥粉技法和装饰画的审美趣味,结合中国传统纹样、色彩基本原理及形式美法则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创意思维;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其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之上,采用实验对比分析法进行个案研究,目标是探究将沥粉工艺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意义和与方法。

 

关于《沥粉画》课程创新的研究,笔者在摸索中前进,并思考如何将这一课程做成以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特色校本教材,如融入校园文化特色、渗透德育美育、充实课程案例等;创新作品媒材,如尝试融合岩彩,引导学生探索“沥粉贴金”工艺的肌理新玩法;在艺术实践中,挖掘作品题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真情实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玉珉.论中国传统技法沥粉线技术的应用及美学价值.2011

2 刘静宜.装饰画技法要点答问 [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3 王山水.传统沥线技法在现代装饰画创作中的拓展性应用[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