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发展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陈石磊

赣州市文清外国语学校 邮编:341000

摘要

高中物理是一门抽象性强、逻辑性强、理论性强的自然学科,是构成理论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高考与传统高考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征。比如,在新高考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的要求,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了有效的提升。对于物理这门课程,高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应试教育发展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改革,采用新的教学理念,也就是教师要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的创新实践能力、思维运转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进而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物理素养。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策略;探析

正文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了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物理思维能力和物理实验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原先采用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政策的要求,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改革和创新。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扎实的物理基础;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对物理教学方案进行持续的优化,从而构建一个高效率的物理课堂,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观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设计有趣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它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趣味性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指出的是,高中生的认知发育较为成熟,教师在选择趣味性问题时要注意与高中学生的认知基础及兴趣价值取向相一致,用趣味性的问题来引出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最后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标,为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比如,在教学“电磁感应”这一部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播放一些和学生生活有关的视频,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教师可先放一段日常生活中用电的短片,让学生了解电在生活中的用途。播放完视频后,让学生提问:“同学们都听过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那么这些发电方式又是如何发电的呢?”用这样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物理电能的探索兴趣,将有关电磁感应的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必将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的调动。

二、完善评价机制凸显学科特色

现行的考试制度是以试卷为主要内容,以分数的形式呈现,但这样的考核机制,容易使学生产生为分数而学习的现象,考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父母、教师对分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是应试教育以来的一大弊端,直到九十年代后期,布鲁姆第一次将形成性评价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它能有效地改善教学工作,并对学生进行反思,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目的,使学生认识到评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是为了在物理学习中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又由于物理教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能够应用,因此在实际的考核机制中,可以通过平时的成绩加上期末成绩,再加上时间的成绩来综合考虑,设置不同的比例,得出学生的总评成绩,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高校都采取了这种评价方式,这样学生就能对自己平时学习的情况进行反思,期末复习的效率,以及实际操作中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行反思。

三、重视学导结合,进行分组研讨

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学”与“导”的统一。“学”的意义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表现出主体地位,能独立地进行学习;“导”的意思是在学生的学习中,老师要做好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适时地给予学生启发和指导。采用小组协作教学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首先,教师应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科学的问题设计;提问的科学性体现在与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学生的认识层次、思维特征和生活经验等都与其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与从浅到深、层层递进的探究规律相一致。其次,在小组内进行小组讨论,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注意各组的学习。在分组讨论时,教师要适时地介入,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出,犯了错误的要立即改正。同时,老师也要注意学生的发言,知道哪个学生说话更活跃,哪个沉默,从而更好地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分组讨论之后,教师要首先邀请分组代表做一个总结性的演讲,报告自己小组对问题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鼓励各组相互互评,把优缺点都找出来,最后总结演讲

 四、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理论”是一种难以让人信服的东西,它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使他们记住所学的东西。物理实验在学生的物理学习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影响,那些前辈们研究出了我们目前所学到的物理知识,他们是通过了大量的试验和研究而获得的,如果要让学生了解到这些错综复杂的物理知识,当然要将前辈们的实验过程进行还原,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老师们可以将自己的优点发挥到最大,为学生们解释好实验的原理,以及他们的操作步骤,然后让其他的同学们一起来讨论,老师们要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引导,让他们能够对物理的知识和实践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同时还要让他们的学习思路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让他们在物理方面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五、重视基础知识的夯实与物理思维的培养

新高考强调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同时也要考查基础知识,它是学生学好物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在实施物理教学时,教师要注重传授并夯实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打好物理基础。然而,高中物理教师要认识到,在物理基础知识的讲解中,如果采用一贯的理论性讲解,效果不佳,反而会制约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善于利用情境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物理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基础知识的内容相结合,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环节,以提高教学效果。就拿人教版高中物理《液体》这一课来说,要求学生掌握液体表面张力这一特性,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老师可以给学生做一项实验,让学生在水中放置一枚硬币。通过观察,思考硬币为何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与教师进行比较,扩大学生的思维范围,引导学生去思考,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创新物理教学模式,使之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高中物理的学科知识一般比较抽象和复杂,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自信心,在学习物理概念、定理、公式等相关知识时,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高中物理的教学效率。在新高考的背景下,物理教师要紧跟新高考的形势和要求,打破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自己的兴趣,这既可以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物理老师要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他们明白生活和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比如,在教学“摩擦力”的时候,物理老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观察、学习和思考,例如,鞋底的花纹、车子的轮胎等,让学生们有一种生活中到处都有摩擦力的感觉。为了让学生对摩擦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物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积极地进行思考。自行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请把摩擦力的原理告诉学生们。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回忆,找出与摩擦力相关的设计部位,例如,刹车,轮胎,轴承等。物理老师可以再问:一个人推着一辆自行车走在路上,另一个人骑着车,两个人的车轮受到同样的摩擦力吗?有何不同?利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思考和探究,这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自己的解题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达到新高考的要求和标准。

 七、进行实验教学,还原演绎过程

物理这门学科中有很多的运算公式和概念定理,尽管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物理基础,但在进行深入探究时,还是很容易产生一些问题,这对深度学习思想的落实是不利的。新高考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重视教学过程,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概念知识的介绍相结合,能够重现定义或公式的推导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并能迅速地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切实的保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实验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按照课本上所给的资料去实践,尽量还原推导的过程,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本课的内容。

八、设计互动式问题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新高考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抛弃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互动性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碰撞。这既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吸收其他同学的学习优点,反思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动能变化”这一部分的物理知识时,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演示这个实验过程,把不同的小球从斜板的顶端滚下来,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小球的运动距离和速度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物体动能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物体的动能?小球动能的大小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通过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物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就是物体的动能。无论是速度还是质量,都会影响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如物体产生的大小。在这节课中,老师先通过实验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一个直观的体验,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物理知识进行归纳,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到物理知识的深处。

九、设计互动式问题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新高考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抛弃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互动性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碰撞。这既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吸收其他同学的学习优点,反思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动能变化”这一部分的物理知识时,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演示这个实验过程,把不同的小球从斜板的顶端滚下来,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小球的运动距离和速度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物体动能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物体的动能?小球动能的大小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通过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物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就是物体的动能。无论是速度还是质量,都会影响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如物体产生的大小。在这节课中,老师先通过实验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一个直观的体验,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物理知识进行归纳,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到物理知识的深处。

 

 

结语:总之,在新高考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注重对学生综合学习思维、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导学案、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实验操作、小组协作学习等新的课堂教学思想,充分调动大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高中生的物理素养。在新高考中,物理题目和类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理老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

 

 

 

参考文献:

[1]张书锋.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高中),2018(01):37.

[2]陆海涛.基于物理学核心素养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教育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9(01):71-7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