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正文
将生活化元素融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们与数学知识的距离变得更加紧密,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深刻,增强学生的学习情趣,让他们能够将所学到的东西运用起来,从而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这其中,教师不仅要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还要把握好生活化的程度,要保证课堂的知识含量,不能让生活的要素“喧宾夺主”,不能使数学课堂成为人生的闲谈之地。只有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化要素,才能真正地促进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课堂活力
一些小学数学老师不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导致课堂沉闷、缺乏生气,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而将学生们喜欢或熟悉的生活元素加入到数学课堂中,使课堂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乐于参加课堂活动,让课堂充满生机。
(二)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有一些内容是抽象的,对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将生活元素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将生活与现实相结合,让他们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此同时,它还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思想和方法,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逐步地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水平。
(三)顺应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顺应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比起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更容易从具象化的生活实践中获取新知,因此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接受,同时为学生搭建起一条沟通抽象思维与具象理解的桥梁,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符合了当前数学学科的考核要求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教育的理念获得了突破创新,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然无法顺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才是教育工作者所应思考的关键问题。这一教育教学的改变,也在当前数学学科的考查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当前,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考查题型体现出了对学生灵活应用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性的重视,不少应用类题型甚至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出发点,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生活进行巧妙结合。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便要创设有关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环境中。数学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并不能意识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将生活元素与课堂紧密连接,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将一些比较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连接,有利于学生理解,同时对于一些认为数学很难的学生来说,生活场景的引入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更多的动力去学习数学。
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思维能力更是没有形成,因此,教师要带领他们在生活化的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能够在这种情景中体验到数学的有趣性。生活化教学不仅仅是要将问题与生活相连接,更是要深化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能够自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另外,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成长情况,创设有关的问题情景时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样才能有利于他们在生活化情景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感。生活场景是小学生一直在接触的场景,因此,将一些复杂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可以让他们有亲切感,有利于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也更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长久保持充沛的精力。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下册的数学课本中,有一单元的主题是《认识人民币》,在这一单元的课程学习中,教师便可以创设相关的生活化情景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个义卖活动的场景,一些学生扮演售卖者,一些学生扮演买家,用道具人民币进行物品买卖。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问题,让他们在这种情景中进行演示,从而加深他们对人民币的认识,也进一步巩固他们对于加减法的运用。如“卖家现在卖一个小兔子玩偶,兔子玩偶为12元,买家现在手里有15块,卖
家应该给买家找回多少钱?”让学生进行情景演示,引导学生得出答案:15-12=3(元)。这种生活化的场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将一些数学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丰富学生的理解。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方便学生理解
近几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中也不例外,当小学数学老师对一些比较复杂、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讲解时,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把复杂的动态问题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对某些动态问题的发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生活化的教学需要老师将生活中感兴趣的元素都挖掘出来,然后将它们与课本上那些复杂、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联系,并将它们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趣的生活情境,同时,老师还要具有很强的观察力,知道学生需要什么,这样才能照顾好每个学生。教师要认识到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生活化场景更是要为学生服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也是如此。教师使用的多媒体课件要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数学知识,而不是加大学习难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复杂的生活场景有时候并不能在课堂上很好地还原。这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相关的场景,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体验,而且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一方面能够减少教师的备课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完备地还原一些复杂的生活情景。这也是生活化教学的一个方式,也可以深化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了解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能够在数学中看到生活的影子。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上册的数学课本中,有一单元的主题为《公顷和平方千米》,这种较大的计量单位不可能在课堂上直观进行演示。因此,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到二者之间的不同。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一些复杂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数学存在于生活。同样,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的求证方法,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法是a(底边长度)×h(高度)。
(三)引入生活问题,运用数学知识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数学教师应通过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把握数学学习的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的,又是为生活所用的。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思维,运用现有的数学知识,对生活中碰到的某些问题进行分析,并设法解决。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意识到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认同感,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千克的重量单位,掌握称物品的方法。基于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物品的重量,如1根香蕉的重量、1袋大米的重量,1瓶水的重量,等等,从而让学生初步建立重量的概念。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测生活中1千克的物品大概有多少,比如1千克的苹果大概有多少个,1千克的白菜大概有多少颗,1千克的牛奶大概有多少瓶,等等。这样学生可以对1千克的重量有进一步的认知,同时,学生会发现要想明确知道1千克的物品有多少,需要进行称量。教师顺势拿出秤砣让学生实践,要求学生称不同的物品,并记下物品的重量。在课堂进入尾声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回家后自己测量自己的体重,并以“千克”为单位记录下来,和同学的体重进行对比,从而对“千克”进行深入感知。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思考生活中其他物品的重量,并用“千克”表达出来。
再如,在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情况,教师可以先引入一些数学历史知识,给学生讲解我们国家历史上运用负数的一些情况。接着,教师可以结合现在的生活引入负数的知识,比如超市运营的盈利和亏损等。然后,教师让学生发散思维,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会出现或运用负数的情形。最后,教师可以开展“秋游购物”的模拟实践活动,给学生设置一个购物的限额,让学生罗列购物清单,计算出总价。当学生的购物清单总价超过限额的时候,教师告诉学生这时就出现了负数。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负数的认知,了解了负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情况。
有些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学习数学没什么用,从而对数学提不起兴趣。因此,数学教师有必要设置运用知识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更乐于学数学,会用数学
(四)引入生活作业,巩固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作业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的同时,教师还应灵活运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设计开放性和实操性的作业。在设计生活性作业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掌握作业的难度,从而使学生的核心数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培养。
例如,在教师教学“位置”这一课之后,学生要能够认知物体前后上下之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形成位置的概念。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知识布置生活化作业。具体可以是:画出自己家中的方位布局,以家中客厅为中心,大致画出主卧室、侧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各个房间,并标出其位置;接着再以自己家为中心,大致画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建筑物。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绘制一份简单的校园地图,将学校教学楼、电教楼、食堂等建筑物的具体方位标记出来。这样的作业简单有趣,能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同时完成对位置的辨认,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再如,在教师教完“观察物体”这节课之后,学生要能够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对此,教师可以结合观察物体的知识点,让学生对生活中某一物体不同角度的视图进行绘制。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作业分享交流,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解说,即利用正视图、侧视图、后视图等准确说明物体的形状,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这样的作业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因为有生活实物可以参考,所以学生还是可以完成的。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学会将立体视图转变为平面视图,并且可以为以后图形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结语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关注。生活化教学就是将生活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况下,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并且学会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将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并且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同时也能对教育进行最优与最大程度的改进,从而使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韩友勤.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情感读本,2023(3):118-120.
[2]邱良洪.浅析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路径[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4):82-83.
[3]谢淑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应用研究[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11):82-83.
[4]王红霞.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J].甘肃教育,2022(15):94-96.
[5]刘大林.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对策[J].学周刊,2022,17(17):4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