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双减”背景下化学作业多样性的设计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农村;中学;双减;化学作业;多样性
正文
引 言: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教育部党组将其作为“一号工程”。传统教育体制下,各类“补习班”等培训机构大肆渲染下,逐步将“分数”神化,裹挟全社会被动参与,收取高额费用,严重降低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对于农村地区而言,无疑有“雪上加霜”的影响,使本就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变得更加糟糕。且沉重的经济负担以及质量不高的大量“习题”“作业”使得学生的压力也非常大,家庭寄希望于学生个体,尽所能地报各种“补习班”,盼望其“早日成才”,一是摆脱“劳苦命”,二是奔一个“好前程”,但也因此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加剧,家长与学生均面临巨大压力,学习动机“不纯”,“动力”不足。这无疑是与国家进行义务教育的初衷相悖,与国家素质教育核心理念相悖。为真正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使其“爱上学习”,理解学习的真正意义,继而主动、自觉投入学习状态,逐步形成链条式的积极教育影响,国家相继出台了“双减”政策、义务教育新课标(2022版)。多样化的设计,可促使作用丰富性增强,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以积极动机提高学习质效,真正意义上获得学习提升,减轻课业压力。
一、农村中学“双减”背景下化学作业多样性的设计要求
农村中学“双减”背景下化学作业多样性的设计,应注意从尊重学生主体性,综合考虑学生接受程度的多样化设计,不能偏离实际,偏离学生日常生活;明确作业的性质,为巩固性内容,还是拓展迁移性内容;严控设计多样性,内容多样、形式多样还是评价多元等角度,明确作业设计的目的、方向[1]。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学习心理等,对作业设计予以全面地考量,确保作业设计合理,切实能够达到相应的目的,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
即从以作业设计调动学生完成兴趣、积极性的角度,从作业设计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了解与掌握角度,考量作业设计是否合理。再从不同的设计目的出发,持续对作业设计进行优化调整,提高作业设计适用性、实用性。
二、农村中学“双减”背景下化学作业多样性的设计策略
农村中学“双减”背景下化学作业多样性的设计,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结合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及化学教与学的需求角度,合理安排作业内容,设计作业形式,对学生进行可靠的引导、指导,促使其逐步提高化学学习水平。
(一)内容多样性
内容多样性,主要考虑在不同的教学目的影响下,合理设计不同的作业内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引导,以多样化的作业内容,激发并保持学生完成化学作业的兴趣,逐步提高其作业完成自主性。
1.从不同设计目的角度出发
从作业设计的目的出发,可以将作业分成巩固型、拓展型等不同类型。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不同的作业内容,是达到作业设计目的的关键。
从巩固目的出发,为学生设计作业内容时,就要充分考虑巩固的合理性。结合学生课上的学习表现,尤其在当堂测试中的表现,合理设计巩固性作业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最好的教学指导[2]。如在教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身边的化学物质”部分内容时,从本学期化学教学的核心目的出发,应充分考虑“夯实基础”的问题。本部分知识是继第一单元“开启化学之门(走进化学)”后的最基础学科内容,在设计作业时可从“夯实基础”的角度,分析学生课上的表现,掌握程度以及能否举一反三等,后续设计具体作业内容。如通过回顾课上学生的表现发现,出于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好奇,绝大部分学生在课上所学都相对认真,尤其在进行一些简单化学实验时,学生接受度较高,兴趣几乎被激发至顶点。但更多将注意力放在“实验器材、材料”即“实验结果”方面,对氧气(O2)、二氧化碳(CO2)的掌握有限,尚不能够自主进行制取实验。且操作不熟练,对实验步骤掌握不足。基于此,教师在设计化学作业时,可设计相应的实验性内容(结合农村地区现有条件,安全且简单易做),要求学生以“熟练复刻实验过程”为准,结合课上所学及所记笔记,思考“用什么代替坩埚和坩埚钳、蒸发皿等(农村地区临时任务下,实验器材不容易准备)”自主进行实验,并寻找方法验证实验所得是否为氧气(O2)、二氧化碳(CO2)。以此既可巩固所学,又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实验积极性。
从拓展角度出发,以作业设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向着更加开阔的方向发展,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需要以课上所学为准,判断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程度,继而预测可行的发展方向,通过设计作业内容,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迁移学习。如在教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课时,学生在课上基本已经对“化学燃烧”反应有一定了解,且基本能够掌握燃烧反应产生所需的基本条件:可燃物浓度、含氧量、温度。在此基础上,设计拓展性作业内容,还需结合“燃烧”实验特点,联系单元主题:化学变化,即在不同化学反应条件下,物质将产生哪些变化,是否会产生新物质,新物质与原物质对比会有哪些异同等。基于这些考量,可设计:探究燃烧产物的化学组成内容,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自行通过查找资料、推理研究等,获得燃烧产物相关内容,深化对化学反应——燃烧的认识与学习。农村地区初中生可以在探究实践中,更近距离地接触“化学”,对化学反应变化、化学实验等产生更大兴趣,对培养农村地区初中生化学学习自主性极为有利。
2.从课上课下联动角度出发
课上课下联动是从有效整合课上、课下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角度,强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优化作业内容,对初中生进行教学指导。基于此,在实际设计作业内容时,应充分结合课前、课中所学内容及学生学习情况,设计课后作业。
如在教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金属的冶炼与利用”部分时,从课上课下联动的角度出发,设计作业内容时,若课前已经借助微课引导学生预习本部分知识,课上也从学生自主探究的角度引导其深入认识了“金属及其性质、冶炼”和“用途”等方面内容,且从学生的反馈程度来看,概念及理论知识掌握相对较好,但从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来看,虽然农村地区“金属”相对较为常见,农机、农具以及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但学生对化学意义上的金属与现实生活中的金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尚不能完全掌握。基于此设计作业内容,可单刀直入引导学生探究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形成课上、课下连贯效果,促使学生对“金属”部分的内容进行更为深刻的了解。尤其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实验验证”的角度出发,分析判断运用哪种化学实验,能够证明自己的猜想。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深化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还可促使农村地区学生在近距离接触化学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实验对化学研究的重要影响,以及以科学实验证明化学所得的严谨性要求,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核心素养[3]。
实际就是从“实践”的角度,通过创造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从实践的角度,看待化学学习,了解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培养农村地区初中生的化学研究与学习兴趣。促使其在兴趣作用下,既不会感觉学习吃力,又能够主动提高化学学习水平。
(二)形式多样性
化学作业设计中,形式多样化,同样是保持学生作业完成兴趣的关键。
1.情境式作业
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均强调以“沉浸式”的体验,引导学生调动感官能力,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甚至通过情境体验式教学等,调动学生的兴趣,促使其对所学内容抱有更大的兴趣,继而方便调动主观能动性。
如在教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溶解现象”部分时,在设计作业时,可结合农村地区教育实际情况(有意识或者真正接触“科学”,了解“科学”的机会较少),从情境体验角度出发,可设计“溶解实验研究”情境,分享科学研究相关视频,便于学生融入情境,引导学生从“研究”的情景,体会“溶解实验”中,边进行实验操作,边做相关实验记录,同时进行推理研究的过程,并在最后形成研究报告,将其分享至班级交流群[4]。既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对“溶解”这一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更可以促使学生在群中自由探讨,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帮助教师了解学情,方便做出后续的教学调整。尤其是学生能够在“溶解实验研究”中,相对真切地体会到化学研究人员在真正的实验室工作中的所思所想。在布置作业之初,就可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实验的目的、用途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等,以此将作业设计思想深化,同时也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思想深化。
2.项目式作业
项目式作业设计不仅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习压力,对于农村地区初中生而言,还是一个增强学习体验的有效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后同样在同伴帮助下,进行可靠的学习,将促使其学习心理发生转变,一定程度上利于逐渐将化学等知识学习转化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提升初中生学习动机积极性及水平。
如在教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从“单元”的角度出发,审慎思考“学习拓展”问题。从“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角度,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以项目式研究为背景,开展“化学与生活”研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金属”“酸、碱、盐”及本部分的“食品”等部分,研究化学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说一说如何理解“化学服务生活、改变生活”以及“合理运用化学知识”等内容。如用于农事活动的金属机具,用于农业种植的“化肥”原料等。甚至可以形成一篇研究性质的“报告”,运用科学的数据等,阐明自己的观点,证实自己的观点,持续培养学生“科学运用化学知识服务生活、服务社会”的意识与理念,为化学领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三)评价多元化
化学作业设计多样化,作业评价也应该随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调整。不能仅就作业完成与否、正确率等,单一对学生进行评价[5]。还应从作业设计的合理性,与农村地区初中生学习化学心理是否相适应以及学生在化学作业完成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等,予以全面、客观的评价,对在评价的同时提出建议,做出相关指导。
如上述学生研究“化学与生活”作业的完成过程,就要从项目式研究内容设计的合理性,流程严谨程度,数据科学性、准确性,观点阐述是否清晰,用词是否准确以及报告实用性,小组成员参与性等诸多角度,对整个作业设计与完成过程中,师生的行为做出综合性评价。如引导学生在交流群分享作业完成情况,在群内讨论“化学与生活”,教师可借此更多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也可以借此更多了解其他同学及教师对此的看法,促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评价。且农村地区化学教育资源实际上仍相对匮乏,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对前一天的作业内容进行评价,教师可提供一定的化学材料,或者提供多媒体支持,为评价提供“举证”的支持,促使评价更真实。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颁布的同时,新课标等新义务教育政策紧接着落实,旨在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培养,促使其能够在未来发展道路上,持续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迈进,对学生个体及其家庭或相关方面均产生积极作用。基于此,农村地区初中化学等学科教学中,不能简单从政策“减负”的角度出发,盲目缩减作业量,而是应充分解读政策的深层含义,从“减负增效”的核心目的出发,以作业量合理缩减,倒逼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提升。接农村地区初中学校办学条件及学生实际成长环境,确保作业设计切实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巩固加强、拓展迁移的机会,推动学生化学学习水平持续提升甚至能够在相应的化学实验中,获得更多启示,能够尝试通过自主创新,取得更大的进步,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柏如意. 联系实际明确目的 ——农村初中化学作业有效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 考试周刊,2020(44):127-128.
[2]赵兰. "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研究与思考[J]. 科普童话·新课堂(中),2022(10):1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