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学写 以写促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写作习惯;阅读习惯
正文
引 言:俗话说的好,“读写不分家”,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强写作练习,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打造高校的语文教学课堂。每一篇阅读文章中,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优美的语句,值得学生学习发现并探索。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深入思考阅读文章内容,体会阅读文章内涵,提高写作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利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阅读的关键线索,进行写作练习[1]。
一、读写结合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生的跳跃性思维比较强,对文章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针对学生这一心理,教师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展开读写结合语文教学。让学生结合自己阅读的感想,将自己的想法落实在笔尖,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和感悟。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会对文章的人物和故事,或者某一句话,有着自己的理解,这种想法是突如其来的,如果不及时的进行记录,学生很容易忘记。通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以阅读的形式促进写作,以写作的形式促进理解,让学生在阅读的激发下建立写作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积累写作方法,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和写作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是共同促进的,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阅读中掌握写作的方法技巧,加强对阅读文章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文知识掌握能力,让学生的作文更加具有文采。在写作中加强对阅读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应用理解能力,让学生有感而发,将自己的观点陈述下来,形成作文写作文章,更加深刻对阅读的解读[2]。
二、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
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学习起来固定化,学习缺乏主动性,难以产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师讲解的背景下,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用固定的答题模板和答题技巧进行阅读理解,学生不愿意迎合课堂,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不高。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参与感和体验感,对阅读的本身学习理解性不强,被动的进行写作练习,学生的写作压力较大,影响学生的写作,综合学习与发展
(二)阅读写作缺乏有机联系,课程缺乏系统性
在以往的阅读写作课程中,教师没有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紧密性不强,单独的阅读课程和单独的写作课程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这主要是由于阅读写作缺乏有机的联系,阅读与写作教学相互独立,没有系统性的教学所导致的。学生认为,阅读是阅读课程,写作是写作课程,在阅读课程中,缺乏对写作的思考。学生反复的阅读内容,缺乏实际的写作方法的探究,不能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的融合,学生反复研读教材,死嚼课本知识,依然难以提升学习效率和写作技能。
(三)缺乏实践教学,缺乏写作实训机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真正的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就要加强学生的阅读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在思考中进行写作,逐步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出真知,要想将阅读写作融合在一起,就要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多进行写作的实践。教师没有积极主动的开展实践教学的活动,没有积极主动的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过于浅表化,缺乏对阅读文章的深入理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3]。
三、语文教师对阅读写作教学的理解认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充分的认识,要对课程实践,课程质量进行总结和反思。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对阅读和写作的重视,本着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育原则,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的在课堂上学到内容,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利用有限的时间发挥无限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效率。让教师以协同教学,共生教学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导者,主动的参与到课程的研究中。在阅读中加强思考,加强总结和分析,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从而达到一体化学习,共同进步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语文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课程引导,要让学生深入的了解阅读文章,建立深入的阅读课堂,在深度阅读中,对阅读文章有更加深入的体会,将阅读与生活实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实践中教学,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其次,教师还要结合阅读文章,带领学生进行写作分析,从阅读文章的创作手法,叙事手段,描写方法,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写作的要领,提高对语文知识的认识,逐步提高语文写作的技术水平。最后,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挖掘阅读的点,让学生融合自己的思想进行作文的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突破传统阅读写作的限制,结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文章的创作,使得自己写作的文章具有独特的写作风格,促进学生的综合学习与发展。
四、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挖掘学生的创作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文章中的某一句话,结合文章中的某一个故事,对学生进行特定的训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谈一谈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想象力,为文章编创结尾,进行故事的续写等。建立阅读和写作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编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阅读讲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故事的续写,编创。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力为小女孩编创一个不一样的结尾,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和创作热情。学生围绕着故事的线索,以及人物特征,融入了一些科幻元素,为小女孩编出了一个不一样的结尾。有的学生利用善良还原机,还原了人们的善良,让小女孩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爱,体会到了来自家人的爱。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故事的改编和创作,让学生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展开自己的头脑风暴,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故事塑造一个不一样的结局,提高学生语文的创新能力。在进行读后续写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对原有的故事进行创意的改编,要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和合情合理性,提高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掌握,加强了学生的写作练习。
(二)抓住教学重点,提高阅读和写作的逻辑
结合阅读文章里的重点线索,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进一步提高读写结合的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逻辑性,让学生明白语言叙述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就要结合阅读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整体进行分析,提高读写结合教学的逻辑性,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让学生的作文变得更加具有文采。
例如:“落花生”阅读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重点段落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将“花生”比喻成人的,了解花生有哪些品质,了解花生的内涵。抓住阅读文章中的重点线索,进行写作教学,研发学生对阅读深入思考,让学生探究阅读的本质。感受到文章中,人如花生,普通而又不平凡,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展现着自己的价值。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随文练习,让学生找到生活中像花生一样的人,进行习作的创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在叙事和表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借物喻人的形式,通过具体的事物对人物的特征进行描写,更加深刻的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三)开展深度教学,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巩固,
阅读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值得学生学习并记录。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把阅读文章中的好词好句画下来,并结合自己的感想进行总结提炼,进一步加强知识的迁移。学生在阅读文章中,画出重点的语句,进行仿写句子,摘抄句子,提高学生对语文基础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把握语句的变换句型的使用等,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3]。
例如:讲解“祖父的菜园子”这篇文章时,教师让学生分析句子的修辞方式,以及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还可以结合文中的内容,让学生分析阅读的创作手法,文中通过哪几件事叙述了祖父和我的故事,要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接下来教师结合阅读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让学生找到描写祖父人物形象的句子,探讨一下写作的手法。教师选出重点的语句让学生进行仿写句子,通过这样的形式,教师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让学生进行作文的仿写,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对文章写作手法的认识,进行作文的创作,提高写作质量。
(四)开展阅读写作交流,在交流中提高综合能力
要想作文写的好,首先就要让文章有内容,要明确文章的立意和表达,才能让文章更加的清晰和完整。在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积极地开展阅读写作的交流,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交流中表达,同学之间进行观点的传递,让学生在交流中捕捉写作的重点,建立写作思路,提高语文写作的质量。
例如:在讲解“幸运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语文课程中,教师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故事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表达,说一说文章中的这件事,到底是幸运的事情,还是糟糕的事情?如果说幸运,那么幸运的点是什么?如果说是糟糕的,那为什么会糟糕?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让学生了解幸运和糟糕,本身就在于自己的内心,如果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那么它就是一件幸运的事,如果用一颗消极的心态去看待这件事情,那么就是一件糟糕的事。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类似的事情,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展开交流,让学生将生活中的事情和文章的写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在交流过后进行作文的写作。
(五)结合语文阅读的背景文化,加强学生的写作熏陶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阅读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阅读文章为例,教师从阅读写作的背景,再到故事叙述,再到作者的生平简介。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对阅读文章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对阅读文章的内涵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在阅读文化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5]。
例如:在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篇阅读时,教师为了加强学生的阅读的理解。以阅读文章的故事作为主题,为学生简单的讲解文章的故事内容,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古诗的背景文化。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讲解了周恩来的求学经历。教师首先为学生讲解我国革命历史时期,当时的社会现状,历史现状。接下来为学生讲解周恩来的人物性格,周恩来的生平经历的。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的了解,周恩来在少年求学时的处境,加强学生对阅读的学习与思考。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说一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重要意义,以及作为21世纪的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这样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思考,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以作文的形式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促进学生的写作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海霞. 读中学写 以写促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策略[J]. 亚太教育,2023(2):106-108.
[2] 袁林. 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策略[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5):25.
[3] 李婷婷. 读中学写以写促读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策略[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1(19):30.
[4] 吴茂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策略[J]. 明日,2019(7):0256.
[5] 李容. 选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策略[J]. 速读(下旬),2019(1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