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双减政策;中小学;体育教学
正文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这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双减”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学生学业负担的宏观调整以及加大对校外培训尤其是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治理决心。[1]“双减”政策为中小学培养人才的全面发展和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以于促进学生身体、心里健康以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开展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内涵和社会意义。“双减”政策下体育课程的开设能够进一步激发体育课程的教育内涵,和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托和必然选择。[2]“双减”政策,简而言之,就是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的落实将会有效促进学校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更进一步激发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和价值。为此,中小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更进一步突出体育教学的育德、育体、育人的功能和责任,特别是要在保证学生体质健康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发挥体育的育人、育德价值,开创中小学体育发展的新局面。
1.“双减”政策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双减”政策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提升教育公平为出发点,尊循人体生长发育规律,最大程度的保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最大限度的激发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对新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1.1有利于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发挥体育育人的价值功能
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一方面促使学校及教师更加重视和关注体育学科,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以及体育的育人功能价值,这就促使学校及教师方面在体育课堂中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更加注重实际经验,让中小学生带着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参与其中,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将促使体育教师充分挖掘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代表性人物和先进团体,如刘翔、姚明、李娜、邹市明、孙杨、林丹等 以及中国乒乓球队、中国跳水队、中国女子排球队、中国体操队等,学习他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险、超越自我、为国争光的典型事迹和优良传统,学习他们不懈奋斗、顽强拼搏、锲而不舍的体育精神,激励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形成善于思考、勤于练习、勇于 挑战的体育学习方法[3]除此之外,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中小学生可以在体育运动中获得良好的思想行为,能够培养中小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果断勇敢、坚忍不拔、勇于担责、遵守郭泽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为塑造中小学生人格奠定了良好基础。
1.2有利于中小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多样,既有很强的娱乐性和活动性,也有很高的规则意识和集体性,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中小学生体育课程除了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更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促使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使中小学校更好的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例如,在三大球的同场竞技中,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中小学生通过反复的磨练基本功,以及团队中队员之间的协调配合赢得比赛。中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养成遵守规则、团结协作、不怕苦、不怕累的体育精神。此外,中小学生逐渐将在体育运动中获得的良好品质上升为人生路上面对困难的良好品格与道德情感,形成积极向上阳光乐观的道德认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人生路上获得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1.3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五育中,体育作为各育的身体和物质基础,在五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体育课程将会更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学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和运动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让中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心里素质,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育心理成熟离不开体育锻炼,在“双减”政策的支持下学生们将会更多的体验到体育运动的无穷魅力。中小学生从体育运动运动项目规则中学会遵守规则,遵守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在体育运动中容易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阳光乐观的心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能够更进一步丰富学生情感。
2.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双减”政策的下发,中小学体育课程得到重视,但仍难以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学生难以从“被动参与”转到“主动参与”的模式、难以突破单一的教学阵地形成家校共育的教学模式、难以从单一评价向综合教育评价体系转变等问题,具体如下:
2.1难以转变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思维模式
当前,随着“双减“政策的下发体育学科逐渐被重视,但是仍存在固有思维模式难以打破的情况,并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领导对体育学科的态度有所不同,从学校及领导角度来说,随着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成绩,各项政策的发布各学校能够开足开齐体育课,若忽视体育成绩这项时在其他学科面前仍需”让路“忽视体育以体育德、以体育人成分。从学生角度出发,受信息化时代的影响,学生们逐渐变成小网虫,户外运动的减少使学生们缺少运动基础和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手机、电脑、电视五彩斑斓的世界中得到的快乐要远远大于运动所带来的感受。此外学生们的课业负担过重,在校内完成学习任务后还需要参与校外的培训,导致学生们难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空余时间。学生们对运动没有兴趣、基础及热情只有少数的体育特长生和运动爱好者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运动当中去,其余的同学则是为了体育成绩或是学校的硬性规定而”被动参与“其中,难以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2.2课外活动质量不高,难以突破单一教学阵地形成家校共育的教学模式
目前学校主动承担起课后服务的工作,但体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难题尚未被解决,学生在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依然难以掌握1~2项运动技能,课外活动及课后服务的质量难以保证。学生对体育活动依然难以有本身的热情和兴趣。“双减“政策要抓住学校教学主阵地作用,但是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视。学校教育固有的教育模式就是以学校为主,所有 的教育基本都是围绕学校展开的,家庭、社会参与相 对较少,使得学校体育面临“孤军奋战”的困境。[4]着人们健康意识和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学校体育运动主阵地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至此家校共育模式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但是很多家长受观念转变不及时、家庭生活的压力、以及各类因素影响,对学校体育教学参与较少或没有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学校由于升学压力或自然和社会因素限制,打开家门主导家校共育构建学校体育新生态的机会更少,这就导致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与学生与学生家长沟通不强,没有使家校共育进入常态化或更深入发展,使家校联动开展体育陷入困境。难以突破单一教学阵地形成家校共育的教学模式。
2.3难以从单一评价向综合教育评价体系转变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5]明确提出:“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6]。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中小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逐渐健全,但在各学校的落实当中仍然存在理解不到位,落实不当等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部分学校在进行体育课程评价时,将重点放在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忽视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度,例如,学校在考核体育教师教学时,更关注其是否遵循体育教学规律、重难点是否突出、运动技巧讲解是否清晰明了,很少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当中,学生从中获益多少,学生是否能够充分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当中去[7]。很多学校评价体育教学成果,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多是用客观标准评价学生体育考试是否合格,很少关注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学习到的体育精神、规则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育人价值。
3.“双减”政策下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针对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各学校需结合自身情况,转变教学理念,完善课程设置和内容优化,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实现家校共育、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精神,完善当前教育评价体系。
3.1转变教学理念,完善课程设置和内容优化,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为确保落实“双减“政策在体育教学方面的指导建议,学校领导必须切实转变固有的传统思想,重视体育教学以体育德、以体育人的价值成分。首先学校要转变固有认知,要意识到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功能。开足、开齐体育课,做到体育课上提质增效两手抓,结合学校本身的办学特色做好校本课程的开设,做好课后服务建设和体育社团课程的开设,完善体育课程的内容实行走班制教学,让学生有多种选择。优化课程内容,使学生真正爱上体育运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唯有如此,才能将”双减”政策精神落实到实处。其次,要转变学生主体的认知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在此基础上从中获益,并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在完成其他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能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提高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不仅有聪明的大脑更要有强健的体魄。最后一线体育教师的观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实际成效。体育教师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不能只关注自己传授给学生多少运动技能,更要通过体育教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和世界观的形成。让学生真正从体育运动中获益。
3.2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实现家校共育
在很多双职工家庭的强烈呼吁下,各学校为减轻家长负担主动承担其课后服务工作。“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体育活动当中去。在此之前,学生在体育体育课堂上难以掌握1~2项运动技能,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次机会解决长期以来学生学不会运动技能的难题,为学生真正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习惯打下良好基础。此外,课外活动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途径,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与竞赛,营造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应组织开展内容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有效参与其中,并且加强学校与家长之前沟通,通过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运动会以及课后的体育活动让家长更多的陪伴了解自己的孩子,让学生和家长能拥有另一条沟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从而提升亲子关系,让家长重视起体育活动给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与家长沟通方面带来的好处,进而转变家长固有观念,实现家校共育。
3.3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精神,完善当前教育评价体系
“双减”政策的落实离不开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但短时间内评价体系难以完全扭转,第一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要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体育教学成果,突出体育的育德价值,既要评价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和身体素质的提升情况,也要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具体来说,体育课程评价系统既要考查教师教的情况,也要考查学生学的情况,不能在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主体,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开启全面高质量发展之路。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在于融入“双减”政策精神在为学生及家长减负的同时,使学生的收益最大化,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学效果,使学生形成积极阳光的价值观。在完善体育学科评价体系时,各学校要充分考虑自身情况,突出育人价值。在评价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时要有各自的标准,符合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实事求是。同时各学校要将体育育人价值观和价值功能作为重要的考量内容。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齐彦磊.“双减”政策落地:焦点、难点与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1):69-78.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 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