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心理危机状况调查分析—以北京某高校为例
摘要
关键词
研究生 心理危机 调查分析
正文
课题来源:北京联合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研究生自杀状况调查及干预策略研究》 ,编号:JY2022Y011
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自伤自杀问题日益突出。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尤其是自杀预防,成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生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等诸多压力,是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重点群体,了解把握他们的心理状况,可以更好地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维护生命安全和校园稳定。
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某高校2022级研究生,回收调查问卷425份,经筛查有效问卷398份,回收率93.64%。其中男生113人,女生285人。
2调查方法
2.1 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elf-rating Idea of Suicide Scale,夏朝云等),共26个题目,包含四个维度:乐观、睡眠、绝望以及掩饰。量表得分越高, 自杀意念越强,量表总分大于等于12分,可认为该个体有自杀意念。
2.2 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eck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 Chinese Version, 李献云等, 2011) ,用以评定被试最近一周的自杀意念状况。该量表共包含 19 个条目,由自杀意念和自杀倾向两个分量表组成。
2.3 挫败感量表(唐华等,2019),用以描述奋斗失败和失去社会地位或等级的感觉。共16个条目 (如“我觉得自己一事无成”),采用Likert 7点评定法(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得分越高,挫败感水平越高。
2.4 困顿感量表(Entrapment Scale,龚睿婕等,2019),用以评估个体的受困感。共16个条目 (如“我觉得被自己承担的义务困住”),采用Likert 7点评定法(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得分越高,困顿感水平越高。
2.5 心理痛苦问卷(The Psychache Scale.PS,秦佑凤,2008),用以评估个体所感受到的心理痛苦。共13个题目,本研究选取其中6条进行测量(如“我心理上的痛苦超过了任何身体上的疼痛”),采用Likert 5点评定法(1=从不,5=几乎总是),得分越高,心理痛苦程度越高。
2.6 人际需求量表(Interpersonal Needs Questionnaire,李晓敏等,2015),用以评估个体未满足的归属感以及感知到的累赘感。该量表包括归属感受挫和自我累赘感知2个分量表,共15个题目,采用Likert 7点评定法(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得分越高,个体归属感受挫和累赘感知越高,人际需求越没有得到满足。
3 调查分析
3.1 自杀风险状况
约2.3%的研究生的近亲(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姑姨叔舅、唐表兄)中是有精神疾病、中毒、自杀、去向不明等情况。约9.5%研究生曾经感到自己在心理卫生方面有问题;约6%的研究生曾经接受过心理卫生的咨询或治疗;约3.5%的研究生自伤过,这14人都曾轻度自伤过(即不出血的自伤方式,例如掐、撞击、拍打等),其中还曾重度自伤过的有8人(占总人数的2%);有过自杀念头的研究生约占3%,其中偶尔有自杀想法的学生共11人,偏多一些,约占总数的2.8%,经常有自杀念头的学生只有1人,约占总数的0.2%。
3.2 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3.2.1 性别差异
女生的“自杀意念强度”明显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比男生有更强的自杀想法。男生的“未满足的归属感”和“人际需求总分”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比女生的人际联结更少。各量表其它维度在男女差异上不明显。
3.2.2 民族差异
汉族研究生的“绝望”分值明显高于少数民族,各量表其它维度在民族差异不显著。
3.2.3 家庭结构差异
非正常家庭(离异/去世/重组家庭)的“自杀意念强度”要明显高于正常家庭,各量表其他维度在父母婚姻状况上的差异不显著。
3.2.4 家庭疾病史差异
有家庭疾病史的研究生“绝望”“睡眠”“自杀意念自评总分(ssios)”“挫败感”“困顿感”“挫败困顿总分”“心理痛苦”均明显高于无家庭疾病史的研究生,其他维度在家庭疾病史上的差异不显著。
3.2.5 心理咨询或治疗史差异
有心理咨询或治疗史的研究生在“绝望”“自杀意念自评总分(ssios)”“自杀意念强度”“心理痛苦”等维度上明显高于无心理咨询或治疗史的研究生,量表其他维度在“心理咨询或治疗史”上均无明显差异。
调查发现,各量表在家庭所在地、家庭收入、家庭孩子数量、父母文化程度、自认有心理问题等方面差异不显著。
3.3 心理感受相关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掩饰”与“乐观”“自杀风险”相关不显著之外,其它维度之间均高度相关。“掩饰”与“挫败感”“困顿感”“未满足的归属感”“感知到的累赘感”“绝望”“睡眠”“心理痛苦”“自杀意念强度”呈负相关,其它维度之间均为正相关。
表1: 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
1 挫败感 | 1 | ||||||||||
2 困顿感 | 0.89*** | 1 | |||||||||
3 未满足的归属感 | 0.64*** | 0.50*** | 1 | ||||||||
4 感知到的累赘感 | 0.74*** | 0.72*** | 0.48*** | 1 | |||||||
5 绝望 | 0.75*** | 0.71*** | 0.42*** | 0.53*** | 1 | ||||||
6 乐观 | 0.40*** | 0.40*** | 0.25*** | 0.37*** | 0.34*** | 1 | |||||
7 睡眠 | 0.43*** | 0.43*** | 0.37*** | 0.31*** | 0.49*** | 0.25*** | 1 | ||||
8 掩饰 | -0.25*** | -0.29*** | -0.12* | -0.10* | -0.34*** | 0.08 | -0.22*** | 1 | |||
9 心理痛苦 | 0.62*** | 0.66*** | 0.35*** | 0.44*** | 0.67*** | 0.34*** | 0.37*** | -0.32*** | 1 | ||
10 自杀意念强度 | 0.46*** | 0.47*** | 0.20*** | 0.29*** | 0.47*** | 0.39*** | 0.34*** | -0.15** | 0.40*** | 1 | |
11 自杀风险 | 0.32*** | 0.35*** | 0.23*** | 0.33*** | 0.38*** | 0.33*** | 0.23*** | -0.09 | 0.34*** | 0.64*** | 1 |
M | 2.01 | 1.99 | 2.15 | 1.48 | 0.12 | 0.05 | 0.17 | 0.42 | 1.25 | 1.04 | 0.29 |
SD | 0.85 | 0.95 | 0.90 | 0.80 | 0.16 | 0.12 | 0.25 | 0.30 | 0.40 | 0.16 | 0.50 |
4 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
从引发自杀的内在心理因素(心理痛苦、挫败感、困顿感、累赘感等)看,研究生群体在各维度上的平均值不高,没有达到阳性筛选标准。总体看心理感受是比较正向、平和的。但也有以下情况需要注意:
4.1 部分研究生自杀风险比较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有针对性的做好综合帮扶和自杀危机预防。
从调查可以看出,约3.5%的研究生有过自伤行为(重度自伤的约占2%),3%的研究生有过自杀念头,约9.5%研究生曾经感到自己在心理卫生方面有问题(接受过心理咨询或治疗的约6%)。有过自伤行为、自杀念头、心理问题的学生是自杀高风险人群,尤其是多种情况并存的学生更是重中之重。需要根据学生的自杀风险情况建立心理档案,调动各种教育力量和资源进行长期、针对性的帮扶,包括经济、学习、生活、人际和心理等,有效地预防自杀发生。
4.2 有些因素对自杀风险的区分预测作用不大。
从调查可以看出,不同家庭所在地、家庭收入、家庭孩子数量、父母文化程度、自认是否有心理问题等研究生在各个心理感受上均没有显著差异,意味着这些内外因素对自杀风险的预测作用不大。
4.3 不同群体研究生在各个心理感受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启发、帮助我们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措施。
(1)在性别方面,女生比男生有更强的自杀意念,男生通过人际联结获得归属感比女生更少。所以我们在实施心理教育时需要区分男女生侧重点,男生重在建立良好人际支持系统,女生重在进行自杀意念的干预。
(2)在民族方面,汉族的绝望感受要高于少数民族,这可能和不同民族面临的文化环境、家庭环境有关系,所以学校可侧重对汉族学生进行帮扶,减少应对压力时无助感、无力感,避免产生绝望感。
(3)在父母婚姻状况方面,非正常家庭研究生的“自杀意念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家庭,这提示我们一定要多关注“离异/去世/重组家庭”等非正常家庭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等状况,通过深度辅导、心理咨询等综合手段减少原生家庭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4)在家庭疾病史方面,有家庭疾病史的研究生“绝望”“睡眠”“自杀意念自评总分”“挫败感”“困顿感”“挫败困顿总分”“心理痛苦”均明显高于无家庭疾病史的研究生。研究已经证实,“家庭疾病史”是引发学生心理疾病、自杀的风险性因素,因此在工作中务必要掌握学生近亲中的疾病情况,尤其是有“精神疾病史”“自杀史”的学生格外关注,有意识地进行心理教育。
(5)在心理咨询或治疗史方面,有心理咨询或治疗史的研究生在“绝望”“自杀意念自评总分”“自杀意念强度”“心理痛苦”等维度上明显高于无心理咨询或治疗史的研究生。工作中我们要重点关注有过心理疾病史、心理治疗史的学生,尤其是经过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明确诊断过的学生,需要长期关怀追踪。
综上,育人工作要重点关注那些“非正常家庭”“有家族精神疾病史、自杀史”、“心理疾病史”“心理咨询、治疗史”等学生并针对性帮扶。另外还要根据性别、民族、学院等差异组织开展合适的、有侧重的教育活动。
4.4 引发自杀的内在“心理感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提示我们:如果降低这些感受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就能有效地改善其它方面,总体上降低自杀风险。例如:降低学生在人际关系中的挫败感,TA的困顿感、未满足的归属感、心理痛苦、自杀风险等都会降低。我们在育人工作中要多了解学生,找到学生的问题症结,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辅导和帮扶,降低负面的心理感受和情绪,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给予针对性教育引导。预防关键在于平时扎实的育人工作,要求我们全员协同、联动工作,需要家校结盟、良好合作,需要全程陪伴、用心呵护,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生命意义感和幸福感的提升,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想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参考文献
[1] 薛敏霞. 家庭生态视角下研究生新生自杀风险评估及干预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20.DOI:10.27147/d.cnki.ghdju.2020.000315.
[2] 尤爱军,史卢少博,陈任,王丽,丁宏,陈贵梅.医学院校研究生的自杀意念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34(02):147-152.
[3]潘虹.研究生生命教育应兼顾个体与社会的双重立场——对研究生自杀现象的反思[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5):52-57.
[4]刘静,谢杏利.生命意义感和幸福感对研究生自杀态度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07):1251-1253+1275.
作者简介:
宋广荣,1980年2月,汉族,女,山东省邹城市,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