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学中“听、唱、写、创”相融合的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初中音乐;听; 唱 ;写;创
正文
在中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有欣赏、歌唱、演奏、创作等多项教学内容,有实践、讨论、演示、讲解等多种授课形式。那么在多种教学内容和授课形式中,怎样把握课堂教学的分寸来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成为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的重中之重。在多项教学内容中,遵循“听、唱、写、创”的音乐学习规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音乐,领略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并对音乐课持久地保持学习的兴趣。
一、“听”—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聆听是音乐审美教育得以实现的最直接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无论是欣赏、唱歌还是器乐教学,都要始终以聆听为主。因此,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想要在音乐课当中让学生学会“听”,那么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为此,教师一开始要遵循下列原则:
1. 定期组织音乐欣赏课:安排专门的音乐欣赏课程,通过播放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聆听、欣赏,了解不同音乐形式、风格和时代的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 注重音乐文化教育:在音乐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通过介绍音乐历史、名曲欣赏、音乐大师等内容,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背景、意义和演变,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 拓宽音乐欣赏资源:通过引入多样化的音乐作品和表演形式,如经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跨界音乐等,拓宽学生的音乐欣赏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音乐剧、音乐展览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
4.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音乐作品: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鼓励他们根据个人兴趣和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同时,引导他们主动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音乐交流和表达能力。
5. 制定音乐欣赏任务:设置音乐欣赏任务,要求学生认真聆听指定的音乐作品,并撰写相应的听后感、评论或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的热情,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出音乐的表现特点,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听什么”、“怎样听”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善于倾听的习惯。例如:欣赏《苗岭的早晨》聆听主题时,让学生思考:旋律具有哪个小数民族的风格特点?哪几个音出现次数最多?哪个音最有民族特色?唱一唱“mi”和降“mi”,以上这些问题设计已经包含了音乐风格和音乐特点的学习,这样的听赏,不仅能从音乐入手,同时也抓住了听的“焦点”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学习。
音乐教学中“听”的这个环节,要求老师耐心地、有目标地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内心,要从一般的音乐感知转化为理性的感知,从随意的“听”转为审美的“听”。唱歌课的初“听”可以在一般感知的基础上感受歌曲的情绪,再听歌曲可以感知力度、速度、旋律、节奏在歌曲中的作用,多次聆听为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欣赏教学中运用“初听乐曲→曲式分析→分段细听→唱主题→复听乐曲→听辩乐曲→再听乐曲”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初听中提出思考的问题,在分段细听中解决问题,在完整聆听中感受音乐的意境内涵,这样引导学生去“听”不但入耳、入心,还入神。
二、“唱”—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歌唱技巧
“唱”是音乐课中最重要的环节,在音乐教学中“唱”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和音乐表现的有效手段。音乐课堂中的“唱”可以是唱歌曲,也可以是唱乐曲的主题、唱创编的旋律和歌词等。“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音乐课堂上学生们最乐于接受和参与的是“唱”这项音乐活动。根据“唱会、唱好、会唱”的“三唱”观点,笔者在唱歌课上指导学生“唱”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听”为先
在学习艺术性强或有特色的歌曲时,可以先让学生聆听欣赏,感受歌曲的情绪情感和音乐风格,为“唱好”歌曲做铺垫。聆听欣赏的方式可以是老师有感情的范唱,也可以是听音频的范唱。在聆听欣赏时老师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独特魅力。也可以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歌曲或不同版本歌曲,在对比欣赏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学习热情。
(二)、“唱”与识谱、创编有机结合
在教“唱”时,教师要注意下列原则:
1. 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音域范围和发声问题等,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指导。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音乐背景和兴趣,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目标,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2. 渐进式教学: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地教授歌唱技巧。先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声和呼吸技巧,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音准、音色、共鸣等技巧。通过反复练习和巩固,逐渐提升学生的歌唱水平。
3. 知识与实践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相互结合。除了教授基本的歌唱技巧和理论知识外,还要通过实际的演唱训练和演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表演能力和舞台意识。
4. 倾听和示范: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歌唱技巧和表演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声音示范和倾听学生的演唱,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倾听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学习。
5. 培养音乐表达能力:不仅要注重技巧的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通过教授歌曲的情感表达、语言表达和形象表达等技巧,让学生能够真实地表达歌曲的内涵和情感,使他们的演唱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
6. 运用多媒体和现代技术: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现代技术,如录音、录像、音频编辑软件等,对学生的演唱进行录制和分析。通过录音和录像的回放,让学生听到自己的声音和表演,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
7.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教师要激发学生对音乐歌唱的兴趣,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积极的激励机制,让学生愿意参与歌唱训练当中。同时,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潜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歌唱教学中不一定要先学唱谱再到学唱歌词,可以在学唱歌词时渗入识读歌谱的学习,也可以学唱歌曲后再视唱歌谱。在唱歌谱时适当进行简单的旋律和节奏的创编。如,在学唱歌曲《DO-Re-MI》的旋律时,老师范唱前面两句,引导学生去观察旋律的创作特点,并进行模仿创作,学生很快就哼唱出后面两句:3 . 4|5 . 3|5 3|5 —|4 . 5|66 54 | 6—|6— |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唱”、“创”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正确地表现歌曲。需要强调两点:一是歌曲的选择要适合学生演唱,可以是旋律较为简单优秀的流行歌曲或中外经典的民歌。二是运用不同的方法,听辨旋律异同和顺序、模仿击拍节奏、模唱旋律音名。
在唱歌教学中,每节课都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学习一些歌唱技能,并反复地练习,做到持之以恒,学生歌唱技能肯定会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可以不需要老师指导而“会唱歌”的境界。
三、“写”—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写”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引领学生“写”的时候,不仅要注重把音乐技巧“写”下来,还要注重通过“写”这一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通过把歌曲当中的情感表达、语言表达和形象表达等技巧等记录下来,让学生能够真实地表达歌曲的内涵和情感,使他们的演唱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这样,在“写”的过程当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积极的激励机制,反过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歌唱训练的动力。
音乐课上要求学生把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写在笔记本上,把音乐知识点写到书本对应的位置上,如乐谱上出现的一些乐理知识:重音记号、附点节奏、弱起小节等,作一些标记或画起来。
旋律和节奏的记写是音乐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旋律记写可以培养学生的音准和节奏能力,旋律记写的一般步骤是:听旋律→唱旋律→写旋律→按节拍进行组合→划分小节线。课堂上根据生活中某一些节奏把它写下来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如:模仿跑步起跑的节奏:“预备, 跑 ”可以写成X X .|X 0|。在读“请注意,倒车|”的节奏并记写时,有学生还为节奏“XX X |X X ”进行旋律创编为:|35 5 | 6 5 |或|13 3 |5 3|”。课堂中抽出一点时间进行旋律和节奏的听记练习,并展示学生创作的“音乐作品”,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音准和节奏在无形之中得到锻炼,音乐基础知识也在记写之中得到提高。
四、“创”—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切学习的本能都是创造。”音乐课中常见的教学内容歌唱和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学音乐创作活动主要有两项,其一是探索音响与音乐并进行即兴创作、模仿和表演,例如,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雨声、喇叭声、雷电声、鸟鸣声——海浪声等)和探索各种声音的音乐属性(如、音高、音色、音量、节奏、旋律等);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创作,包括节奏接龙、旋律接龙、为歌曲即兴编配打击伴奏、为旋律填词、为歌词曲谱等,或者将音乐作品改编为其他的形式(如舞蹈作品、戏剧作品等)。
为此,教师首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创作当中。比如,教师可以教授一些关于歌曲的简单结构、和声、旋律编排等基本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音乐元素,让他们尝试创作一些比较简单的于年月作品。这样既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为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挖掘学生音乐潜能,音乐老师要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进行探究和创作。例:学唱了《岭南春早》后,为歌曲即兴编配打击乐器;唱过《我的中国心》后,引导学生为这首歌的旋律重新填词;欣赏《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时,引导学生扮作神气活现的肥子富商和乞丐哀怜的瘦子穷人进行即兴表演;欣赏《惊愕交响曲》时,启发学生探究乐曲的一些变奏方法,引导学生对音乐主题通过改变节奏进行创编活动。
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舞蹈编排,让学生进行将音乐作品编排为一首较为简单的舞蹈节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音乐和舞蹈风格,教授基本的舞蹈动作和编排技巧,让学生参与创作和表演自己的舞蹈作品。还可以让学生结合音乐和戏剧元素,引导学生将音乐作品改编为相对简单的戏剧剧本。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音乐素材,教授基本的表演技巧和剧本改编方法,让学生参与编写和表演自己的戏剧作品。
中学音乐课堂学习中,音乐的“听、唱、写、创”既是学生的学习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有效手段。这四项学习手段在一节课上可以多次灵活循环使用,或者综合运用,如:先听再唱或听与唱同时进行,也可以先唱音乐主题再聆听、记写和创编等。“听、唱、写、创”这四项活动的参与,既能让学生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潜心音乐教学,打造高效课堂”要以音乐为本,深入挖掘教材,从“听、唱、写、创”四个方面去设计训练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序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才是真正的生本课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黄超文.直击新课标学科教学疑难--中小学音乐[J].教育科学,2014 :140-143.
[2] 赵亚夫.中小学音乐有效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2014:67-68.
[3] 章连启.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法[J]首都师范大学,2014:56-58.
[4] 聆听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音乐学术.音乐大观,2017:19
[5] 朱名燕.“听、唱、写、创”谱华章[J]黄河之声,201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