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急诊PCI对STEMI患者的运用价值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基层医院;急诊PC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用价值
正文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为临床中多发危重疾患,STEMT主要是因冠状动脉中不稳定的斑块出现破裂、出血,进而导致冠状动脉出现闭塞情况,进而难以为心肌组织提供有效血供,造成心肌细胞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治疗STEMT的主要方向是对闭塞的冠状动脉进行疏通,进而解除患者心肌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对濒死的心肌细胞进行挽救,同时对左心室功能进行改善,以降低患者病死率。近年来STEMT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该病起病急、病情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存在较高的病死率,由于基层医院就诊人群多为农村人口,就医意识较差,且患者经济承受能力较低,导致到院治疗时间较长,受制于技术条件等影响,通常会导致患者贻误最佳的治疗时机,甚至引起患者死亡[1]。我院通过引进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在临床患者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为STEMT实施再灌注治疗的首选方案,能够及时对病变血管进行开通,且治疗时间越短,取得的临床成效更优,能够直接对病灶区进行作用,同时能够持续产生治疗作用,有助于提升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能够及时为患者疏通闭塞的冠状动脉,促使血管再通率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为具有静脉溶栓禁忌的患者群体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有助于降低患者病死率,同时减少因心肌梗死所引起的泵功能衰竭与机械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对于患者理想预后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本次研究主要对基层急诊PCI对STEMI患者的运用价值展开积极探讨,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31例实施急诊PCI治疗的STEM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筛选时间段为2021年7月-2023年10月期间,其中包括4例危重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53~77岁,平均(65.28±4.36)岁。
纳入标准:(1)经临床检查均确诊为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2)心绞痛症状显著;(3)ST段呈现持续上抬趋势;(4)均同意接受急诊PCI治疗。
排除标准:(1)存在药物过敏反应;(2)合并急性传染病;(3)不符合PCI手术要求;(4)合并精神疾病。
1.2方法
31例患者从发病在入院时间均在12h以内,在入院后需及时掌握患者既往病史、查体、心电图检查与临床指标等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均确诊为STEMT,随后实施专家会诊,对患者是否符合PCI治疗要求进行评估,在明确患者可实施PCI术后,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为患者家属讲述手术方法与流程,在获取患者家属签署手术同意书后启动导管室,做好急诊PCI术前准备;在实施急诊PCI过程中需及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为患者进行吸氧;在患者进入导管室后,针对血流动力学未处于稳定状态的患者,可给予300mg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10960331沈阳康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药品规格:50mg*100片)、氯呲格雷(国药准字H20203609,湖南迪诺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药品规格:75mg*7片),并结合患者病情状态给予适量的他汀类药物,每隔12h为患者注射0.4ml低分子肝素(国药准字H20053199,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药品规格0.4ml:4250IUaXa*2支),持续为患者注射至术后5d,并在实施急诊PCI术后对患者实施抗凝与抗炎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率、心衰发生率、对远期左室功能的影响、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改善指标等实施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27.0处理,计量数据(±s)行t检验,计数资料n(%)取X2检验,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术后血管再通率与心衰发生率
经过急诊PCI治疗以后,STEMT患者血管再通率为31例,占比100.00%,发生心衰1例,占比为3.23%,见表1。
表1血管再通率与心衰发生率[n/%]
组别 | 血管再通率 | 心衰发生率 |
STEMT患者(n=31) | 31(100.00%) | 1(3.23%) |
2.2比较实施急诊PCI治疗前后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变化情况
在治疗后STEMT患者左心室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更优,LVESD、LVEDD、LVMI指标更低,LVEF较治疗前更高(P<0.05),见表2。
表2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指标变化对比[±s]
组别 | LVESD(mm) | LVEDD(mm) | LVMI(g/m2) | LVEF(%)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STEMT患者(n=31) | 57.72±5.65 | 42.67±4.34 | 59.52±5.64 | 40.68±4.71 | 137.72±13.62 | 110.23±11.56 | 45.75±4.43 | 60.15±6.18 |
t值 | 11.762 | 14.275 | 8.568 | 10.544 | ||||
P值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2.3比较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更少,(P<0.05),见表3。
表3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对比[±s]
组别 | 发作频率(次/周) | 疼痛持续时间(min)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STEMT患者(n=31) | 6.62±2.27 | 2.23±0.52 | 9.38±2.19 | 7.13±1.27 |
t值 | 10.496 | 4.948 | ||
P值 | <0.001 | 0.001 |
3讨论
急性ST段抬高性型心肌梗死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较为严重的疾患,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急性期病情发展速度较快,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冠状动脉闭塞会愈发严重,动脉梗死面积会逐渐增加,继而形成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症状,进而增加患者病死几率,因此需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助于对梗死冠状动脉实施疏通,同时为心肌组织提供有效血供,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对STEMT患者实施治疗的关键是对梗死的冠状动脉实施再通,同时促使患者能够恢复正常血流,实现心肌再灌注,以形成对左心室功能的良好保护,对于提升患者近、远期的预后效果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3]。临床中通常应用溶栓与急诊PCI对STEMT患者实施治疗,在应用溶栓治疗以后冠状动脉再通率为80.00%以下,且存在残余的动脉狭窄几率,未实现血管再通的患者约为20.00%,同时还有部分患者难以适应溶栓治疗方法,例如年龄较大的患者,或者是存在危重症状的患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技术逐渐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成效,急诊PCI能够对梗死的冠状动脉进行及时的疏通,冠状动脉再通率高于90.00%以上[4],能够促使心肌早日恢复再灌注,对于梗死区功能能够形成良好的保护,降低血管出现再次闭塞的风险,促使危重患者减少病死率,急诊PCI已经成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中治疗的首选方案,为临床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逐渐开始应用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近十年来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急诊PCI能够促使STEMT患者在短时间及时恢复冠状动脉再通,以规避出现心肌缺血情况,缩短患者治疗时间,促使患者提升生活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在适合开展急诊PCI的基础上,对病情危急的STEMT患者实施急诊PCI能够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进而降低患者死亡率,但是总体死亡率降低主要与以下因素存在紧密的关联:患者从发病时间至实施急诊PCI的时间、患者冠状动脉梗死面积、对患者心功能产生的损伤、患者的年龄阶段、合并疾患情况、临床用药情况、以及导管室工作人员护理配合等。对于STEMT患者来说,使心肌在短时间内实现再灌注能够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濒死的心肌重新存活,能够缩小梗死范围,对于患者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及时、科学应用急诊PCI实施治疗是挽救STEMT患者的重要方向,也是降低患者死亡几率的有效方式,实施急诊PCI最佳时机是在患者发病12h内,有助于降低患者冠状动脉再狭窄几率,尤其是针对危重患者,例如恶性心率失常与心源性休克患者,其获益会更加明显,因此需在短时间内及时实施急诊PCI,以减少治疗风险[5]。
急诊PCI能够对梗死冠状动脉进行充分、有效的开通,进而促使梗死面积有所下降,同时及时实施急诊PCI也是患者实现理想预后的重要环节。临床研究表明急诊PCI能够促使心肌血流供应及时恢复,对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时间越晚,所收获的治疗效果更差,相较于保守治疗方法,急诊PCI对于梗死动脉的处理更具安全性与有效性,能够为患者保留更高的左室射血分数,对于患者远期左心室功能具有良好作用,同时在实施急诊PCI以后能够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促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急诊PCI在STEMT患者治疗中主要具有以下几点优势:①相较于药物治疗具有更高的血管再通率;②冠状动脉发生再狭窄率较低,同时减少了复发缺血情况;③有效降低了患者病死率;④降低了出血几率,且具有较为广泛的适应症范围,对于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均具有良好成效,为STEMT患者临床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⑤对于梗死部位的剩余狭窄能够进行妥善处理;⑥对于冠状动脉解剖结构与左心室功能能够及时明确;⑦有助于缩短患者住院与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经济与心理压力。凭借安全高效的治疗优势,急诊PCI已经成为STEMT患者首选的再灌注治疗方案,对于患者预后良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6]。
急诊PCI为STEMT患者提供了全新的医疗服务形式,将患者作为治疗的核心,能够及时对患者进行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并在急救期间对患者生命体征动态变化进行观察,以实现对患者实施急诊PCI的整体衔接。在基层医院中,由于患者多为农村人口,对于疾病的认知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且STEMT起病较急,在术前准备时间较短,导致患者与家属对急诊PCI的治疗效果会产生一定担忧,因此还需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针对患者与家属的心理顾虑实施针对性的疏导,以解除治疗疑惑,促使患者与家属更加配合临床治疗的开展。同时通过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对患者实施快速救治,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进行远程信息的数据传输,及时获得患者的病情状态,以促使救治时间的有效衔接,实现更加良好的急诊PCI治疗,对于符合应用急诊PCI的患者,需积极为患者及家属介绍急诊PCI治疗的优势与医疗报销比例,促使患者与家属减轻经济负担,更加安心地接受急诊PCI治疗。在实施急诊PCI治疗以后,还需加强对患者的术后管理,持续实施心电监护,明确患者血管再通率,对心肌缺血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对血压变化于心率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对并发症的出现进行预防,为患者科普术后的注意事项,使患者明晰自身病情的主要变化情况,进而提升自我护理与防范意识,以降低冠状动脉再狭窄几率[7]。
本次研究中共计对31例STEMT患者实施急诊PCI,31例患者血管再通率为100.00%,发生1例心衰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患者未出现穿刺失败与术后并发症情况,且左心室功能在治疗后得到显著的改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均有所降低,说明急诊PCI在STEMT患者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能够实现安全、有效、持久的治疗效果,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日益发展,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作为基层医院对STEMT患者实施急诊治疗的重要救治方法,为患者预后提供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基层急诊PCI对STEMI患者的运用价值较为显著,能够提升STEMT患者血管再通率,同时改善患者远期左心室功能,对于患者实现理想预后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在基层医院中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Wei-Chun H,Meitzu W. TCTAP C-020 Nightmares in Primary PCI in a STEMI Patient[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23,81(16S).
[2]王育林,程景林,李雪翔等.急诊PCI不同时机使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及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8[2023-10-07].
[3]Afshin A,Mohammad A K,Fereshteh S, et al. Does opioid addiction influence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outcomes in STEMI patients undergoing emergency PCI?[J]. Advanced Biomedical Research,2023,12(1).
[4]Ibrahim A H. E-2 | Role of Intra-Coronary Adenosine on Prevention of No Reflow During Primary PCI in STEMI Patients Guided by MVO in CMR[J].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 Interventions,2023,2(3S).
[5]刘毅.急性STEMI患者经急诊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22,20(10):186-188.
[6]傅小婷.急诊“零通道”模式对STEMI患者急诊PCI救治时间及预后的影响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25):40-42.
[7]庞谩,陈丽霞,陈容等.优化胸痛中心STEMI处理流程对基层医院急诊PCI病人救治时间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0,18(32):4431-44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