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探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谢水根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中学336017

摘要

分层教学法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从合适的维度将他们分为多个层组,并针对不同层组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分层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协调个性教学与集体教学,其既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又能充分适应当下教育实践中师生数量差异过大的客观事实,故而具有巨大应用价值。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正文


前言

数学作为初中阶段最难学的科目之一,可谓无数学生的心头“噩梦”。因为初中数学不仅难度显著提升,而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成了深刻考验,因此学生很容易对数学形成畏惧心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很多数学工作者都想改变这一局面,而分层教学法恰恰可以实现这一目的。分层教学法倡导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展开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

1分层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作为著名的心理学家,其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即根据人的欲望将人划分为多个层次,人往往会优先满足底层级的需求,之后才会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同样如此,其往往需要满足学生最底层次的学习需求,然后才会满足学生其他的更高层次需求。在学生数量众多的情况下,优先确保所有学生都能通过教学活动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在此基础上再引导部分学生进行进阶提升与拓展进步。

1.2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心理学理论成果,其将学生现有能力水平与可能达到的能力水平之间的部分称作最近发展区。换言之,着重围绕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引导学生在现有能力水平基础上不断提升和成长,最终达到适合学生的目标能力水平,兼具挑战性与可行性。分层教学法的实践与最近发展区理论有着密切关联。不同学生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差异,他们的现有能力水平以及可能达到的能力水平均有所不同,相应的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存在差别。针对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情况,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引导和教育,正是从现状与目标层面落实分层教学的体现。

2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必要性

2.1改善教学效果

分层教学法作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并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其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往往都能做到高度贴合学生需求。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充分适合学生,全方位体现在兴趣、性格、数学基础、学习能力等维度,学生们自然能在教学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相应的教学效果也能得到明显改善,可切实解决因教学活动不适合学生而导致的教学问题。

2.2培养学习信心

部分初中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会逐步丧失学习信心。一方面,数学课程本身对初中数学而言有着较大的学习难度,尤其体现在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上,学生很容易对数学课程感到枯燥与乏味,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动力与信心;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感觉教学活动不适合自身,尤其是一些数学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更是难以在教学活动中有充足收获,难以实现数学素养以及数学成绩的良好提升,进而逐步失去学习信心。应用分层教学法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能以高度适合学生的方式增强学生们的体验感以及增加收获,促进教学质效提升,有利于学生学习信心的增强。

2.3促进学生发展

基于分层教学法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能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数学分层教学,能围绕各个维度尤其是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各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进而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引导,让学生们能在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利于学生的日后成长以及终身发展。

3分层教学法对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极力避免统一式教学理念,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情况,比如有的学生具有数学天赋,而有的学生恰恰相反,但这只是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表现,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其他方面也落后于别人。因此,分层教学法对调整数学课堂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以成功改善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将学生按照一定标准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更贴合实际的授课内容,这样才能保证“人人有饭吃”,而不是有些学生“饿着”,有些“吃得过撑”。此外,将分层教学法运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便于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发展。

4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际应用策略

4.1教学目标分层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时,第一步需要将目标分层。换言之,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客观定位,优秀学生适合走“野路子”,也就是不走寻常路,因为这部分学生群体往往数学基础扎实,如果采取基础训练,学生很容易原地踏步,其数学能力难以得到锻炼和提升。因此,教师需要“对症下药”,提高教学难度,这样才能帮助优秀学生“更上一层楼”;而对于后进生,教师需要降低要求,因为一味地增加难度,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提升。因此,教师教学以基础性知识巩固为主,这样才可弥补后进生在学习中的短板和不足。例如在教学“整式的乘法”这一知识点时,对于运算基础扎实、逻辑思维水平高的学生,教师需要为学生引入更多例题,让学生不断计算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以此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要求这部分学生试着批阅其他同学的练习作业,试着“纠错”(指出解题失误之处)和“诊断”(分析错误成因)和建议(给出正确解题思路)。通过亲身实践,学生的学习才能更上一层楼。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这部分学生常常记混计算法则,因此教师以教材中的训练为主,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中的例题掌握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律。通过这样调整,学生的学习目标更贴合实际,属于“够一够”就能获得学习成果,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

4.2教学内容分层

由于受到传统理念的局限,部分教师常常采取统一的教学步骤,只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但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是以教材为依据,而非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会导致“理想饱满”而“现实骨感”的情况发生,课堂问题频频出现,既打乱教学节奏,也不利于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点。打个形象比方,如果将教学内容比作是“营养素”,有的学生“缺铁”,有的学生“缺钙”,如果给“缺铁”的学生“补钙”,不仅浪费“营养素”,也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因此,对于优秀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增加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多样化;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的教学内容需要“接地气”,以基础巩固为主。因此,教师还需要对教学内容分层,给“缺铁”的孩子“补铁”,给“缺钙”的孩子“补钙”,这样才能确保学习“营养”被学生充分吸收。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时,教师首先结合此前的教学内容“正比例函数”设计了相关的测试题,学生随堂练习,判断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以此为基础将学生进行分层。接下来,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有的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一知半解,因此教师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主,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对于数学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对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等内容一点就通,但是在应用环节缺乏锻炼,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教学内容分层处理,学生才能对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形成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4.3实践活动分层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分层教学法,除了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以外,实践活动分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在对目标和教学内容分层处理后,如果教师还采取统一的实践活动,那么此前的准备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呢?而且,将实践活动分层处理,也可在某种程度上减轻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现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确保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例如在教学“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时,教师可组织“变量关系分析”实践活动。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分析不同图形变化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通过变化规律掌握相关知识,理解关系式对变量关系的重要价值。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组织了合作探究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立足实际分析图形之中的变量关系,体会自变量变化对因变量的影响,鼓励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提出改善建议,并要求这两种层次的学生集体探究“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两极分化现象,切实提高数学授课质量。

4.4数学作业分层

除了课堂教学,分层式作业设计同样需要引起教师重视。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再加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不同,如果布置同样的作业,很容易出现问题,还会加剧两极分化现象。除此以外,分层作业是实现“减负增效”的有效方式。因为分层作业讲究的是量力而行,教师可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作业,学生可按需完成,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基础,也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优秀的学生进一步探索未知领域,让后进生的知识基础更扎实。例如在学习了“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质和授课目标为学生设计基础性作业:(1)用自己的话表述消元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2)在实践中理解“消元”思想,消化所学理论;(3)以正确方式回答课后例题。这份作业相对基础,可满足低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加强学生对校“消元”概念的理解。之后,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向学生布置一些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如3x-2y=7x+3-y=0,让学生体会“消元法”的解题优势。这份实践性作业有利于中层次学生提高自我的学习能力。而对于高层次学生,教师可提高作业难度,增加作业的挑战色彩,鼓励他们运用两种方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如2x-5y=-11,这样的作业设计才能科学的,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5分层开展教学活动

分层开展教学活动是实施分层教学法的关键。教师应当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尽相同的教学方案,采取不同措施引导学生学习。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性,全面围绕教学方法、形式等进行创新与分层,尽可能为学生们创造不同的学习体验,让所有学生都能在适合他们的活动中良好学习与综合发展。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相关内容时,教师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级,并针对不同层级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面向数学基础与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C层级学生,教师运用了思维导图法指导他们学习,一边带领学生学习知识内容,一边传授学生绘制导图的办法,兼顾知识技能传授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面向数学基础与自主学习能力一般的B层级学生,教师运用思维导图法指导他们学习,不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发挥点拨与帮助作用,学生们需要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辅助学习,对三角形全等判定理论与方法进行综合把握;面向数学基础与自主学习能力较好的A层级学生,教师运用问题导向法指导他们学习,依靠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促使学生在掌握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思考相应的应用价值、思维意识等。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是一门难学的科目,又是一门极为关键的科目,在初中教育阶段,数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为了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分层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排解难题,促进学生进步,因为分层教学本质是以学生为主,它关注学生的学习利益,可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分层教学法,可以有效优化课堂效果,让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本文不仅分析了分层教学的内涵和优势,同时提出了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策略,以期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进步。

参考文献:

[1]谢孝君。“双减”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2(25):159-161。[2]孙丽娟。分层教学下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分析[J]。读写算,2022(02):195-197。[3]杨薇。精准教学视野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1(12):20+28。[4]张颖。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