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大单元教学初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改永远在路上,这不,从2019年开始推行大单元教学,经过几年的沉淀,这学期终于也走进我们边远城镇。经过近个两个多月的摸索,有以下几点见解。
一、找出单元学习任务在学习阶段的权重。教材以“双线并行”进行单元组织,大单元教学就是要找出单元的内在紧密联系的知识点,从整体的视角,形散神聚地将知识整合。同时,明确本单元在整个学习阶段的位置,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从哪些方面来实破。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内容是民间故事,学习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过故事”。针对复述故事,小学阶段有传递联系。二年级下册七单元,单元要素:抓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三年级下册五单元,单元要素:哪些内容最有意思,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正是有这三个层次,才会有五上三单元的创造性复述故事。这是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学习的规律拾级而上的。五年级三单元学习时,先回顾以前复述要求,用一两段复习巩固,重点训练本单元创造性复述故事方法,让学生会创造性复述故事。
二、抓要素,整合单元,确定学习任务群。单元中包含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是同单元要素一致。教师就得把要素落实到每一个内容中,适当调整这些内容,确定先总后分来学知识。例如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单元导读时,结合交流平台,明确从哪些方面学习收集资料,具体到哪一课该收集什么样资料,做到先总体了解,纲举目张。再具体学习单元内容。例如,解决《古诗三首》的发展任务群时,把诗人,诗歌背景资料寻找做为重点。《少年中国说》发展任务群依清末社会现状做为收集资料重点,字词理解作为基础任务群重点。《圆明园的毁灭》找出圆明园的昔日辉煌和毁灭背景现状的资料来收集为重点。作文 《二十年后的家乡》,抓科技,环境来找资料,想象二十年后的实际样子来写作。这样抓要素,分配落实要素,才能落实大单元任务群子目标。
三、提前准备布置。大单元教学的目的是全员动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才能真正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实践能力。教师上课前就得让学生回家根据目标,落实子任务中的动手内容,提前做好准备,便于教师上课检查,推进教学内容,规范思路。例如:五上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提前让学生找陆游生平、爱国诗、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情况、南宋统治者现状、了解注释及诗向中词语意思等。这样提前收集、预习,教学时让孩子展自己收集字词意思和资料,教师指出合理和不合理,学生就明白学习久远的内容时,该 怎样找资料帮助自己学习。教师再引导合理把资料串起来,补充学生没找到的资料,学生也明白找相关资料是有所取舍。这样培养孩子找资料的能力,以后找资料就不会无从下手,预习课文等,也知道怎么收集有用资料。
四、落实任务群,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课程标准中,培养孩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孩子实践能力。大单元教学的目的,就是摒弃以前被动的学习方式,把课堂变学堂,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是语文学习的宗旨。例如,五年级上册四单元,《少年中国说》用活动驱动任务的落实。教师落实基础任务群时,这是文言文,这篇文章和现代文有区别,有些字很生僻,大部分句子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有点困难,老师除教易错生词外,还要借助注释,了解字词的意思,再放入句中,指导读出韵味。还要感知句式特点,发现四字一句,双句押韵句式特点。进行发展性任务群学习时,重点确定“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任务群。围绕“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创意表达”的任务群目标。“理解二段每句意思和象征意义时”,先理解“红日初生,其道大光”,让学生想象画面,心中会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明白,红日给人辉煌、初生、希望,知道象征灿烂前景。教会方法,再让学生按方法自学剩下语句。以后象征意义也就能说。再如,如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时利用以下资料:①学生搜集展示梁启超写作前后的图片、视频资料(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等);②四字韵文中的事物图片、影像资料,了解这些事物特点与作者心中的少年中国相似之处,利用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中少年中国的美好前景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最后,学科整合写感受、画手抄报、演唱等活动,树立爱国、责任情感。教师只有把主动学习权交给学生,才落实了大单元教学的初衷。
五、及时评价。大单元教学从整体构思,具体分步落实子目标。其实也同一课一得有些相似,上完课后,要用评价的方式,检查学生听说读写等某一个方面落实情况,检查子目标的落实。例如,五年级四单元《少年中国说》,评价背诵,可以从准确、流利、有感情制定评价标准,确定五颗星,当堂检查,落实。
语文大单元教学课改,路漫漫,吾将尽力去尝试,力争有所获。教师研究大单元教学这个新事物,也正是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提升教学水平的途经,让孩子喜欢上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