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方略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正文
前言
在核心素养指导下,国家为降低学生的学业负担而提出了减负提质的理念。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布置任务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对其进行检验[1]。在传统课堂上,老师往往通过布置一些课外练习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在减负、提质增效的大环境下,传统的作业形式已难以适应教育的需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基于此,如何有效落实核心素养,设计创新作业,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内容精简化
在目前的小学中,大部分学生仍然无法脱离“题海战术”这一战略。毋庸置疑,在见识各种各样的题目之后,考生对于知识要点、题式的把握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但如果让学生继续“负重前行”,就会出现思维上的缺陷,很难激发出创新的灵感。这种形式单一、内容单调、重复的家庭作业,很容易打击到孩子们的积极性,而这种后果也并非教育者的本意。因此,需要精简作业内容,为学生减负。
二、设计具有互动性和高度参与性的作业
小学生的年龄小,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容易走神。当老师向同学们布置作业的时候,就应该把这个问题纳入考量之中。基于此,根据低年级的这一特征,教师在安排作业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供共同参与的、可互动的训练,充分发挥小学生喜欢玩、好动、好奇心强的特性[2]。例如,在学习小学低年级数学《100以内的加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作业:(1)分组比赛: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加法计算。比赛时间可以限制在5分钟内,最先完成的组获胜。可以在黑板上列出多个加法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并计算。(2)拼图游戏:将一张包含多个小拼图的大拼图分成若干份,让学生自行组合成完整的图片。每个拼图都对应一个加法题目,完成后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3)数字迷宫: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数字迷宫,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进入每个数字区域,并在每个数字区域回答对应的加法问题。如果回答正确,则可以继续前进;如果回答错误,则需要回到起点重新开始。最终完成所有数字区域的学生获胜。(4)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扮演老师或家长的角色。老师或家长可以向其他组的学生提问加法问题,其他组的学生需要回答问题并进行计算。最后,老师或家长可以给出评分并宣布获胜者。(5)口头报告:要求学生自己编写一篇关于100以内加法的文章,并在课堂上进行口头报告。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例子来说明加法的应用和意义,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运算,又可以训练他们的观察力。而且这也可以培养学生们合作精神,增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团结。如果所有的同学都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教室里的氛围就会变得更加浓厚,这样,教室里的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美好。
三、设计探究式习题,培养学生学习思维
在数学的教育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索性的作业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索,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3]。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过分注重提问,忽视对学生思考和语言的训练。基于此,老师应该改进数学方式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根据所讲的知识给出一些问题让同学思考。(1)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让学生分别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要求他们计算它们的周长。然后让他们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讨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分别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要求他们计算它们的面积。然后让他们将两个图形的面积进行比较,讨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创造探究式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
四、分层安排作业,充分考虑个体差异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地重视学生学情的不同,并以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为基础来进行数学作业的设计,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学到一些知识,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他们的生活和生活的环境都会有一些差别,导致不同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过程也有一些差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让同学们既能获得知识,又能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己。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同学分成三类: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明确每个学生的分组,然后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状况,给每个人分配不同的作业。比如,在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中,老师可以为其安排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指导这组学生在进行探索的时候培养出好的发散思维。给普通水平的同学安排一些比较实用的题目,让这组同学加深对学习内容的了解。
结语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的老师们要转变常规的作业设计方法,运用多样化的设计概念给学生安排课外作业,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与现实的条件相联系来进行作业的设计,加深学生对课程的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数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玉娟.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问题与优化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5):3.
[2]朱爱玲.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三个维度[J].教学与管理,2021(32):3.
[3]陈玉生.素养为本的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0(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