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中的运用探析
摘要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小学科学;实验
正文
前言
生活化的趣味实验,以生活化问题情境为背景,以生活中常见的素材为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效率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激活:生活化科学实验的特点与价值
(一)变远离为切近
在进行这些远离学生生活的科学实验设计时,小学科学教师很少能够做到从生活实际中找寻与教学内容相切合的实验素材。这使得在课堂中,教师只能将书本中讲述的实验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套用,实验教学与学生的距离依然很远。而将科学实验生活化,可以将学生与书本中的科学实验的距离缩短,将原本远离生活的实验变得贴近生活,这对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并掌握相关技能大有裨益。
(二)变被动为主动
在进行日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依靠科学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科学,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并对其进行探究,通过与同学、老师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完成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将书本中的科学实验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是科学知识,通过探究科学现象可以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从而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探究。
二、发掘:科学实验生活化的项目设计
(一)项目确立
教师在确立项目时,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例如:项目中是否蕴含核心知识,是否承载学科思想方法和核心素养,是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合,是否真实且有意义,学生是否会对本项目感兴趣,是否可以亲自操作实践探究。以“心脏和血液”“身体的‘总指挥’”“身体的‘联络员’”内容为例,这三课都是与身体有关的内容,因此,教师将项目确定为“我们身体的奥秘”,模拟实验中用到的材料也是生活中易得的,这都能够引发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整合了三课的教学内容。
(二)项目规划
教师基于课程标准,选择能够承载学科思想方法、有助于学生建立学科主要活动模型的经验图式,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真实、有意义的项目素材。教师依据选取的生活中的素材,设计学生感兴趣且具有挑战性和可操作性的任务。教师依据驱动性问题,设计本项目的问题驱动任务单,帮助学生对驱动性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教师设计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任务,学生按照“研读学习内容—设计活动方案—开展系列活动—成果展示—反馈评价”的顺序进行。
三、探究:科学实验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探究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情境的创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十分关键。真实情境的创设能够启发学生通过科学思维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进一步探究的心理状态。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如果教师可以沟通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情境创设,就能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现象、探究知识,激发其求知欲,让学生体会科学实验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雨量器”这一课时,教师选取了当地雨季的不同视频片段,创设了学生都较为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雨量的大小不能仅靠肉眼进行判断,需要采用更为科学有效的判断方式,进而巧妙地引出“雨量器”的内容。生活中处处是科学,教师只需要将生活现象与课程内容稍加结合,即可创设出真实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二)基于问题解决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探究自然的产物。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科学实验,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可以帮助人类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某一现实问题作为探究背景,让学生通过一节或几节课的学习,尝试自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会不自觉地将解决问题作为目标,对学习解决方法也会更有热情,问题与生活相关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更高。比如,在进行“声音”单元学习时,可以将“制作一种乐器”作为本单元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一开始便会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影响音高、音色、音量的因素有哪些。这都是解决最终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也是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这时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学习时更加专注,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也更细致。解决问题作为学生探究的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发思考解决问题需要掌握的知识,并对实验设计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引导就地取材
科学教师需要思考科学实验如何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如何实现生活化,如何选择实验材料。如果实验材料难以获得,学生在课堂中发现实验材料是生活中少见的材料,那么,他们对这个实验的操作与探索从一开始便会产生畏难心理;如若实验材料是学生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材料,学生便会产生亲近感,对接下来的探究也会更有兴趣。学生也会自发回家进行实验,科学课堂的范围就不再仅限于学校中,家里也成为“小小实验室”。比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子间存在间隙”,教师首先在一个小塑料瓶中装满黄豆,并在另一个小塑料瓶中装满小黄米,然后将这两个瓶子中的材料混合在一个大塑料瓶中,再装回两个小塑料瓶中,结果发现一个瓶子可以装满,另一个瓶子却装不满了。通过小组观察与讨论,学生很容易理解分子间存在间隙。教师通过身边唾手可得的材料进行模型模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当作实验材料,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又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目的明确的操作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深入探究,进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结语
生活化科学实验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小学科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与研究,增强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科学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努力探究如何落实科学实验生活化,真正实现生活化科学实验助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卜舫.小学科学实验生活化教学探索[J].广西教育,2021(42).
[2]刘通泉.生活化小实验的创新与改进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