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励教学的应用探讨
摘要
关键词
激励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正文
前言
在新课改的大力实施下,应试教育的地位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语文是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科目之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需要小学语文老师们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式,用激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激励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促进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的建立
老师不应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往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破坏学生的自信心。老师们经常用考核来肯定学生的成绩,从而影响了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信,尤其是在平时的成绩比较糟糕的同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失去了对语文的自信,认为“我不行”“我不会”没有自信的感觉,对这种同学要多加关心、多加鼓励。激励教学着眼于更多的学生,不采用批评式的语言,从而提高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信心。
2.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可能力
激励学的研究显示:人们对于自己所关心的事情,总是努力去探究,去了解;“兴趣就是一个人努力去认识并倾向于某一特定事物的意向,它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应当更多地重视学生对自身语文学习的认同,从认同的角度来持续地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为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语文自信心。在激励型教育的指导下,语文教学更能促进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老师不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中的角色和场景,也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想象力。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哪怕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老师也要宽容看待,不能嘲笑和呵斥,以免挫伤学生的热情。
3.可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激励就是动力。在得到老师的夸奖后,学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小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伙伴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一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创造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使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在教师的鼓励下,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激励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励教育的运用有着很大的优点,它不仅可以帮助提高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激励教育理念
激励教育是一种与学生的心理特征、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的教学方式。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主动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利用激励教育开展语文活动。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应以小学生为主体。语文教师要适时地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角色,才能更好地运用激励教育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比如,老师在教学《找春天》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最具有春天代表性的事物是什么呢?”,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们对此的答案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约束小学生的思维,应该肯定每一位学生的新奇观点,称赞与鼓励他们的奇思妙想。这既是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2.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早期阶段,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老师过于注重成绩优秀的学生,这对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是不利的,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老师应该适时地改变教学方式,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比如,对于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学生,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来选择相应的激励方法。而对于性格内向、安静的学生,教师应该把加强与他们的沟通放在第一位,在逐渐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之后,再针对每个学生的优秀之处来选择激励方法。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而对于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也应该针对其身上的优点,对其加以鼓励,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3.尊重学生,给予言语精神激励
一般情况下,激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学习的时候,充满信心,挖掘自己的学习潜力。教师要改变自己过去主导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他们进行积极的、激励的评估,使他们获得认同。
例如,在《金色的鱼钩》这堂课上,老师就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去分析。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要注意并鼓励学生真正的学习经验,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时,不要打击他们的自信。二是用正确的方式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肯定,让学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在认可学生的同时,更好地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激发,使激发的内容更好地向学生传达。例如,当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老师就能用幽默的语言来鼓励他们,使他们不断地进步。通过有效的语言激励方式,学生可以享受到语言学习的乐趣,也会更好地参与。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激励教育的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给予言语精神的激励,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对语文知识认可,不再产生畏难的情绪。最后,就能更好地融入语言环境中去。
4.通过树立榜样,实施激励教育
模范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树立榜样作用,达到激励教育的目的。通过榜样示范,可以让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调动,并有助于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比如,老师在讲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时候,就对雷锋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要求学生们对雷锋精神学习。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创造一个教学情境,让小学生们分角色表演雷锋的英雄事迹,并对小学生的表演进行肯定与激励,从而促使小学生对雷锋产生敬佩之情,学习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更好地发挥榜样作用。
5.通过竞赛的形式加强激励教育的应用
小学生年龄偏小,喜欢玩耍。所以,教师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强化激励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将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发挥出来,适当地对学生展开表扬和鼓励,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词向来是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提问比赛的方式,帮助小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古诗词。比如,语文老师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夜黑雁飞高)》《墨梅》时,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由其中一个小组进行提问,该小组内的成员可以轮流向其他小组进行提问,问的问题要和课时所学的内容有关,如果被提问的小组答对了,回答问题的小组加1分,如果回答错误,则提出问题的小组加1 分。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以及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都会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老师要赞扬并鼓励表现比较好的学生,保证他们在小组比赛中能更好地学习到语文知识,用鼓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6.开展多样评价,给予激励指引
在素质教育逐步推进的背景下,教师要突破过去的语文点评模式,顺应现代教育需求,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为重要标准,给学生带来评价激励。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程度等因素的差异,其评价方式也应有所不同。老师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小学语文老师要用正确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激励,实施有效的激励教育,只有在老师的认可和鼓励下,学生们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例如,教师应善于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赞赏和鼓励。例如,对于内向的同学,老师可以积极地和他们沟通,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其次,将积极的称赞模式应用到了语言教学中。用当众表扬的方式,使学生建立自信心,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具有更积极主动的态度。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激励,注重学生自身的优点,使他们能认真地学习语文,更好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去。
三、运用激励法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师要认识到,激励方法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师的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激励方法并非“用即有效”,它的运用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策略,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1.对激励的正确认识
首先,激励方式的运用要符合被试的特点和要求,如果不符合被试的特点,激励方式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例如,有些学生很“勇敢”,当学生的“勇敢”超过一定限度,影响到学习时,教师就不应该盲目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例如,某同学发言积极,但是“积极”到扰乱课堂秩序时,老师就不应该表扬其“积极”,而应该利用其“安静”时,督促其遵守纪律。
其次,没有必要对所有问题采取激励措施。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需要老师的引导——如果老师只强调激励,而反对批评和管理,可能会让学生产生骄纵心理,对他们的成长不利。因此,教师应用激励应该公平合理,在该鼓励的时候进行激励,在该批评的时候进行批评。比如,一个学生的作文离题了,那么老师就不应该表扬他的“思路开阔”,而是应该指出他在写作上的不足之处,然后给予指点,盲目而没有目标的激励,对学生发展没一点益处。
2.激励的多样性
再好的食物吃多了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再好的玩具玩多了也会觉得索然无味——激励也是一样,教师应该努力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激励方式,让激励永远保持新鲜。如果总是用“你真棒”“很好”“进步”之类的话来激励学生,学生们就会对这些话产生免疫力,从而失去动力。
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本就不稳定,再加上知识和能力的增长较快,很容易对某种学习对象产生厌倦感。因此,多样化是有效、持久的激励的基本保证。例如,语言激励、行为激励、竞争激励、展示激励、活动激励、物质激励等等,教师应该注意尽可能灵活地运用它们。
3.激励的公平性
在运用激励法时,要讲究公平,有些老师“偏心”地激励自己喜欢的、觉得“有前途”的学生,而对于“不合作”“不听话”“不求上进”的学生,则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甚至采取打压的方式。当然,更多的教师“不公平”采取激励措施是无意的。他们在实施激励时,没有注重细节,没有把握程度,往往会出现激励一方而不故意伤害另一方的现象。比如,“这一次,某某同学学习很努力,把五首古诗全背了”,而这时班上所有的同学背这五首古诗都更郁闷了,心里说,“明明我也背了,为什么不表扬我呢?”因此,教师有必要注意激励的范围、比例和时机,以保持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激励教育模式进行了有效的关注,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支持和引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一系列激励教育举措的带动,让学生在后期的成长和发展中有一定的基础。教师要重点对激励教育的关键点进行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教学举措和模式,让学生认真地追随语文学习的脚步,在受到鼓舞和称赞的同时,认真地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黄红梅.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2020(15):29.
[2]刘林立.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9(02):21-22.
[3]冯华清. 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A].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六卷)[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20:4.
[4]翟艳伟.口头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1(6):194-195.
[5]牟峰,夏茹.赢在激励——江苏省无锡沁园实验小学“激励教育”十五年[J]. 江苏教育. 2020(32)
[6]赵小红.试论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措施[J].学周刊,2020(18):121-122.
[7]刘文红.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中),2019(12):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