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正文
“双减”的政策要求,首先要把家庭作业简化,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机械学习模式,转变成为自然学习模式;其次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辅导工作,让父母可以安心地工作,让学校从代理人变成陪伴人,而作业就是两个重要内容的交点、联系和突破点,这就要求现代教育工作者在作业设计方面多加重视。但是,由于设计者的理解、创造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一些作业设计的质量并不理想,要提高作业设计的及时性、实效性、系统性,就必须对“双减”形势下的作业设计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及时总结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也可以使设计者更好地进行设计,并且发挥出作业的实际作用。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
(一)作业布置受传统思维影响毫无章法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作业仅仅是对课堂内容的一种扩展和补充,而忽略了作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都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基于课本的练习,作业设计不够完善,缺乏创造性,从而造成了学生仅做作业,没有兴趣,不愿做练习的现象。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有些老师忽视了图形的多种变化,没有强化学生对公式使用细节的认识,只是简单地使用公式,而忽略了对问题的解答,就像在实践中,经常会有一些半圆与圆周长的一半等非整圆图案,这些图案是整圆的变形及整合,然而,大部分学生都会忽略它们与整圆的联系与区别,没有理解内在的计算策略,只会简单地套用公式,许多学生会因疏忽而做错答案,这样的思维逻辑是不正确的。
(二)忽视小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
由于家庭、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学习效率、学习能力等都会有所差异和区别,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在教学中要有老师的指导,通过老师的积极引导,可以使学生在自己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学习数学知识。然而,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弱化了在教学之前的学情分析,没有认识到班上学生的差异,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也没有太大的区别,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在数学课上的表现不佳,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数学上的进步受到很大的阻碍。
(三)作业内容无新意
当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学科作业的时候,在作业内容上表现得毫无新意,在教授数学计算类的章节时将单纯机械的计算作为一项作业,甚至部分教师直接将教材中的课后习题作为学科作业,让学生在课下时间完成。教材中提供的课后习题虽然紧扣教材知识点,但是不能完美适应所有学生的需求,具体布置作业的时候需要教师结合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设计。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创新的价值
(一)纠正学生对作业的态度
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一般都是机械地把某些关键的概念背下来,或是做完课后的习题,然后对学生的作业是否按时完成以及准确率进行简单评估,这样的家庭作业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所以他们对这样的作业并不感兴趣,只会把它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因而,多数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往往表现出应付差事、敷衍了事,甚至是抗拒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影响到他们的长期发展。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避免重复、机械式的做法,而是应该布置一些富有创造性、发散性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去做,这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和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在以后的学习和长远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学生的课堂效率
学校教育要适应学生的发展特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依赖于老师的讲解,学生对老师的讲授内容一知半解,难以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完成课外作业的过程中,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费时费力,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按照“双减”的要求,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了双重减负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创新策略
(一)创新数学作业形式
小学数学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数学作业设计方式,因为布置不同的作业会有不同的效果,大量做题只能消磨他们的耐心,增加他们的负面和抵触情绪,而如果他们的作业是很有创意的,那么他们就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在这种感觉中,他们会主动去做,而且会很享受。数学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写作业,这种作业有利于老师的检查与评估,但学生对作业的抵触程度较高,学习兴趣低,老师们可以在数学作业中进行一些创造性的练习,布置一些具有展示类型的作业,训练他们的反应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安排一些实际操作的作业,这种任务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例如,在五年级《展开与折叠》一课中,往往会出示一个立体图,学生们要按照这个图来选择相应的展开图,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布置作业时,老师首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选择正确的答案,然后用实际行动来检验,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要用剪刀、纸等工具,根据所提供的立体图进行剪裁,在想象、裁剪、观察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此外,老师也可以进行游戏活动的设计,就拿“四则混合运算”来说,老师可以准备一副抽去大小王的纸牌,让学生在52张纸牌中随意选择四张纸牌,利用加、减、乘、除(可加括号)四种计算方式把纸牌上的数算成24,学生要想的是:四个数字怎样计算可以使得答案是24,如果可以,有几种方法。如学生抽到了1、4、6、8,学生列出了(8-4)×6×1,还有学生列出了(6-4+1)×8,用游戏的形式来激励学生,让他们爱上数学。
(二)建立学生逻辑思维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而在小学阶段,数学学习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做作业时,思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布置作业时,应尽量减少机械式的重复作业,适当增加逻辑思维类的数学问题,在做这类作业时,要积极地思考,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以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设计方案、打折、观察范围等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数学和现实联系起来,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在学习的时候,也可以安排一些实际操作的任务,由学生自行解释相关的知识和问题,让他们充分肯定自己的价值,提高自信心,同时也可以训练自己的语言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增加数学作业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平时针对班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信息进行全面调研,明确小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并且将其整合到学科作业中,使得学科作业变得更有趣味,对于小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考虑在学科作业中引入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使得学生可以借助于这些熟悉元素来完成学科作业,有效降低学科作业的难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学科作业的兴趣水平,这样以后,小学生参与学科作业的积极性就可以得到显著提高,更好地契合“双减”政策对于学科作业的要求。在小学数学《小明的一天》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引入一些趣味性元素,提高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认知水平,钟表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同时也多出现在动画片中,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科作业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自己喜欢看的动画片中有没有出现钟表,从这些动画片中学习钟表的读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布置“钟表图标提醒”的作业,让学生确定每天起床、吃饭、上学、玩耍、睡觉等活动的时间,接着将这些时间转化为时钟时刻表,最终制定每日活动的“钟表图标提醒”。通过这种趣味性活动,可以较好地提高作业的趣味水平,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作业中,保证学科作业能够取得预期效果。
(四)分层布置数学作业
目前,学校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同班同学的差距很大,根据现行的教学模式,老师讲课和布置作业都是以班为单位,而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的。因此,在教学内容、速度、作业安排的数量、难度等方面,都很难达到学生的个性化要求,这就造成了不同的学生无法得到较好的发展。为此,针对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减少机械、重复的作业,增加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题目,而对成绩不佳的同学,则要加强基础,多做些简单的应用知识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以采取分层作业的方式,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既能改善学生的学业表现,又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能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时,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并具备高度的抽象思维,所以,在教学这一节课时,对于基础能力差、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可以采用实体模型的教学方式,使他们能够全面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作业的形式主要是为了巩固基本的知识,让学生按照指定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说一说它的长、宽、高和其他方面的特征并绘制图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知识。对于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和较快接受能力的学生,在布置作业时,可以使学生逐渐脱离对实体模型的依赖,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进而对长方体、正方体进行更好的刻画,在此基础上,建议同学们做几个有一定思维困难的问题,以便使他们更好地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结构特征。这样就可以使各个水平的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根据具体作业内容选择评价方式
老师的评价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较好的指导方法,通过合理、有效的评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通过正确的评价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首先,在基础知识方面,这种作业更能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情况,也能反映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这些作业一般都不会有太大的难度,但却能很好地反映出他们的学习态度。因此,对此类作业的评估可以采用“互评”的形式进行,一方面,通过对他人的作业进行分析,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达到在作业的互评对比中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在评估的过程中,也可以重新温习和巩固知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的内容。其次,对于思考类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并能很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因此,在评估这种类型的作业时,要采用激励的方式,在做完作业前,可以采用先讲解,再由学生写出具体的解题步骤,在完成这两步工作以后,老师再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评价,通过正确的评价用语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实践类作业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的全面应用,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评估作业时,要根据完成情况和家长的建议,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估。
四、结语
综合来看,“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需要积极进行学科作业创新设计。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对“双减”政策的了解水平,推动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的创新,优化学生完成作业的综合体验,使得学生可以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学科作业。这样以后,“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推动小学数学学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小玲.“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J].教育界,2022(28):80-82.
[2]顾姣姣.“双减”背景下单元结构化整体作业设计初探[J].学苑教育,2021(04):49-51.
[3]沈露苔.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当代家庭教育,2021(06):48-51.
[4]张晓燕.“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实践探索[J].新课程,2022(18):19.
[5]胡思懿.适量、适度、适情——“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新校园,2022(4):1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