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优化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沙瑞金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龙河中心小学 江苏 宿迁 223800

摘要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变革和进步,给教育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空间。信息素养是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小学信息科技在整个信息科技教学中发挥启蒙和奠基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信息技术意识的培养。但传统的信息科技教学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信息科技的原理教学仍处于死记硬背的阶段,技能训练仍处在机械式重复练习的时期,使学生只能表面化浅层化地学习知识。因此,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应不断推进深度学习理念,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为学生注入持续学习的动力,进而促进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现代化变革。


关键词

小学;信息科技;深度学习;策略

正文


在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背景下,更多新型的教育理念被应用于学科教学实践中,而深度学习就是众多新型教育理念之一,其内涵与学科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相符合,强调通过变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促进其思维由形象化向逻辑化和批判性方向转变。但在传统学科教育课堂中,许多教师组织的探究讨论活动多局限于学科知识的表层,学生缺少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空间,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深度。因此,在基于深度学习背景下开展小学信息科技高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先明确信息科技学科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合理利用教学辅助工具,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接受度,借此建构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课堂。

一、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

深度学习是对浅层学习方式的不断深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深度学习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需要学生理解性记忆知识,以此改变以往的死记硬背状态。第二,能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由于学生深入理解了理论知识,使他们能够主动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能够主动将其串联在一起,为有效迁移信息科技知识奠定坚实的条件基础。第三,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深度学习能够使学生灵活运用信息科技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将知识学习转化为技能实施。第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深度学习需要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深入掌握知识,以此使他们对于理论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深度学习背景下开展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意义

在学科教育体系中,开展深度学习需要以浅层学习为基础,在总结其教育经验的前提下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因此,基于深度学习开展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有助于学生增加知识理解深度、积累更多的学科学习经验,还能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会到学习信息科技课程的乐趣与价值,以提升学生的技能与素养。在此学习模式下,学生不仅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学习信息科技时遇到的问题,还能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完善学科知识体系,有助于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机械性记忆知识的弊端。因此教师应用不同方式打造深度学习课堂,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与自主学习意识,使其能深入理解信息科技知识。

三、深度学习背景下开展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原则

在深度学习课程教学时,强调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管理能力,但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特征与思维发展限制,其极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为此,教师应坚持互动性和多元评价性的教学原则,利用相关教育技术营造开放共享的学科学习平台,引导学生依据具体学习问题交流经验与看法,通过学习有效策略拓展学生知识积累路径。同时,教师应坚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原则,依据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兴趣点的差异组织教学活动,并应分层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鼓励其在不同场景中应用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科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与自我满足感。

四、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优化策略

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要从深度学习的特征出发,积极探索其在信息科技课堂中的实施措施,进而提升深度学习的实效性。

(一)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为开展深度学习注入动力

深度学习理论注重学生形成自主性的学习体验。因此,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为他们深度学习提供充足的动力。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1.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教学环境

直观化、形象化是信息技术最为明显的优势,能够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变得简单易懂,进一步优化知识呈现方式。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可以将微课、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引入教学课堂中,以此增强信息技术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优化升级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动力,使他们能够在良好氛围的带动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2.根据学习内容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小学信息科技教师不能将情境创设的方式固定化,要做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能够充分契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并要尽可能地塑造出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场景,减少单一化教学情境带来的无聊感和疲惫感,使学生能够在灵活应用知识的同时,沉浸于教学情境的氛围中,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内涵和价值,构建起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对应联系,实现深度学习理论的不断推进。以“走进机器人的奇妙世界”一课为例,为了帮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有关机器人的动画片片段,例如《超兽机神断空我》《魔神英雄传》《机动警察》《机甲猎兵》等,以此进行趣味化的课前导入。随后,可以为学生展示现实世界中机器人的运动视频,再提出以下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刚才动画片和视频,大家看到机器人大多能够完成人类的各种运动方式,但各种机械部件的简单拼装不可能产生这种效果,那么,大家想要了解机器人进行运动的原理吗?想要自主设计机器人的运动姿势吗?”上述的方式不仅紧紧贴合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快速引入本次项目活动的学习和实践中,也通过播放动画片创设了本次教学需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绪的带动下深入学习,了解学习本课的知识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不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二)强化技术原理教学,为开展深度学习提供理论支持

小学阶段是奠定学生知识基础的关键时期,学生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为开展深度学习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基于此,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要不断加强信息科技原理教学,促使学生能够了解信息科技的本质和价值。

1. 要将技术原理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

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要想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就要改变信息科技原理教学纯粹的知识教学方式,用理论解释理论不仅无法实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也无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信息科技原理,无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鉴于此,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要将信息科技原理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建立起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从而促使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经验深入掌握信息科技原理。

2.要将技术原理和技能实践有机结合

信息科技原理对应着极为丰富的信息技能,学习原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技能,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发挥着极为关键的指引作用。因此,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信息科技原理,教师要将原理教学和技能应用结合起来。通过实际应用技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原理,并且能够通过深入理解原理促进灵活应用信息技能,进而深度学习信息科技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以 “设计物联网应用”的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基于项目的智能化方案设计。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制订出完善的物联网智能化设计方案,教师就要借助智能打卡系统,加深他们对于物联网方案设计的了解。首先,可以为学生展示教师打卡上班的视频和图片,以此引导学生思考:“智能打卡是如何实现的?怎样才能够设计出相应的智能化设备?”随后,再通过教学语言引导,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智能打卡系统的基础是物联网技术,从而顺利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最后,教师要向学生展示智能打卡的设计方案,利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物联网智能化方案的设计方式。由于将信息科技原理教学和技能教学、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深入学习了信息科技原理,深入掌握了信息技能,也有效培养了信息素养。

(三)优化教学活动,为开展深度学习提供自主体验

深度学习理论的不断推进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没有教学活动学生就无法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也无法有效提升信息素养。鉴于此,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要优化设计教学活动,以此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

1. 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要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他们的主体性。并要从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等方面出发,不断调整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更要掌控开展教学活动的节奏,从而有效控制整体课堂教学。

2.开展多元化的学习活动

教学活动中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因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深度学习。对此,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不断丰富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要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开展探究性、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并要将问题驱动、教学情境、项目活动等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促进学生多元化学习。以 “机器人循光”教学为例,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红外传感器。因此,引导学生了解红外传感器的原理和特征就是本课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演示一种红外传感器的工作方式,从而使他们能够初步认识红外传感器。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自主尝试,使他们能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对于红外传感器的深刻感知。其次,教师可以提出各种学习问题,利用问题的驱动性,促使学生自行了解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知道红外传感器是如何探测移动目标的,知道红外传感器是如何探测人体发射的红外线等,进而帮助学生熟悉红外传感器的基本应用方式,消除他们对于红外传感器的陌生感,为接下来学习教学内容扫清障碍。

(四)重新定位教师角色,高质量完成深度学习任务

深度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单方面行为,需要师生双方的密切配合。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自制力弱,因此,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以使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对此,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要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强化自身的引导作用。

1.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指明方向,调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积极性

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按照课程要求开展教学,而是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寻找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要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并要在课前准备环节,准备好课堂教学中需要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案,从而明确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学到什么。以“智能门禁”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掌握智能门禁系统的组成,熟悉智能门禁的各个部件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带领学生通过图画了解智能门禁的构成,这种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了解,但无法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促使他们能够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于智能门禁组成部件的认识。教师可以将智能门禁的组成部件带入教学课堂,之后带领学生了解部件外形和构造,使他们能够自主绘制出相应的图画。利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和亲身实践的兴趣,也能进一步优化教学课堂氛围。

2.给予学生及时评价,提升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评价是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及时开展教学评价不仅能使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够促使学生清晰认识到自己掌握信息技术原理和信息技能的程度,从而促使他们自觉进行深度学习。同时,教学评价也能使学生表达出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想法,使教师能够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促进不断推进深度学习理念。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指向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深度教学是一种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深度教学不仅教学目标富有高度,而且教学过程与方法富有深度。基于深度学习背景下开展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可切实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凸显信息科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与学习品质。因此,教师应探究实施深度学习模式的不同方法路径,通过合理应用教学工具与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增加信息科技知识储备,培养技能型和素养型的新型人才,助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欧涛.新课标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机制的优化与应用探析[J].中国新通信,2022(24):99-101.

[2] 何静雨,曲艳红.信息化背景下创客教育《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的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2(23):149-151.

[3] 齐文芳.德育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化开展[J].华夏教师,2022(30):67-69.5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