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低段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策略与方法
摘要
关键词
小学低段数学;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
正文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在低段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和注意力等方面的限制,使得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低段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的效果,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低段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的现状及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小学数学教育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小学数学低段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现状
在小学数学低段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的过程中,整体性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然而,当前的小学数学低段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首先,教学缺乏整体性是当前小学数学低段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教师往往只关注单个知识点的教学,而缺乏对整个单元内容的整合和梳理。这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数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也难以深入。
其次,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一些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和应试能力,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难以应对复杂的问题情境。
最后,教学方法单一也是一些教师在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这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小学数学低段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策略
(一)建立整体教学目标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低段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的效果,教师首先需要建立整体教学目标。通过对整个单元内容的梳理和整合,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并针对不同知识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作为整体教学目标。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不进位和进位两种情况。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进位和退位的原理和方法。为了实现这个整体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1. 复习旧知:通过复习之前学过的20以内加减法,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已有的知识,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2.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购物、计算人数等,让学生感受到100以内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探究新知:通过讲解、示范和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比如:35+27等于多少?为什么?
4. 巩固练习: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反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拓展延伸:通过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小明有50元钱,他想买一本18元的书,他需要付多少钱?如果他付了20元,他还剩下多少钱?等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游戏化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1.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是一种将游戏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如猜谜语、拼图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创设实际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实际情境,如购物、测量等,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来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注重实践和探究活动、采用创新和启发式教学方式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需要教师注重问题的引导和解决过程。在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学生面临的问题通常比较简单,但是这些问题背后所涉及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相似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了解数学思维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特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计算和验证等步骤。通过这些步骤的引导和训练,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
其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还需要教师注重实践和探究活动。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数学概念和方法的形成都来源于实践。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实验、探究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图形,并探索它们的性质和规律。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还需要教师注重创新和启发式教学。创新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创新和突破。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问题。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思维。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低段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的现状及策略进行研究,总结出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建立整体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方面的策略实施,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低段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华.小学数学低段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0(30):4-7.
[2]李勇.小学数学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21(04):7-9.
[3]张红霞.小学数学低段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05):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