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关键词
立德树人;音乐教育;思政元素;核心素养
正文
前言
音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结合,它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音乐课程特性为基础,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一项有意义的课题。目前,关于音乐与思政结合的理论研究以及初中音乐教学的教学实践,尚属空白。结合我国初中音乐课堂的实际情况,对当前我国中初中音乐与思想德育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如何将思想政治因素深度地纳入初中的音乐课堂之中。
一、融入思政元素的初中音乐教育现状
学科德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会议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立德树人”的基本使命是将初中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继承者,这就需要加强理想信念,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高综合素养。这为“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实现方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音乐与政治教学的结合越来越明显。
在当前的初中音乐课中,为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地把思想德育的内容融入到课堂中,但一些老师在课程内容等层面上并未对其进行梳理,因此,在实践中,仅仅提到了思政课的内容。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会严重地影响到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制约其核心素养的形成,进而提高其整体素养。由于缺少整合思政要素的有效方法,导致部分“嫁接”的方式难以调动初中生的学习热情,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音乐教学一方面既是专业的,也是技术的,另一方面,必须通过义务教育实现普及,从根本上讲,它所蕴涵的审美精神与核心素养是其根本要素。通过开展音乐课堂的教学,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想德育的内涵,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品质。
二、初中阶段思政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在初中教育中,加强初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课程的完善和教师自身的发展。首先,初中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要始终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德育观,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积极的心理引导。其次,在初中音乐教育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丰富了初中音乐教育的内容,体现了它的人文性和思政性;这对实践“课程思政”思想、健全高校的教学组织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终,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教育方向,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丰富教学方式,充实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质量。
总之,初中阶段思政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新精神,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音乐教育与思政融合的途径和策略
优质的初中音乐课犹如和煦的微风,它可以在不知不觉间启发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把高尚的价值理想和美好的德育情怀带到学生的心理。要在初中音乐教室里切实贯彻“立德树人”这一基本要求贯,要把初中的音乐教学和思想政治教学相结合,就必须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把思想政治元素纳入到音乐课堂中,使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从而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德育作用。
(一)设计音乐与思政融合的教学过程
在实施融合思政的同时,要注意营造一个和谐的德育氛围和注重课程目标的设置。以学生为主要对象进行音乐素养的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并充分顾及其个人的不同特点,以学生的视角来组织与设计课堂,抛弃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我们要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可以使同学们充分感受到的音乐美育氛围,并使他们在教学中找到快乐的情绪因素。与此同时,老师也要注重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使学员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思考力,从而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把“立德树人”思想融入到初中的音乐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和提高音乐素养。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可以把艺术意境、内涵表达、美学体验等基本的知识与“家国情怀”“民族自尊”“文化自信”等因素相融合。在《我和你》的例子里,这是一支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旋律,它使所有中国人都感到骄傲和感动。《我和你》是一支经典的奥林匹克之歌,它蕴含着永恒的美,永恒的情感,浩荡的气息,折射出一种精神的流转,反映了中华的团结与和谐。在教学中,首先,老师们可以让同学们听一下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的歌曲,唤起同学们的爱国主义和国家荣誉感,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同学们再次学习《我和你》的主题歌曲。唱歌的时候,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中国特色,即民族五声调式,让同学们在欣赏奥林匹克音乐的过程中,体会其所包含的国家情怀,增强他们对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回忆,并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感受音乐与思政融合的教学内容
音乐课程的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宗旨,要把音乐创作的思政因素充分发掘出来,尤其要突出民族民间音乐、歌谣传说、民间工艺等。首先,要充分挖掘音乐课程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强调音乐作品中的人文主义和音乐家的高尚品德,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例如《京腔昆韵》一课是对梅兰芳先生进行的一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地加入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情节,使其体会到其民族气节和国家情怀,从而引起师生的共鸣。同时,把音乐与其他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他们能够体会到优秀的古典音乐的精湛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丰富的人文元素,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提高他们的国家荣誉感。就拿初中八年级的《山野放歌》来说,课程目的:透过本课程,使同学们认识到中国民间歌谣的精髓——山歌。这种类型的作品,目前学生还不太熟悉。老师在教室里引入当地的山歌,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到民歌的特色,借由比较熟悉的地方民歌,使同学们与这一单元的距离拉近,从而增加民族的自豪感,并真正爱上中华优秀的传统音乐。
(三)提高音乐老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
为了使初中音乐课程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其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首先要从教师的职业素质着手。目前许多教师本身并不重视音乐课程,让学生怎样才能更注重音乐,在某些地方,有些音乐教师尚未毕业,由于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对音乐的专业知识、音乐教学水平、音乐教学水平等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在选择初中音乐教师时,应加强有关的筛选,通过对初中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其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此外,要加强对音乐教师的责任感,在做好相关的教育工作的前提下,加强对学生其他各领域的培养。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和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精准选取教学曲目
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最深感情。爱国是我们中国人的一项优良传统,因此,我首先想到了一种方式,那就是我们可以在学习《爱国主义》这首歌的时候,用歌声中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在音乐课上,有许多表现爱国情绪的歌曲,这类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旋律正义,歌词健康,通俗易懂,充分运用这些饱含爱国主义情绪的歌曲,来表达他们的爱国情怀,让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下,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素质。
例如,在教授爱国主义歌曲《中国人》时,它是为了迎接1997年香港的回归而写的。这是中华人民期盼香港回归祖国的心声。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这首歌把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在学唱这首歌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们仔细地去了解歌词,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然后在歌唱的气氛中培养起一种民族自豪感。又如,在教授湘艺的《我和你》时,我先用北京奥运的一首歌《北京欢迎你》来导入课堂,然后播放了开幕式的录像,还有那震撼了全世界的鸟巢、水立方,让学生们感到无比的自豪,也让他们为自己的祖国而骄傲。
(五)精辟讲解作品背景
为了更好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在教学环节中要把德育教育和音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自身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老师对作品的背景进行深入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更深的了解,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音乐中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就拿《生死不离》来说,这首歌是以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汶川大地震为背景的,那一场让无数人动容的大地震,也是中国人民用歌声唱响了抗震救灾的最强音。在聆听了那些铿锵的旋律后,教师还可以用讲解歌词、观看录像等引导方法,让学生们感受到一幅又一幅的感人画面,正是这种患难与共,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鼓舞了每个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用充满感情的歌声,让他们体会到了国家大家庭的温馨,明白了生命的珍贵,感谢了父母对他们的付出,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目标。
在介绍聂耳,他是我国国歌的缔造者,根据史料记载,他是在目睹义勇军英勇奋战的情况下创作出这首歌的。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让他们体会到歌曲中蕴含的感情,这既可以在他们的情绪上引起很大的共振,在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和提升,同时也可以将他们的勇气都给激发出来。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用无数的鲜血换来的,这一幕,让学生们既能回忆起历史,也能感受到这首歌背后的含义和创作的背景。这样的历史会激励学生向这样的角色学习,让他们知道在未来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去应对各种各样的困难,让德育教育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
(六) 精心指导器乐演奏
器乐学习是提高学生音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渗透思政的机会,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器乐教学中的疑惑,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不怕困难,要迎难而上的精神,融入其中。
譬如,我校在招入校民乐团时,我并没有一开始就教授学生怎样演奏,而是首先带他们认识我国的传统乐器,从各种乐器的声音中,体会中国民族音乐的韵味。让学生认识我国的民族乐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让孩子认识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认同。在学习了一段时日之后,学员的学业状况从陌生到精通,然后慢慢地进入了一个“瓶颈”期,也是一门乐器的最重要的阶段,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疑惑,适时地采取适当的方式,例如先慢后快、先易后难等,帮助他们冲破瓶颈,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那种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就会被瞬间点燃。一旦学员们度过了一个瓶颈,他们的表现也有了一些进步,这个时候就可以在这个时候,进行一次班级的表演赛,让他们学习如何合作,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意识,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结语
总之,结合“立德树人”思政教育,初中的音乐课应以“以美育人、以文化文”为核心,加强对初中生的美学和人文科学素养的培养。要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必须将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和思想政治因素进行深层次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刘文,常婧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政治教育的融合一以 张家口学院为例.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01):95-97.
[2]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9):29.
[3]李傲翼,谭周婷.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音乐课堂德育渗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52.
[4]盛颖.观:文化艺术节想:音乐课堂教学——聚焦学生的审美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5):6.
[5]蒋钦华.课堂教学初中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2):115.
[6]杨茂义,李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政课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11):89-91.
[7]蔡梦.“足为丝竹界别开生面”——中国民族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学分析[J].贵州初中学报(艺术版),2018,32(01):47-56+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