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杨凡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村前镇中心小学 江西省 宜春市 330822

摘要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应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此,本文针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逻辑思维;策略

正文


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的思维发展至关重要,数学学科培养的核心就是数学思维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思维的关键时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选择高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潜力。

一、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格外注重学生能力及素养的发展。大部分教师会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等方面,这非常不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是众多数学能力的核心,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阶段的课堂学习中,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受年龄影响,小学阶段学生的专注力相对较差,在课堂上集中精力的时间不多,也会被其他事物吸引,当教师讲一些相对复杂的题目时,如果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将会使教学效率大幅下降。而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后,学生能够独自分析问题,较简单的题目教师不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讲解,当讲解一些较难的题目时,由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根据自身的经验做出相应的判断并解决问题,必要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教学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在新课标背景下,建设有针对性的逻辑思维培养课堂,相当于为学生搭建了思维的阶梯,使学生沉浸于课堂教学,在符合自己思维与理解能力的前提下完成学习任务,进而收获学习的成就感,逐渐深入到课堂中。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师通常会有意识地化繁为简,找到思维外化的工具,将抽象的思维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和思考,充分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符合学生诉求的教育方法中,教师通常会有意识地探寻有趣的教学方法、便捷的思维工具,使课堂趣味横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本身就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如何做才能事半功倍,找到数学学习的正确方式,避免学生从小学阶段表现出畏难情绪。

(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及成果

在教学实践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不少学生的学习吸收率较低,无论教师将知识要点讲解得如何细致,学生还是会出现不少基础性的错误,教师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重复性的夯实,致使教学效率低下、成果不佳的情况发生。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只是机械地掌握了一个知识点的内容,能够模仿一种典型例题的解法,并没有将所学知识真正吸收,更无法做到为己所用。基于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就显得格外迫在眉睫。

首先,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能够帮助学生更迅速地跟上教师的思维进度,避免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出现“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率。其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最终实现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可以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与影响,还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课前准备与思维引导

作为教师要先给学生提供预习的内容,之后教师就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和价值,然后以实践和思考的形式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这一过程,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后续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计划而展开深度探索,使学生从探索当中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培育其学科素养。

即便是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在学科知识当中也有着一些比较抽象且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等内容,这些内容正是学习过程当中的重难点。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完成主动探究与动手合作,那么学生就能感悟到知识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因此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到图形的周长有关知识时,由于学生对于这些图形的了解程度有限,所以一部分学生很难在脑中形成有关图形周长的概念认知。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从身边的特殊图形入手,先提炼出有关周长的概念,再让学生充分运用归纳和类比的思想来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锻炼。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可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欲望,然后给学生出示一些形状比较特殊的图形后,让学生提炼出一个关键的概念——图形的一周就是图形的周长。当学生能够从特殊的知识过渡到一般的知识层面之后,他们就能归纳出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足够的兴趣。

可以看到,在课前准备和思维引导的过程当中,教师向学生渗透分类和比较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对不同图形进行比较和评估的过程当中进行简单的归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对抽象图形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在学习完周长的概念之后,教师就可以从生活当中的一些常见图形或是常见事物入手,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周长计算公式代入这些事物当中,把相对抽象的周长概念,转化为更加具体化的知识点,使学生经历概括抽象的全过程。实际上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对数学资源的挖掘过程,然后在挖掘的过程当中把数学资源转化为数学成果。所以,数学逻辑思想可以被应用至其他内容甚至是其他学科之中。

(二)立足观察,打下思维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很多数学教师急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给学生预留足够的观察时间,然而这种看似追求效率的教学策略,正是阻碍效率提升的关键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提升,比起知识的直接传授,他们更容易从实际的观察、思考与探究中吸收知识,并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经验。不仅如此,有效的观察与思考还能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启发,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并且立足于观察,为思维拓展打下基础。基于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数学问题现象出发,给学生留一些观察的空间,再留一些思考的时间

“运算定律”的教学为例,在学到加法交换律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定律,而是先给学生几个式子让他们进行观察,例如“5+12=17,12+5=17”和“40+56=96,56+40=96”,并且让学生观察这些式子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规律。这时候,学生很快便能够发现,在两个数相加的情况下,交换两个加数,结果依然不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行写出两个运用到加法交换律的式子。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扫清了障碍,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了教学成果的显著提升。有了这一教学设计作为铺垫,学生便能很快将加法结合律的知识进行消化与吸收。此时,教师就可以继续发问:“你们能举出一个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应用的合适情境吗?”有的学生很快便给出了答案:“12+17+38=(12+38)+17=50+17=67。”这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本质出发加深理解,提升逻辑思维,并且运用思维能力掌握知识灵活应用的策略,推动了教学效率与成果的双重提升。

(三)尝试趣味的逻辑游戏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趣味的教学形式永远是课堂最为真诚的表达。在对学生思维展开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展开趣味的逻辑游戏,进而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迁移。在趣味的游戏中,学生能够感受快乐、趣味,好奇心与探究欲被激发,能够更为全面地投入到学习中。游戏教学是小学阶段常见的教学形式,需要教师投入巧思去设计场景、规则等,使其能合理地表达知识。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设定趣味的游戏,并且指导学生在参与游戏之后,找到其中蕴藏的规律,进而完成知识的学习。

这里以教学“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可以提出6的倍数,利用玩游戏的形式去带领学生玩“数学魔术”的游戏。在游戏中,学生需要利用倍数来进行数学问题的快问快答,如果答错了,会被扣分,并要求唱一首歌。如运动场上几个人“6个、12个”,但是如果回答的不是6的倍数,就是错误的。类似这样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接收知识,逐渐熟悉“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数学游戏往往是在趣味的互动中蕴藏着严谨的知识,逐渐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接收知识。

趣味的逻辑游戏,有丰富的形式。教师运用教参等相关经典的数学游戏组织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当前趣味的游戏形式或学生喜爱的方式,逐渐去创造和设计更符合当代学生需求的游戏,进而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数学学习,指导并启发学生去思考和创造,找到数学的逻辑思路以及教学的互动形式,以此实现趣味课堂的建设。

(四)利用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前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数学教学同样可以应用创设数学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尽可能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这样会使学生更能融入其中。

例如,在学习“整数加减法”一课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创设一个购买文具的情境,选择一名学生充当收银员,几名学生充当顾客,对学生手中的文具标价,让学生表演购买文具,其他学生根据购买文具的数量和价格计算所花的钱,然后再计算支付50元会找回多少钱。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指挥学生,让学生自主表演,自己设置题目,这样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合理使用教具,直观呈现数学知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知识结构都尚不完善,教师如果直接讲解数学课本中的概念、性质、公式以及规律等方面的内容,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影响他们抽象思维和概括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借助教具进行教学,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具,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的逻辑思维会得到充分锻炼,具体形象思维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合理引导学生,慎重选择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思维能力

圆周率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在对“圆”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时,会提到圆周率的相关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他们无法理解π的含义,只能结合课本中给出的信息了解并掌握圆周率这一知识点。但这种学习方式,并不能促使学生真正提高学习能力,甚至可能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可以借助教具,引导学生从更直观的角度了解圆周率,真正认识到圆周率的内涵。在选择教具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他们熟悉的事物,如飞镖圆盘、圆形抽奖转盘等。

同时,要选择合适的学具,可以是常见的一元硬币,也可以是圆形卡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直尺和线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周长是直径的几倍,最终得到与圆周率非常接近的数值。之后,教师结合与圆周率相关的研究进行讲解,让学生科学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直观地学习数学知识,积累学习经验,掌握新颖的学习方法。

(六)有效利用课后习题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在练习中逐步形成并提升的,但在“双减”政策下,学校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练习量会有所减少。基于此,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效利用课后习题,提高课后习题的质量。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能够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的习题,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一课时,学生需要在不断的练习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解完该课的基础知识后,需要带领学生做数学教材上的例题,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做例题的过程,就是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解题方法,随后再进行课后习题的练习,通过练习不断完善做题方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究高效教学策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助力学生自主思维习惯的养成,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成果,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逻辑思维之花绽放于课堂,绽放在学生数学学习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 金丹倩.基于微课的数学课堂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75):55-57.

[2] 周永生.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名师在线,2021(13):64-65.

[3] 陈美虾.培养小学阶段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初探[J].教育界,2022(12):50-5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