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付云

南昌大学附属中学红谷滩分校邮编:330038

摘要

信息技术背景下与“双减”的双重背景下,初中历史作业的减负与增效是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落脚点。历史单元作业是实现减负增效与巩固、检验知识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历史;作业设计

正文


前言

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以“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为例,基于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了探究类、实践类、跨学科类作业。试图探讨并优化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历史单元作业设计,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一、 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现状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作为初中历史课程目标。要求积极落实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任务,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初中历史作业是历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构成,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反馈,也是师生教学互动的载体。适量且高质的历史作业是达到以上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有助于学生学会用历史思维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历史思维,促进学生多元持续发展。上海新中考改革方案将历史学科纳入考试科目,为了取得优异成绩,过量、过于晦涩的历史作业成为学生的学业负担。一是作业的布置只限于课后,教学时教师难以全面掌控学生的课堂状态与表现,课堂互动效率不高,教学进度紧使得课堂时间紧张,学生几乎没有练习的机会,教师未能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度。二是作业形式单一,主要依赖配套练习册,缺乏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多元形式的作业,学生难免产生疲倦和抵触心理,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三是作业只重数量,缺少层次性,学生的不同层次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数量过多使得质量难以保证,且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诸如此类的作业设计问题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作业的效率低、提交的作业质量不佳等。为了提高历史作业的质量,调动学生完成历史作业的积极性,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确定历史单元作业设计的路径,设计多层次、多样化的历史单元作业,作了如下的实践探索。

二、 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历史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

历史单元作业指以教学单元为单位,打破学科内容以及课与课之间的界限,根据单元编写特点而设计的一类综合性作业。信息技术背景下,为更好地实现初中历史作业的减负与增效,初中历史单元作业设计的目标要科学,形式要多样,数量要恰当,难易要适中。首先,历史单元作业设计的目标要科学,教师设计作业须坚持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导向,在保证初中历史学科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对作业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制定单元作业目标需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习规律等,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历史学科基础出发,确保设计的初中历史单元作业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可在设计单元作业之前通过有针对性的访谈、发放数字调查问卷等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学情,精准分析学生需求。其次,历史单元作业设计的形式要多样,在认真研读、吃透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信息技术背景下历史单元作业的内涵与变化,从而优化历史单元作业目标。教师将单元目标分解、规划到具体的课程内容后需考虑其系统、合理分布,依据实际学情进行有机整合、合理编排,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在设计题目时,教师需兼顾题目的类型、难度,学情、单元目标及完成题目所需的时间。最后,历史单元作业设计的数量要恰当、难易要适中,在形成历史单元作业初稿后教师还需思考所设计的作业内部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满足单元目标的考查、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等。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进一步完善和二次修改,为不同能力特征的学生提供多样性选择,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以“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为例,基于单元主旨与教学重难点确立教学目标,秉承减负增效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的状态,笔者分层次设计了以下几类作业。

(一)跨学科类作业

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计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课题研究等结合起来,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作业指在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将其所学的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等结合起来,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作业。此类作业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组织管理的综合能力。在新课程标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的参考示例中有“看电影,学历史”的学习主题。电影作品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反映不同时代的内容。通过电影能获得历史教育,直观地感受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情感、社会百态和时代变迁。基于单元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字、欣赏视频音像资源,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资源类型多样化的优势。教学期间,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信息化时代的初中生对于视频资源的兴趣浓厚,因而教师可以布置观看影视剧的作业——既可以选择以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影片,又可以选择以社会生活环境为题材的影片,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方方面面的历史细节。此举既能调动学生对历史作业的兴趣,又能扩展延伸课内历史知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语文、艺术等学科知识,去发现课堂教学没有涉及的历史信息,加深对自己所学历史内容的理解,在交流观后感的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在完成“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单元教学后,笔者向学生推荐了“甲午海战”“百日维新”等主题的纪实性影视剧,学生自主选择,观看后结合所学内容写感想,总结从影视剧中获取的历史信息。在阅读或观看历史资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文字或画面,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联系课内所学的历史背景知识,归纳总结所获取的历史知识。这样既能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本单元历史知识的理解,建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此类历史单元作业形式深受学生喜爱,在影视剧创设的历史情境里,学生感受到民族危机重重,家国情怀得到激发,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观看历史影视剧来拓展历史知识。同时,教师在讲评作业时,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影视作品与史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正确认知文艺作品的证史价值。

(二)探究类作业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初中历史课程理念要落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信息技术背景下,设计高质、适量的单元历史作业才能事半功倍。基于此,教师可设计一些探究类作业,学生可以选择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探究,以此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既能减负,又可以增加网课期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机会,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乐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更多的历史学习方法。通过“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这一单元内容的学习,学生发现李鸿章是此单元高频出现的人物,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存在争议,学生对此兴趣浓厚,因而教师设计了开放性的辩论题,引用了《庚子西狩丛谈》记录的据说是李鸿章说的一段话:“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教师设计的辩论题围绕“李鸿章是不是‘裱糊匠’?”展开。学生结合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用史实支撑自己的观点,注重史论结合。学生先收集资料,再开展辩论。在探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利用网络查阅历史资料的途径,学习如何有效地选取、甄别史料并开展辩论。通过辩论,学生不仅对本单元历史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提高了自己收集资料的能力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在最后的点评环节,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历史人物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能理性地看待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历史人物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实践类作业

课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将教材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学科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思想性、实践性。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学习规律和作业需求,笔者设计了如下分层次的实践类单元作业(学生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1. 思维可视化理线索(基础类,梳理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近代化的早期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感受民族危亡之际有识之士对于救亡之路的探索。2.“漫”画历史事件(兴趣类,发挥优势,跨学科应用)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当时的重要历史事件。手绘或电脑绘图皆可。3.“微”谈历史人物(拓展类,提升能力,鼓励表达)教师请学生选择本单元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制作一个微视频,时长2—3分钟。这一实践类单元作业充分发挥了教学数字资源丰富的优势。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信息搜索与筛选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想象力、创造力与动手能力也得以激发。作业布置后,笔者收到了一大批思维导图。比如,有学生用“鱼骨图”的形式梳理了近代屈辱史、探索史、斗争史三条主线,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主线,结构清晰明了;有学生以屈辱史、探索史为主线,梳理了在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之下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所经历的“器物—制度—思想”的过程。微视频也表达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个人见解,其中李鸿章、邓世昌等历史人物是学生创作最多的主题。教学方式的丰富性恰恰能满足历史漫画教学的需要,实现学生对漫画作品的展示,学生与历史发生“对话”,师生、生生之间就漫画所体现的历史内容进行对话。在此过程中,学生进入历史时空,实现对历史的“神入”,触发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近距离感知。学生一方面将历史知识内化于心,在内心生成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将历史知识外化于行,用各具特色的象征物来将其展现。同时,历史漫画的创作和点评等教学活动伴随美术等学科知识的介入,可促进跨学科教育的实现。以上类型的单元作业较传统作业而言,趣味性增强,学生的能动性被激发。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巩固并拓展了单元知识,实现了历史作业的减负增效。

三、 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历史单元作业设计的反思

研究终有所思,实践终有收获。信息技术背景下,信息技术赋能初中历史作业设计,挑战与机遇并存。在线教学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历史单元作业设计,提升历史作业的精准性、实践性和跨学科性,最大限度保证学生提交作业的参与率和有效性。跨学科类、探究类、实践类单元作业在实践过程中亦存在以下尚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作业成果的展现方式有限,优秀学生作品只能通过屏幕共享的方式向同班同学展示。二是评价体系主体单一、渠道单一、方式单一。作业点评以教师的课堂评价为主,虽然教师利用平台的多种教学功能,建立起立体式的点评平台,但基本只能通过文字、语言方式进行点评,缺乏多主体、多渠道、多方式的作业评价手段。如果能赋予作业更为多样化、形象化的点评方式,就能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也是笔者需继续探索的方向。

结语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信息技术为契机,以改革作业设计为抓手,秉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且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原则来设计单元作业。结合教学实践,历史单元作业设计要不断拓宽作业的广度与深度,教师要设计多层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使作业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动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助推力,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沪府发〔2021〕18号[EB/OL].(2021-08-27)[2023-01-29].https://www.shanghai.gov.cn/nw12344/20210827/3eb4bdfdfe014bbda40ffff119743b74f0.html.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