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摘要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建设;档案管理
正文
本文系贵州省黔南州2023年教育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建设与管理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2023B260)的阶段性成果。
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由此产生的自杀、犯罪问题时有发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升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其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必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小学生道德培育、综合素养、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社会融入、终身成长等都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中学急需优化校园预警防范机制,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及时开展有效校园心理疏导帮扶,有效提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
一、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方面的偏见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很多学校都在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咨询热线、心理咨询小报等。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些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还不够充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简单地认为是青春期的“通病”,度过这一阶段就没问题了。
(二)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
中学阶段是学生发育的重要阶段。然而,因为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家长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会加剧,导致孩子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力的下降,甚至会导致孩子的自私。很多学生都是被家长惯坏了,变得脾气暴躁。此外,由于我国当前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因此,在中学阶段,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单亲家庭儿童。
在学校里,有必要和同学进行交流,但是因为心理问题,会影响合作交流,从而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三)精神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升学的压力,我国目前的教育主要是以考试为主,而对学生的评价也多是以成绩为标准,因此大部分的学校都是以考试为主要内容的。“成绩至上,学业优先”的误解,使得教师只能围绕着考试科目进行紧张的授课。虽然各个学校都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教师对此却缺乏足够的认识。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均衡、不合理,虽然将心理健康纳入了教学计划,却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使其成为一个“空洞”。
(四)父母对精神健康的认识有误
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无可取代的角色。然而,在这种“以考试为本”的教育背景下,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成绩过于看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甚了解,对心理健康的课程和技巧也不甚了解。对心理卫生问题的科学认识不足。所以,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有些父母就会从孩子的学习情况来进行分析、判断,甚至不愿把孩子送到医院进行特殊的心理辅导,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心理健康档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心理育人作为中小学生培养的新要求,必然成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目标、新使命。在此目标指引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除要加强经验总结、提升教学能力和理论素养外,还要加强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研究和探索。因此,无论是学生心理基本情况、接受心理辅导的记录还是针对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教育的设计及结果,都需要以心理档案形式记录下来[1]。可以说,完善的心理档案有利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认知特点、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发展状况等的了解,这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也能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成效。
可见,中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对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既为相关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后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不断探索和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建设路径,是优化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建设与管理
(一)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和危机处理保障
中学可以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的普查,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确定预警指标,并形成监控网络,包括学校教师、心理咨询师、家长等多方参与。对中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和档案记录,包括个性特点﹑情绪状态,心理困扰等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问题;通过分析和研究,确定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警指标,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方面的指标。这些指标可以作为干预的依据,及早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定期会商、信息共享等方式,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通过监测并评估学生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高危学生,并进行主动介人。通过个别辅导、团体心理咨询等方式,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和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中应形成危机干预系统,发现危机事件系统内层层上报,形成动态监测和干预[2]。
1.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心理健康档案是记录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和相关问题的档案,包括个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治疗情况以及心理咨询记录等。对中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可以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要建立一份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首先就要通过面谈、问卷调查、测试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等。收集好信息后就可以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了,具体的档案内容就是记录学生有什么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治疗,以及治疗后的效果等。
给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分析学生有哪方面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计划。
2.制定心理干预计划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只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心理健康教师要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等措施,对不同的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计划。因为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动态的,所以心理健康教师给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后,需要定期跟踪回访。这样一来,就能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状况,从而及时调整心理干预计划,以保证干预的效果和持续性。此外,定期的跟踪回访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安全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
1.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记载着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其在各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因此,定期对中学生心理信息进行补充是十分必要的。对中学生心理档案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可以及时发现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并能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应以动态观点审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每学期定期开展心理普测,根据普查数据,分析评估学生心理变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心理档案的内容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及时的调整。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中学生心理档案不仅是对中学生心理成长轨迹所做的记录,也应该是中学生心理动态发展的持续记录,而非一成不变的存储资料。中学对心理档案进行管理时,需要持续追踪,对学生心理健康信息进行及时补充完善,以便能够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并且能够针对中学生的不同时期的特征,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3]。
2.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完善的心理档案管理制度能够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进行。在信息时代,学生的心理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与挑战,亟需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其规范运作。规章制度应涵盖心理档案从建立到利用的每一个环节。首先,要建立档案人员工作制度,明确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和权利,对于违反职责的个人要按照守则规定严肃处理并且追责,从而确保档案建设管理工作可以有序开展。其次,对档案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要进行详细规定,并根据心理档案的动态性特征,及时补充反映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最新资料,实施动态化管理,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全面性。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要突出保密原则,保护学生的隐私。
3.健全档案利用制度
建立完善的档案利用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资源的作用,为个人、学校、社会等多个领域提供卓越的信息服务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追求目标。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已不能满足现代人们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在推进档案管理的进程中,档案资源的利用受到了档案信息泄露的严重威胁。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泄密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导致档案信息安全面临极大威胁。因此,在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不断完善档案利用制度,以确保实现档案信息的高效利用和最大化价值。
4.与心理健康咨询与测评进行有机结合
将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和心理健康咨询有效结合,通过心理健康咨询辅助作用,可以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起到促进作用,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后,将结果总结后再反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能帮助教师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而有针对性的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一来,就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对学生的心理疾病进行“对症治疗”,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塑造,为学生未来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4]。
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对于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工作而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使得计算机能够借助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分析人的活动和情绪,这就为心理健康工作的展开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而技术的进步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思路,建设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能让教职人员的双手从繁琐且低效的纸质档案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利用电子档案更高效地完成管理工作。且信息管理系统所提供的其他功能,也能极大精简原本复杂的工作步骤,如开设中学生网络心理测评服务,能让学生在网上完成心理健康的测评工作,在实时上传到云端数据中心后,根据预先设置好的分类模块对测评结果进行分类处理,有效降低其中繁琐的收发问卷、分类检验等工序。这种新颖的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了传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工作流程复杂、不规范的问题,极大地提升了管理工作的效率。此外,由于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羞于启齿,即便是调查问卷的形式,也容易压抑自己倾诉的需求。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能让学生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打消原有的顾虑,并让教师在充分沟通之下,更全面的掌握学生们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当然,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有了技术支持就可以摒弃原有的工作模式,而是要坚持“双轨并行”的原则,一方面积极生成电子档案,另一方面通过纸质备份的方式确保信息安全,从而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能力[5]。
四、结语
心理健康档案是囊括了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和心理测评、心理辅导、心理预警、心理治疗、跟踪反馈等信息的原始档案,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发展动态。但就目前而言,中学心理健康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在档案建设工作上需要明确心理健康档案的实际意义,尊重学生对于心理普查的知情同意权和其他诉求,规范档案内容并加强各主体之间的沟通协作,而在档案管理上则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建设独立的心理健康工作机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档案管理和应用工作,从而为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宋山.开展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讨[J].江苏卫生保健,2008(05):50‐51.
[2]冯亚莉.肖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
[3] 殷剑平.中小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25‐126.
[4] 孔思如. 浅谈如何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及利用效率[J]. 科技视界,2020(16):271-272.
[5] 赵智勇.大数据时代中小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的社会化[J].山西档案,2018(03):144- 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