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探析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业
正文
前言
“双减”政策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增强了作业在教学活动中的育人功能。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本文浅谈一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和优化策略。
一、“双减”语境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在小学阶段,学生因为年纪较小,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做事的起点就是兴趣,教师要是布置枯燥的作业会使学生积极性下降甚至感到厌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对作业设计的研究,将作业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小学生天性爱玩,教师可结合他们的特点来布置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任务,可布置一些有趣味性的任务,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探索欲。
(二)适度性原则
如何兼顾作业设计总量和能力培养比例是小学语文教师在“双减”政策要求下所遇到的一个教育难题,深究此类难题出现的原因就会发现,难题出现的源头往往并不是学生而是教师语文作业设计的方式,作业量并不是决定学生能力提升和素质水平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要想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让其感受到阅读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意义所在,进而对自己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有鉴于此,语文教师有必要遵循“适量”原则,以学生经验与情感体验为出发点,以“适量”作业为辅助,帮助他们找到不同课本文章所阐明的真理,同时也能较好地把握新词汇与修饰方法。
(三)应用性原则
在对小学语文作业进行革新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素质教育对学生课堂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同时需要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必须更多地考虑到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力求所设计出来的作业能够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从而能够将作业所具有的价值发挥出来,使学生能够借助于作业来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因此,教师进行作业设计时应当重视作业与生活相结合,遵循以应用为本。
(四)实效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要本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建立语文学习规范意识、发展人文素质、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等宗旨,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语文、从生活中分析语文现象、运用语文知识去创造生活美等系列能力得到提高,能使学生更多地投入到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活动中去,从而激活他们学习的内在品质。
二、关于现行语文作业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强调书面作业,忽视实践操作
一直以来,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加之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不少教师总习惯于布置些形式简单,内容呆板的书面作业,而很少要求学生做些实践性作业。这使得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现状,将课外阅读融入语文课堂中来。那么如何开展课外阅读呢?例如,在教三年级上册《蜜蜂》这篇课文之后,许多教师为巩固课内知识,常常只布置抄写词语和完成练习册的书面作业。对此类作业,多数学生不感兴趣,常常是机械地应付。长此以往,这种书面作业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非但收效甚微,反而会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重视作业的数量,忽视作业的质量
一直以来,许多教师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只满足于利用教材进行教学,不重视对教材的教学。所以,这类教师往往布置大量的作业,以巩固和夯实基础知识,大量重复的作业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从而达不到作业的原本目的。
(三)重视教材内容,忽视综合贯通
有的教师教学时易受教材束缚,不敢越雷池一步,只习惯于布置与教材内容有关的部分作业,而常常忽略某些综合性作业的安排。实际上,这些综合性作业并不简单是一种练习方式,而是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二年级下册《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时,许多教师安排学生做生字注音,读拼音写词,读文等等机械反复,索然乏味的作业,未能把语文学科和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这既削弱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又制约了学生思维发展。
(四)强调硬性要求,忽视个体差异
有些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和能力培养,而忽略了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引导与教育。比如,作业中没有体现出个性化设计。然后,为避免因批改作业不一致而带来的困扰,作业布置上也统一了要求,硬性了规定,缺少有层次的操作。例如,在教五年级下册《桂花雨》这篇课文时,一些教师为便于批改,布置了统一作业:抄写词语,摘录优美词句,领悟句子含义,等等。这类作业不结合学习程度不一的学生特点,易导致效率低或者效果差,形成“优秀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上”的情况,最终使其产生抵触情绪。
三、语文作业的设计策略探索
(一)抓住特点,精心设计实践性强的作业
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呢?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二是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形式。三是组织好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可将听说读写画演融入其中,精心设计出形式多样,别开生面的作业。例如,三年级下册《蜜蜂》中的课文,就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蜜蜂》。笔者用实验来论证蜜蜂有识别方向的本领。而在这一单元中一个语文要素就是:观察事物变化,明确实验过程。所以,教完课文之后,教师可结合课本文体特点、单元语文要素为学生安排实践性作业:课下让学生还试着做做“小试”,并注意观察过程(该“小试”分为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完成哪些任务、有何趣味发现等等)。这类实践性作业,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手,眼,耳,脑等器官,促使其动手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另外,教师也可通过搜集和整理材料(如有关污染环境的材料),让学生创编一张手抄报,或通过收集东西(如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树叶),绘制精美贴画,或设计活动方案(如给家长祝寿方案),记录活动中的精彩内容,编制各类电子相册等等,可以说,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灵活多样地设计实践性作业,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与课文相结合,设计有趣的作业
多数学生对于机械,单调的作业完全不感兴趣,长期下去,最终会使学生机械应付。所以,教师应具有正确的作业观,不应按部就班地进行,应依据文本内容丰富作业内涵并设计出一些有趣的作业,使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促进其全面发展。例如,三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包括《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它们都是关于秋的内容。所以,在学习了这一组课文之后,教师就能要求学生搜集关于秋的相关材料,并完成“我心目中的秋”这一有趣的任务。同学们可结合文本内容,搜集描写秋的成语,谚语,诗词,文章,故事等等,并做图文并茂的简报,手抄报,还可与爸爸,妈妈一起到乡村,到大自然中去,将所见,所思的秋之美绘声绘色,还可在手中相机的帮助下,将秋之美拍摄下来,还可利用精美词句,将心目中的秋之美写进一篇美文等等。经过一定时间的备课,等学生写完作业,教师就可让学生登台展示学习成果,选出好作业贴到学习园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布置了以下几个有趣的作业:第一搜集生活中所见的秋天景象;第二制作秋景图;第三画一幅秋天图景。这类趣味性作业,不仅开拓了同学们对“秋”的认识范围,而且还能训练同学们搜集,加工“秋”资料的技能,进1。步增强探索“秋”,让学生动手,鉴赏和想象能力。
(三)整合资源,设计全面的作业
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创设语文情境,既可扩充语文知识,又可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然而,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却忽视了对课外读物的利用,使课内学习变成了课堂外的延伸活动。这样做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还会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所以,在作业内容的设计上,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应该把教材和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机地融合,并且选取接近学生生活真实的内容来进行综合性作业设计,着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例如,在教二年级下册《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时,教师可结合课下思考题设计以下综合性作业:第一可以请学生简要地讲一讲故事的重点内容;第二可以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给小熊写一张给松鼠看的卡;第三要指导学生联系课上思考题,以组为单位配合创编课本剧和安排学生在业余时间展演;第四可以指导学生讲一讲同学间是否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以及如何解决。这类综合性作业,既可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借鉴,又可体会学习乐趣。另外,教师也可在语文学习中融观察、记录、调查、宣讲等于一体,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融多种活动于一体,既增加作业趣味性,又很好地贯彻低年级没有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的情况。
(四)针对不同的情况,精心设计开放性的作业
每位学生都不一样,在学习基础,个性特长等等方面,其能力水平有很多差异。所以,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不应该工整地划高,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在作业的数量,形式等方面。难易程度等有层次地设计开放性作业,能使优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能有所发展。例如在教五年级下册《桂花雨》这篇课文时,教师可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课后练习和单元习作等内容,设计几个开放性的作业:(1)辨字组词(如箩和萝,饼和拼,浸和侵,拾和洽等);(2)说出桂花带给作者怎样的美好记忆;(3)摘录课文中描述桂花的语句,体会其所包含的情感;(4)链接课下“阅读链接”,了解“这儿的桂花再怎么香,都比不过故乡庭院中的桂花”;(5)说出你心爱之物并说明理由。上述5项作业,从易到难、逐层深入,不同水平的同学可自行选择较有把握的任务进行操作。
(五)“实践”为重,学以致用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的层面上,还要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对此,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实践性较强的表演类课后作业。例如,笔者在教学《西门豹治邺》这一课之后,就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景表演,让学生合作编写剧本,扮演西门豹、官绅、巫婆等人物并进行排练。在编演的过程中,学生深入地体会了人物内心。这种实践型的作业,打破了传统作业单调乏味的模式,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教师需要设置表达类作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作业设计中,笔者通过创设相似情境,借助“世界名城云上分享会”设置一系列的口语训练,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师引导学生将课中所学运用在生活中,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帮助他们提升综合素养。
结语
“减负增效”是目前教学改革中的主要热点,学校与教师都应把减轻课业负担、增强课堂实效作为改革重点。为此,教师应以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不断创新作业形式,不断丰富作业内涵,分层次进行作业设计,尽可能扩大儿童学习空间。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个性化与层次化相结合;开放性与选择性相统一;多样性与统一性有机结合;实用性与趣味性相得益彰。总之,教师需要在保证作业质量的前提下,对作业进行优化设计,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枚举.运用多维视角创新作业设计——“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创新设计探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2(1):3-6.[2]刘燕,张丽萍.“双减”政策背景下语文单元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以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2(11):10-14.[3]陈国福.“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作业设计新探索[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11):161.[4]逄云阁,刘学联.巧“整”妙“融”,让作业提质增效——“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J].山东教育,2022(1):2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