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有效问题设计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田秀民

迁西县教育局 河北省 迁西县 064300

摘要

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将教学、学习以及评价紧密结合,将教学评价融入教学的各个阶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要求,做好教学问题的设计,以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重点分析教学评一体化下初中语文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策略,希望可以为语文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初中;问题设计

正文


初中阶段的教学工作不仅需要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还需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实现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为保证问题设计的有效,教师需要将教学评一体化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教学问题,保证问题的设计符合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需求,教师应探索有效问题的设计策略,实现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创新。

一、教学评一体化及问题设计教学概述

教学评一体化是将教学、学习、评价三者紧密结合,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评价活动融入在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使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可以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从教师的视角出发,教学评一体化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以及学生发展状况,并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学工作的价值,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教学评一体化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素养发展,从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角度出发,教学评一体化下,师生之间的互动会增强,基于问题实现课堂氛围的调节,从而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课堂问题设计是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差异化认知和课堂表现情况对语文课程相关问题的进行设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系统性以及持续性的特点,有效的问题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突破学习难点,教师在问题设计中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题方法,以此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二、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有效问题设计原则

教学评一体化下的课堂有效问题设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目前,教师在问题设计中还存在随意、逻辑混乱等问题,问题内容缺少系统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明确问题设计的原则,提高问题设计的科学性、语文性、启发性以及主体性。

(一)科学性

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背景下,教师“教”的过程需要做到科学正向、严谨正确,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深化知识理解,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及语文课程学习的要求,明确问题设计的类型进行科学的提问。一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保证问题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相契合,并采取适当的表达方式,二是教师需要明确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一体化以及问题设计的要求,通过问题设计的方式展示教学的重难点内容,三是教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针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哪一个环节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有效提问。

(二)语文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遵循语文性的原则,让问题内容可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针对学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同时语文学科具有语言性的特点,是学生思维的外在表现。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重视利用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语文学科的育人性。

(三)启发性

教学评一体化不仅需要教师的“教”,还需要学生主动“学”,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注重问题的启发性,教师应结合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点拨,通过启发帮助学生学习。为此,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兴趣点设计问题,深入文本研究,对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归纳,通过课堂提问技巧,带领学生深入研讨,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成就感,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

(四)主体性

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和问题的设计中,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通过问题的方式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活动,结合学生问题的回答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遵循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回应,带动学生思考问题。

三、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有效问题设计策略

结合教学评一体化下初中语文课堂有效问题设计的情况,教师需要遵循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做好教学、学生学习以及评价等过程的设计,通过科学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一)重视语文教学分析

在设计教学问题之前,教师需要针对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本学情进行分析,从而保证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以及问题设计的科学性。首先,关于教材内容分析,教师可以从基础知识、语言素养两个角度入手,以《敬业与乐业》一课为例,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议论文,教师需要正确意识到本节课的学习对后续学习的指导性和启发性,教师应明确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字词的学习以及阅读方式方法的掌握等,在语文素养方便,学生需要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准确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并在此基础上对课文的思路进行梳理,学习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还需要重点关注文体知识,进而领略作者表达思想。其次,关于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并结合以往的学习内容,例如,《敬业与乐业》属于演讲稿,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九年级的学生对演讲稿并不陌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将问题设计的重点放在议论文上,教师可以从内容出发,针对文章的结构、基本脉络设计问题,并重点讲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将问题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进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2]

(二)明确问题设计目标

在教学评一体化中,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的基础,也是问题设计的导向,教师需要明确教学中需要实现的目标,目前的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主要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实施的需求,部分问题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关联不大,无法充分发挥问题设计的教学作用。

1、以课标为导向制定目标

课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应仔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学校的教务部门和学科组长可以组织教师开展课标的研读活动,强化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正确认识,只要教师可以充分理解课标的内容,才能将其融入在教学目标中,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课堂问题的设计。一是需要明确课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对应关;二是教师需要具备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春》一课时,教师可以从课标中对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入手,“设计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春》”的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制定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习中的引导作用,目标中应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实施者,教师需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意识;其次,教师也应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符合学生语言、审美能力、思维以及文化素养发展的目标[3]

(三)完善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评一体化,问题的设计需要贴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要求,并对问题设计的方式以及类型进行创新。

1、构建问题情境

构建问题情境是优化问题设计的有效渠道,可以将学生带入到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兴趣。传统教学模式中,部分学生并不愿意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面对一些高难度问题时,个别学生还会出现大脑“放空”的情况,如果教师仍然延续单一的提问方式,很难得到学生的配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课上的评价反馈都会受到影响。为此教师可以构建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思考、评价问题。以《沁园春雪》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相关音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北国风光”的特点,音视频的使用将北国雪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雪景的特点,也可以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在正式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一是“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二是“谈谈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理解”,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可以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2、设计阶梯式问题

教学评一体化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思维的发展也需要进行系统化的指导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设计问题,从知识表征到深层次的逻辑思考。教师可以选择阶梯式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的思维可以有适应的过程,逐步启发学生,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一是“作者在描写紫藤萝树时,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二是“作者具体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三是“分析描写紫藤萝树和紫藤萝花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修辞手法应用的妙处”,前两个问题属于基础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第三个问题则是要求学生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的分析重点语句,阶梯式的问题设计更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特点[4]

3、设计问题链

问题链设计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困惑,以一连串问题的形式有层次的提出来,这些问题主题一致相互联系,在教学内容上相互照应,在教学深度上层层递进,例如,在学习《爱莲说》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1:作者为什么只喜欢莲花,问题2:作者是如何使用莲花表达自己的情感的,问题3: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文章中分别写了莲花哪些方面的“品质”,问题4:文章的主题是“莲花”,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问题5:文章使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莲花的优秀品质在今天具有哪些借鉴意义。问题链的设计,可以从文章内容的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文本内容、写作手法等,并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章表达的主旨思想。

(四)构建问题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将评价与问题设计相结合,基于问题任务的布置,设计评价任务。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知识点设计针对性的评价标准,以《敬业与乐业》一课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设计问题:结合课文内容完善文章填空任务,并思考为什么要“敬业”、“乐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乐业”,针对该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三个评价等级分别为A、B、C,等级A的评价内容是,学生需要准确无误的完成填空内容,掌握文章的创作背景,可以从文章中找到“敬业”、“乐业”的原因以及实现要“敬业”、“乐业”的方法,等级B的评价内容是准确无误的完成填空内容,掌握文章的创作背景,可以从文章中找到“敬业”、“乐业”的部分原因以及实现要“敬业”、“乐业”的部分方法,等级C的评价内容是填空存在错误,创作背景掌握不到位,未能找到“敬业”、“乐业”的原因和方法,通过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合理设计,教师可以准确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此外,教师在开展课堂评价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教学评价反馈,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需要在纠正的同时给予学生正向的回应,鼓励学生的主动发言和质疑。教学评一体化中的评价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对语文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教师则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评价的结果,总结和反思问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和创新,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5]

结束语:总而言之,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基于语文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好课堂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需要明确教学评一体化下问题设计的原则,分析教材内容和学情,做好问题设计教学目标的研究与设置,根据学生发展特点,优化问题的内容和设计方法,并将教学评价融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教学评价检验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分析问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沈一双. 初中语文教育中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研究[J]. 丝路视野,2021(32):85-86.

[2] 段春能. 以问题设计研究为载体 有效促进初中语文课堂转型[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14):744.

[3] 陶丽萍.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问题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 课外语文(下),2020(2):36-37.

[4] 赵海涛.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对策研究[J]. 考试周刊,2022(31):51-54.

[5] 隋青. 初中语文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一些思考[J]. 新课程,2021(17):15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