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低年级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摘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有效应用 兴趣 高效课堂
正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根教鞭的传统教育时代俨然成为过去,让信息技术走入现代课堂势在必行,顺应时代的发展的趋势。那么,该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是当下现代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我将以一年级下册科学《观察鱼》一课为例,浅谈信息技术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创设教育情境
一段精彩的导入,就像给教学注入一剂兴奋剂,即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又能够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用信息技术在追求新颖、趣味、精彩的同时,更应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实效性,避免为了使用而使用。例如:《观察鱼》一课的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一段精彩的视频,伴随悠扬的音乐,五彩缤纷的鱼在海底游来游去,很快就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孩子已经开始摇头摆尾的沉浸其中,仿佛自己就是一条小鱼,在水中自由的游来游去。我适时以问题引入新课,“小朋友们,想知道鱼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吗?”学生兴奋地回答:“想”。“本节课老师将带大家在科学的海洋自由遨游,让我们一起来观察鱼吧!”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成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还构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
二、应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低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课堂中活泼好动,生活经验欠缺,认知比较浅显,学习缺少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容易接受直接、形象、生动的教学模式。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有道是百闻不如一见,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直观的视觉体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通过动画、图示轻松化解难点问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年级学生对鱼了解不多,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鱼“鳃”的理解存在偏差,误把“鳃盖”当成“鳃”。针对这一现象,我选择了应用信息技术制作了一段自定义动画,开启了直观教学模式,动画出示一条鲫鱼,用箭头明确指出“鳃盖”部位,再把它移开,露处里面红红的丝状“鳃”,再用箭头指明这是“鳃”,直观的将“鳃”和“鳃盖”呈现给学生,再让他们结合所见描述二者有什么不同?这段视频教学,简单明了,胜过千言万语的讲解,有效解决了教学难点,让学生印象十分深刻,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充分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发挥了信息技术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的优势。
三、应用信息技术,有效提升合作探究质量
“探究”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也是“素质教育”与“填鸭式”教学的根本区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习的能动性,将“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但“探究”往往受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的影响,结论很可能与事实存在差异,甚至背道而驰。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探究”,成为了低年级科学教学难题。经过实践证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探究,能够让学生抓住探究关键点,降低探究难度,从而引导低年级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得出真正结论,并获得快乐的探究体验,激发学生对探究产生浓厚兴趣。例如:探究本课重点问题——“鱼用什么来呼吸?”他们通过猜想、观察、交流得出鱼用口呼吸的错误结论。我质疑发问:“鱼真的是用‘口’呼吸吗?”激起学生继续探寻的欲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上来,此时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鲫鱼呼吸的视频,视频展现的内容是:将一条鲫鱼放在透明鱼缸中,在鲫鱼的正前方不远处,滴入几滴红墨水,墨水被鱼吸进嘴里,视频语音强调:“注意墨水的走向。”学生发现墨水从口吸入从鳃呼出,猜测鱼用鳃呼吸。为了验证学生的发现,学生按照视频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得出“鱼用鳃呼吸”的猜测是对的,这也是鱼能生活在水里的原因。此环节的设定,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化难为易,非常适合低年级科学实验探究,比单纯的讲解生动形象,比盲目的探究目的性明确,可操作性强,实现探究科学化,实验效果令人信服,提升探究质量,让学生在发现、探究的求知路上越走越远。
四、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实现作业“多元化”
为了强化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切实减轻低年级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提升作业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积极奉行“小书包”不回家的政策。低年级学生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充分发挥校外空间、时间、资源的优势,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作业布置多元化。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作业中,不断理解、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即可以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又能够有效增进亲子关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作业评价实现生生化、家长化、师生化等多项互动,架起学生、家长、教师沟通的桥梁。例如:《观察鱼》一课的拓展环节,我让学生用绘画、视频、照片、音频、PPT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记录一种或几种生活中常见的鱼类,介绍它们的生活习性,并将学生的作业在班级群里分享展示,学生、家长、老师都参与评选,优秀作业获得者将得到一枚实践勋章,鼓励学生在乐于学习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信息技术是教学的强有力辅助工具,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帮助,新时代教师要清楚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避免出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过度使用和盲目跟从现象。例如:很多教师把信息技术,当成公开课的特定“装潢材料”,忽略实效性;为了省力完全依照现成“课件”授课;一节课中,频繁使用课件,信息技术代替老师的讲授……以上种种现象使信息技术的高效使用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辅助作用,感觉适得其反。要想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就得加强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提升,具备适应时代教育教学的综合素质,做到有的放矢,恰到好处的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致力于小学低年级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实践研究,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教学研究精神,全身心为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柏杨·研讨】刘叶霜《重构作业——“双减”背景下小学低段语文作业设计分享》
[3]《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融合》全能李老师 豆丁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