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策略分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龙英杰、吴滨、董秋焕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第五实验小学 272600

摘要

“双减”政策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应适当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科学控制作业时长,适当减少作业数量,切实落实“增效减负”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优化作业设计,在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创新作业设计方式,打破作业设计瓶颈,结合数学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设计出高质量的作业。


关键词

双减;小学数学;作业

正文


前言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落实“增效减负”的要求,重视作业设计,提高数学作业质量,减轻学生的课后学习压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双减”视域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特点

(一)彰显作业设计层次

数学教师应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来了解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数学作业,将分层理念融入课后作业设计中。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需要结合学生的不同学情和不同需求,设计难度不同、内容侧重不同的数学作业,比如基础类、进阶类课后作业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获取知识与掌握技能,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后任务探究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数学作业设计成效。

(二)注重知识、技能整合

小学数学课程中包含有繁杂、多样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通过做作业这一途径将各种重难点知识串联起来,以此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升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知识内化能力,最终提升教学实效。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设计数学单元作业,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相融合,学会运用所学内容来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三)重视实践作业内容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师需要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实践锻炼。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在设计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增加实践作业的内容,以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教学要求。比如,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景作业、课外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借助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践问题,有效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双减”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策略

(一)明确作业目的

在传统作业设计中,作业目的比较单一,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以提高其数学成绩。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关注以下三个数学作业目标: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数学学习技能;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帮助其及时查漏补缺;三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核心素养,实现知识的拓展和迁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要结合具体内容,落实作业目标。对于目前作业设计中忽视学生知识延展的问题,教师应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比如在学习运算知识后,教师可让学生计算家庭一年的水电消费、自己搭乘交通工具上下学的消费等,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二)关注学生实际需求

关注学生实际需求,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尊重学生差异,禁止根据成绩给学生“打标签”。教师应该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客观看待学生。一方面,教师应该深入了解班级学生在当前学习阶段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兴趣、性格、能力水平等,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个性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差异性,通过测验、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认知情况等,重点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性,为作业分层提供依据。此外,教师要从作业量、作业难度方面调查学生需求,明白不同学生的作业需求不同,并根据学生需求控制作业量,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数学习题,作业难度要体现层次性和梯度性。

(三)丰富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

作业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或者配套练习册,教师要改变以往作业枯燥单一的形式,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应用一些趣味性素材,让作业内容生活化、趣味化,且具备开放性,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作业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数学素材,丰富作业资源,使得作业内容体现多样性和融合性,提高作业质量。比如:口头作业,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讲述所学知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锻炼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动手操作类作业,让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时,动手探究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了解各个面之间的关系,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推导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探究类作业,通过下发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在学习统计时,可以让学生自行去搜集相关数据并分析汇总,实现知识延伸与拓展,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四)重视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是作业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应该让家长、学生都能参与到评价中,特别是学生,要在课堂中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主体评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也能让评价更为客观,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更为全面地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对于一些要求家长参与的作业,可以让家长和学生作为评价主体,评价作业成果。教师则作为一个监督者,确保作业的完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自评是自我评价,要求学生自主检查作业并总结;互评则要求学生相互评价,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其取长补短,并实现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要想提高评价效果,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评价方式,包括掌握批改作业的方法和标准,让学生有能力去完成对作业的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在多主体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作业评价指导与评价总结反思,全面掌握学生作业情况,了解学生问题,不断优化教学与作业设计。

结语

为了落实“双减”政策中关于作业的减量提质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特点,从明确作业目的、关注学生需求、丰富作业模式、重视作业评价等方面入手,优化数学作业设计。

参考文献

1]李丹.“双减”新举措作业“巧”变革: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点滴思考[J].试题与研究,2023(8):186-188.

2]魏敬源.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3(7):54-5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