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传承融入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红色文化 高职语文 思政教学 改革研究与实践
正文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红色文化传承融入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批准号:ZJB1423112)研究成果
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把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就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充分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切实发挥红色文化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的作用。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发挥其红色育人的功能,就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校内活动、校外实践和线上平台四大阵地为主的思政立体教学模式。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的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标识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时代特征、广泛的社会基础。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断创造的历史产物,深刻体现了党带领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展现出来的鲜明政治品格。
红色文化承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红色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根本主题。红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记录了共产党人披荆斩棘、迎难而上的奋斗历程,见证了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凌云壮志,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文化载体和精神依托。
红色文化凝聚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和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结合起来,带领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红色文化镌刻了近现代以来党和人民在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中,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历史,印证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二)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器
红色文化肇始于血与火的战争岁月,淬炼于奋发图强的建设年代,发展于赶超争先的改革时期。在砥砺奋进的新时代,把党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重要阵地,对于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红色文化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思想引领。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中变为现实。红色文化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蕴含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方向、深厚的人民情怀,是新时代青年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的动力源泉。要让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红色血脉传承永续。
红色文化为培养时代新人厚植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红色文化凝聚着无数先烈和人民英雄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标识,引领新时代青年在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中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保护国家之根、延续民族之魂。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引导青年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民族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让红色成为思想政治课的鲜亮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积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鼓励探索不同路径和方法,善于把红色文化内嵌于思政课教学,发挥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的主阵地作用,让思政课真正成为一门有思想、有温度的课。
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构筑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高校要加强红色文献保护利用,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要用好用活党和国家红色资源库,引导青年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力量。思政教师要从历史、理论、实践多维度讲清楚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增强青年对党、民族、国家的自信和认同,发挥好红色文化以文育人的实效。
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传承红色基因,要顺应新时代、面向新青年、把握新潮流,创新思政教育教学形式,将红色文化内嵌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建立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实现多元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要重视实践教育方式,把思政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利用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等开展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多种教学形式,让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渗透。运用现代新技术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平台,让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二、红色文化传承融入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
(一)把好课堂教学主线。
课堂教学主要包含内容和技术两个要素,即以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运用形式多样的技术手段将其有机融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师要充分了解红色文化的具体内容,领会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理想、共产主义信念的渊源,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红色文化融入高职语文课程中,将教学内容和红色文化故事相结合,通过声情并茂地讲述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同时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去再现红色文化中的经典情景,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使得语文课程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除了利用课堂这一主渠道,还应开拓育人新阵地,把红色文化融入到课程思政,形成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辅相成的“大思政”格局。
1、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与人物的距离
创设性运用戏剧元素设置任务情境,在真实情境下,驱动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进而理解美、传承美,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为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借鉴。“围绕革命主题的学习内容,确定目标定位:一是梳理革命历程,二是理解革命精神;三是挖掘审美价值;四是探寻当代意义。教学中应致力于保障教学行为能明确落实革命传统主题内容,将各学段目标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典型实践活动和学生的关键行为表现。
2、激活文本,打通历史时空与现实生活的通道
整合主题单元,落实第一课堂主渠道,对接德育夯实第二课堂。落实研学课程强化第三课堂。三个课堂互为补充,整体推进革命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同学们从课内走向课外,革命文化也走进了校园,形成了学生主体与革命文化互动的良好氛围。从而达到综合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营造红色文化氛围。
塑造一个充满红色文化气息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情境,体验、融入红色氛围。校园内公共活动空间在建设中,应注重从环境布置与功能拓展两方面着力,集红色文献展示、阅览、研讨于一体,通过举办山西红色文化精神主题展览,校园建筑景观红色命名,加大红色校园、红色景点与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在楼宇道路命名、景观雕塑选塑等方面,将红色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进去,创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教育氛围。
1、用好校园红色资源,应深入开掘、全面保护、妥善管理红色校史、英雄校友事迹等资源实体和文化载体。和其他红色资源一样,校园红色资源也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特征,保护好是首要任务,一旦保护不力,就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要本着对历史和社会负责、对广大师生和校友负责的态度,开展校园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校园红色遗址、革命文物保护,统筹做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等工作。
2、用好校园红色资源,应开展系统性研究,做好校园红色史料的抢救、征集和调研工作,深入挖掘校园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文化内涵,准确把握校园红色资源与之紧密契合的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在此基础上,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好导向、聚焦主题,用史实说话,着力打造校园红色资源高质量精品展陈,增强校园红色教育平台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彰显校园红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火车头”作用。
3、 用好校园红色资源,应立足本校实际,发挥本校特色和优势,把红色校史、英雄校友事迹等校园红色资源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组成部分,整合、制作成为教学内容,融入到语文课程教学中。
4、用好校园红色资源,应按照打开校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把本校红色资源纳入学区、地区校园红色资源格局和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平台,使本校红色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层面产生红色文化教育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效应。利用红色资源向更多青少年和社会公众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
三、融入校外实践环节。
高校应当结合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追思不同时期革命前辈所践行和传承的红色精神,号召当代青年学子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高校应与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高校与基地的合作,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创设沉浸式、体验式等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和感受红色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用红色文化激励志愿服务,围绕国家战略,突出学科优势,前往革命老区开展专业实践,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有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
四、以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打造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网络信息平台
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需要依托相应的网络平台,最大化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性、交互性的优点,为红色文化赋予生命力,使其能够更好融入思政课堂。一是积极搭建二者相互融合的信息平台。通过深度挖掘潜在的融合内容、开辟可能的融合路径,以现代化网络信息平台为支撑载体,将二者相互融合的内容放到相关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宣传与推广。二是在融合手段上不断创新。结合当下大学生比较喜爱的影视、动漫等,探索红色文化中的相关内容,并将其制作成广大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和内容,让红色文化逐步走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三是积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为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更多可能性
开展实践活动是实现思政理论知识转化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有力抓手。例如,通过借助互联网数字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组织广大大学生借助相关平台重温红色经典故事等,积极带领大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红色文化的强大魅力,切实提升大学生的使命感,强化高校思政教学效果。此外,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促进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需要最大化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各高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定期举办红色文化展览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在红色文化的感染下逐渐提升自我修养,真正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
红色文化融入语文课堂要系统、全方位地融入,就需要高校、社会等多方努力和配合。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其育人的主要职责,凸显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课程内容,联动各市博物馆、纪念馆的系列活动,将其纳入思政课的实践必修课程环节,让学生对红色文化从了解到感兴趣,再到真正领悟其精髓,直至践行和传播。
参考文献:
[1]赵珊珊.课程思政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61-62.
[2]潘淑芳,雷霞,刘红梅,谢芳.“课程思政”视域下地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的探讨——以安康汉调二黄文化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2):55-58.
[3]陈建旭.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红色文化[J].青年与社会,2020(27):192-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