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低段数学课程教学如何有效开展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篮

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第一小学邮编:024005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低段数学课程教学的优势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低段数学课程教学应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逐步掌握数学概念和技能,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

低段数学;教学策略;有效分析

正文


有效开展低段数学课程教学,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材选择,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优化衔接,夯实基础

1.1优化导入,引发兴趣

为了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必须保证教学内容的导入要趣味化,才能激发学生好奇心,使他们迅速沉浸其中。以“认识图形”这一部分内容为例来进行课前导入方式趣味化的具体介绍。低段小学生在幼儿园时期已经对图形有一定的认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案例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回忆和巩固基础知识,也帮助学生更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所以,在导入本部分教学内容时,首先,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事物,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教室里包含了哪些图形,最后进行汇报交流,然后教师就可以通过板书或者PPT的形式将一些图形进行混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其分类。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记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集中自身的注意力,进入到学习状态中,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1]

1.2趣味教学,优化过程

优化创新教学过程,提升课堂趣味性,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渠道。要在小学数学课堂实施“趣味教育”,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上进行优化创新,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或者运用俗语、歇后语和成语故事进行讲解,这能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容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探索中逐渐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

1.3淡化差异,激发自信

小学数学学习有技能和心态上的转变,所以在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环节中,数学教师不应过分强调小学数学与幼儿数学的巨大差异,因为这样会使学生们提前丧失数学学习中最宝贵的精神——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小学低段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让学生始终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数学学习。只有这样,低段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才不会下降,也就不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例如,在讲解一个相对难懂的数学计算题目时,教师可以将其分层剖析,分析该题可以使用幼儿园时期的数棒的办法来解答,然后给学生拓展用小学数学基本理论来解答的方法,当学生看到题目中使用的基本理论时,他也可以想出办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明白幼儿园知识是基础,小学知识是提升的道理。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解题的信心,缩小小学与幼儿知识的差异,让学生在解题中将思维拓展到幼小的两个层面,让他们能够在知识搭建的桥梁上将二者联系起来思考问题,进而促进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2]

二、把握自主,学习发展

2.1把握自主,带动参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逐步赋予学生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数学的高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低年级的小学生可能还不能理解自主学习的益处,不能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的增长,学生就应该开始自行探索了。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认识万以内的数”知识时,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数数能力,但若是数值过大,到了千或者万的单位,学生就可能束手无策了。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先教给学生掌握“百、千、万”等单位,后续让学生自行探索这些单位之间的差异,才能真正让学习自主权回到学生手中。[3]

2.2研究分组,合理组合

教师要思考怎样发掘每位同学的潜力,才能更好地在团队协作中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关键在于如何组建一个优秀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一般要求老师要根据本班的具体条件进行适当组织,而在合理组织团队的时候要特别留意:(1)科学地安排小组成员。每个组的学生数量最好控制在4—6个,整个班级可以分成5至8个小组,也可以视学生的具体状况而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比较困难的问题可以在团队中进行探讨,而比较小的问题可以在小组内再分配小组探讨。这彰显了团队中每位同学的风貌,让他们都有参与展示和交流的权利,以此促进了小组学习的整体发展。(2)仔细安排小组成员。学生之间的选择和搭配不能被学生的主观思维所左右,也不能任由他们随意、自主地进行组队。在安排小组时,教师应坚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基本原理,结合学业表现、个人素质、个性爱好等因素进行分类,努力使小组里的高、中、低水平同学均衡地排列,让他们在学业上相互协助。如此,各团体之间的能力发展均衡,才能创造一个平等的小组竞争氛围,并逐渐稳固和提高每个人的竞争力。(3)适当地进行小组之间的调整。每一组的人都可以按照他们的配合程度来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此充分利用合作的优势,使每个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4)细化小组内部成员的责任。一旦成立了小组,则每一小组都要选出自己的队长、两位记录官以及一位评委,还可以每个学生轮流担任,让他们在承担责任时不断激励自己和提升自己。在这样的模式下,优秀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中水平的学生也能取得进步,成绩差的学生也会受到启发和协助,才能让优质的资源真正实现共享,让所有人都能收获成功的果实。[4]

2.5推进思考,勇敢参与

小学数学会涉及简单的几何知识,这些几何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一大考验。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想象力来理解把握几何图形的含义,从而明确图形之间的关系。比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相关课程内容中,老师先把“什么是∠”教给学生,再根据生活中学生熟知的例子,向学生提问:钟表的指针呈现的是什么教室墙与墙的夹角是什么?在发布问题之后让学生思考,然后让他们在实践中验证观点,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开拓了思维能力,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动手操作,思维培养

3.1增强兴趣,奠定基础

目前,在培养低段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老师非常重视,今后的培养措施和方法,要持续地提升他们的动手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保证他们在课堂上获得更好的经验,同时也要让他们了解到他们的能力提升给他们带来的正面效果,从而提升他们的教育水平。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电脑技术可以用于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分割成多个小块,引导学生在了解对应关系的同时,将切割开来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拼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平时玩的七巧板游戏和数学学习的联系。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上台操作多媒体设备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切割和拼合,或者让同学们用白纸和剪刀进行相关裁剪,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理解难题,而且在教学中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同时,也能使学生获得更直观、更感性的学习素材,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动手能力

3.2开展活动,知识巧用

这类数学活动重点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希望通过数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数学课堂的教学做合一。例如,在学习“元、角、分”相关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同学们展示相关的金额,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其次,让同学们分小组对这些图片进行观察,并小组合作用纸片制作相关的钱币,然后开展“小小商店”的购买游戏。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不但动手,还要动脑,使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价值。[5]

四、作业设计,无纸运用

4.1主题统筹,基于整合

要将“人本”主题作为无纸化作业设计的基本准则,与中高段相比,小学低段课本知识学习更为直观明显,老师要从教材中归纳出每个单元的教学课题,并设计与之适应的单元无纸化作业,将各种类型的作业和任务进行综合规划。如以“认识数字”为中心,设置认识“生活中的数”的教学部分,笔者根据课本特征和教学需要,安排下列以下类型的无纸化作业,如游戏作业有动画找数、认数小游戏;生活类作业有寻找生活中的常见数;阅读作业就是要把握数字绘本,学习和认识绘本中提及的数字等等,这种类型的无纸化作业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穿插布置,不仅可以扩大学习范围,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与视野。[6]

4.2把握教研,多元设计

在双减背景下,我校第一时间落实政策,组织老师们开展学习和探究。其中,一、二年级数学老师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群策群力,强化研讨,把握“无纸化作业”设计,确保可以减负不减质。老师们精心设计作业内容,努力丰富作业形式,全力拓展作业类型,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从兴趣出发,在玩中学,学中练。比如,在学习“>、<、=”等符号时,把握家长力量,建议家长在课后问问孩子今日所学内容,用手势表示三种符号,大于、小于号开口向哪等,多让孩子表达,鼓励孩子表达;也可以让孩子在家找两种不同数量的物体,学会说()比()多,()比()少,用数字和符号又怎么表示;此外,还要指导孩子多多在田字格练习数字0-5的写法。又如,在学习计算单元时可以设计较为系统的过关作业,在学生学习到某个计算部分时,可以设置过关练习,如一年级上册学习的20以内加法,要求学生熟练使用“凑十法”、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老师们根据学习内容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制作口算卡,每天抽几分钟时间进行口算练习。再如学习分与合、加减法时,玩捉蚂蚁的游戏,用小卡片代替蚂蚁,数“321”后,同时开始“捉蚂蚁”,然后通过自己手上的蚂蚁数量,算一算爸爸妈妈捉到几只蚂蚁。再比如,认识100以内的数时,玩“猜猜我家养了几只兔子”的游戏,还有魔方、纸牌等等,玩游戏的同时,一些枯燥的知识点也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得到巩固,这样的游戏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4.3联系测验,闯关学习

为了落实“双减”政策,让测评更符合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我校低段学生的测试继续采用了“无纸化测试”形式,让测试融入游戏闯关中,用“别样”的方式,引导孩子们“从玩中学,从做中学”,让孩子体会到了“学海无涯乐作舟”。本次测验大闯关分为三关,分别是:“口算小达人”“应用小天才”“数学小明星”。学生们在闯关活动中,提升能力,提高数学核心素养。计算是小学阶段重要的一项能力!通过不同的情景和方式,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可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第一关:口算小达人,学生需要在五组口算题中任意抽取一组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答对者,才算闯关成功。第二关:应用小天才。找一找、辩一辩、说一说,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来则为闯关成功!第三关:数学小明星。通过《推理》《图形运动》《解决实际问题》等三种实际生活中的题型进行检测,学生任意抽取其中一种形式,在规定时间内全部答对则为闯关成功。综上,通过不同类型测评作业的实际操作与应用,孩子们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更锻炼了实际应用的能力,成为真正的应用小天才。

五、结语

近年来,低段数学课程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低段学生接触数学知识的时间较短,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尚未充分发展。因此,教师要有效开展低段数学课程教学,促进幼小衔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动手操作,并结合无纸化作业和测验,让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为他们后续更好地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苗.小学低段数学高效教学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0(29):0125-0125

[2] 朱菊芬.小学低段数学体验式教学策略探究[J].读与写:下旬,2022(6):0223-0225

[3] 刘强.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进展:教学与科研,2020,15(18):138-139

[4] 侯瑞明.趣味教学法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最漫画·学校体音美,2018(30):00275-00275

[5] 李香.深度学习视阈下小学低段数学学习活动设计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1(52):38-40

[6] 叶明珠.低段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新办法[J].基础教育论坛,2018(4):12-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