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正文
前言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和较高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怎样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化课堂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其整体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把数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且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的进步。小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而数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地探讨新的数学教学方式,使之真正走向生活化。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优点分析
(一)使学生与数学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数学生活化教学,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关系,使学生更加接近顺序。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乐趣,有助于减轻学生对数学的厌恶感。假如一开始就觉得数学很难学,那么以后就会慢慢失去兴趣。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减少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难度,用旧知识带动新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还体现在教学素材的运用上。如果所学的内容和问题都来源于生活,那么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之情,并能积极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遇到问题时,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思考。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分析和思考问题。分析、思维、解决问题对于学好数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思考是最重要的一环,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促进其后续的学习。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最好的教师就是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较低,掌握程度较低。因此,将生活化因素融入到数学教学中,能有效地降低学生的厌恶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分析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日常生活为背景,将学科知识与学生实际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将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生活化教学理念认为学生学习应该具有情境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并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数学教育的特点与目标
数学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素养和数学创新意识。数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的特点是抽象性、逻辑性和普遍性,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掌握数学的实际应用和相关技术工具。
(三)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将数学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引入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机。生活化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将数学的抽象概念与学生熟悉的实际场景相联系,以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体验。这包括使用真实生活案例、情景模拟、游戏化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应用和意义,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生活化教学策略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和合作解决问题。
三、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师生关系中不够融洽
由于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对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并不了解,采取的是“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就造成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足,也就没有办法唤醒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为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
(二)教育理念受到制约
教师是传递知识的人,教师的教育观念若不能及时更新,不仅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对教育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比较发达的地方,信息的传播速度比较快,教学措施也较为先进。但是有些地方的发展比较缓慢,信息的传播速度也跟不上现代教育的需要。所以在这方面,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国家的教育发展,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既能提升教师的素质,又能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不能因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学方式不断涌现,小学数学教师也能充分认识到在课堂中运用多元教学手段的重要性。然而,目前的问题在于,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很难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僵化的现象,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但由于其与现实教学的实际状况相适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较大,造成了部分知识点难以向学生展示。
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分析
(一)更新生活化的教育理念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习数学有什么用?由于多方缺乏对生活化活动的关注,致使数学生活化活动的执行热情较低,使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与生活化紧密相连的数学活动。所以要转变这种状况,必须从上到下,从校方和主管部门,再到数学教师,从教师到家长,都要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首先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重视,注重在课堂备课、课后作业、课下指导等各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进行研究。由于教师忽视了生活化教学,所以教师往往会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做法会给小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第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弱,第二,教师也不知道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没有动力去学,更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寻求数学素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学从单纯的知识传递到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双重转化。
(二)营造生动的课堂环境
目前,情境教学法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小学教育中,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就小学数学教育来说,要实现生活化教学,就必须在课堂上运用情景教学,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必须在学会如何构造教学环境,以便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掌握。其次,教师在营造生动的课堂环境时,必须保证课堂上的情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效果。比如教师在讲授“人民币换算”课程时,可以营造一个生动的课堂环境。教师首先给学生解释了人民币换算的相关常识,再用学生平时采购的一些物品来构造对应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果你带着10元的钱到一家文具店里买了一支5角的铅笔,一块5角的橡皮,两个1元的练习本,你要花多少钱?”在这个学习中,不仅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与真实世界的关联,从而获得一种生活化的教学体验。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1)营造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生活的内容与现实相结合,就必须要创造适当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现代科技、道具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环境。比如,在教学平面几何时,学生发现了与其相关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再利用语言指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类似的图形。在学习对人民币的认识,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来引导学生掌握人民币的用法。教师通过创造生活场景,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生活的过程中迅速地掌握数学知识。
(2)重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生活为本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够从所熟悉的事物中找出问题。比如,在认知比例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量一下自己的身高、体重、四肢的长短来进行认识。举例来说,人的脚长和他的拳头一周的长度是成正比的,差不多是一样的。身高与脚长呈7:1的比例,以此类推。在了解了这一基本规律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用尺来衡量其结果的精确度。基于这个结论,学生只要知道他们的身高后,去购买鞋子时就能预测出相应的尺寸。这些问题都是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的,能够使学生重视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运用生活经验,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以生活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数学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更好地体会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技巧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比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教师会显示一户人家一年的电话费用,从曲线上可以看到,2月份的电话费用是最高的。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根据真实的生活状况来引导学生,二月是春节,有很多的祝福电话信息;图表显示,八月份的电话费用是最少的,有可能是家人,亲戚,朋友间的联系就少了,暑假都出去游玩了。这样,学生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它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好地应用数学知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生活化思考
在数学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以掌握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让学生慢慢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而不是强行地教学生理论,而是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如果教师没有做好深入的教学工作,那就只是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而不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在讲解速度、时间、路程等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小红从家中走到学校,早晨八点离开,八点半才能上学,而小红一分钟就能走20米,那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是多远呢?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对速度、时间、路程的相互联系进行深入地了解,同时也可以计算自己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和路程,使得数学应用题变得有趣起来。
(五)善用生活化的工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科学地使用各类工具,将课本中那些单调乏味的数字和符号,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实物等多种形式,将其形象、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让氛围变得生动,又可以让课堂富有创意,让整个教学过程中图文相映,声音与感情交织在一起。
以《圆柱和圆锥》为例,在小学中空间与图形知识是比较难的。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使得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适用。我们可以采用“做中学”的方式,让学生利用橡皮泥制作圆柱和圆锥,并对它们进行切、搓,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截、切过程中的形状变化有了全面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工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保障。又如,在讲授《条形统计图》时,为便于学生掌握,教师在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后,在课堂上要利用多媒体来绘制条状统计图表,并将条状图表标上各种颜色,以表示不同的数据。通过直观形象的彩色条形统计图形的演示,使学生改变了对数学难以理解的观念,慢慢地爱上了数学,对数学的学习感兴趣,并在心理上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激发出来,从而确保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总结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在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和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通过将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生活化教学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周万贯.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J].考试周刊,2023(39):64-69.
[2]吴海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江西教育,2023(35):66-67.
[3]吴素娟.生活化教学模式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初探[J].读写算,2020(36):103-104.
[4]余红霞.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A4):99-100.
[5]左毛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现状及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A4):103-104.
[6]刘灿洪.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4):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