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创新思考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余育荣

江西省樟树药都小学 邮编:331200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也出现了明显的变革。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负担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课堂成为一个高效的课堂,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核心素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双减”政策的大背景,首先对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希望能为小学语文课堂的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正文


“双减”政策的提出,一方面是为了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应该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供优质服务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在以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一般都是由教师进行讲解和分析,看起来教学内容很丰富,但学生能学到的东西并不多。基于这一点,教师要重视语文高效课堂的建设,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顺应“双减”政策的发展趋势。

一、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内涵

“双减”政策背景下,真正实现减负增效,是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学的共同目标,要想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逐步构建起高效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所谓高效课堂,是指在常规教学时间内,在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既能获得良好的学生参与度,还能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而有效课堂则是指有效率、有效益以及有效果的课堂,其中,有效率就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但是却能实现最佳理想的教学效果;有效果是指最终的课堂教学结果,能够与预期教学目标相一致;有效益是通过利用课堂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效课堂通常包含诸多方面的培养内容,比如,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培养等。总的来讲,高效课堂的构建,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还能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品格。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真正创建语文高效课堂,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以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绝不能仅仅是形式的改变,而是需要彰显出课堂的文化内涵,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双减”政策背景下,也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提出一定要求。首先,应严格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立足学生、回应关切,是“双减”政策的整体要求之一,同时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求教师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教育规律,实事求是,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健康快乐的成长。其次,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双减”政策推进和落实的重要目标,教师应围绕构建统筹协作、多方联动的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合理地进行作业设计与布置,同时也要做好讲解和反馈工作,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是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人,挖掘资源,因材施教,融入德育,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促使其在不同渠道的引导和培养下,真正实现素质化发展。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创建新型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中,创建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频次相对较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知素养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即使是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也不会主动向教师提问,最终造成问题的日益积累,学习压力由此不断增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基于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要想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通过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方式,来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举办互动活动,或是设置互动问题等多种方式,以此来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教师询问,此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然后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为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打下坚实基础。比如,当学习到小学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猜谜语的互动方式,引出文章主题:上塔架,下塔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上塔架,下塔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此时,部分学生就能猜到谜底分别是丝瓜和葡萄。然后,教师再顺势引出丝瓜和葡萄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它却不需要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此篇课文《爬山虎的脚》。通过这样的互动导入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爬山虎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还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学习做好铺垫。其次,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对校园中的植物进行仔细观察,并按照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植物的茎、叶、花。此外,教师也要提醒学生,如果遇到任何不懂的问题,一定要积极主动地提出来,由教师帮助解答。通过室外实践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和不足,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有助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营造良好教学氛围,融入学生思维

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通过对传统教学形式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常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语文知识,这将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学生思维与思考意识的开发,所以,要想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认知能力,教师还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并充分发挥出互联网技术的积极优势,提前搜集好相关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积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能在教学中融入学生的思维意识,既符合“双减”政策的基本要求,又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助于逐步构建起更加高效的语文课堂。

例如,以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文《北京的春节》教学为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试着说出自己家乡过春节时有哪些习俗,比如,贴春联、放鞭炮以及吃饺子等,然后再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以及具有独特魅力的年文化。其次,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前在网上搜集一些关于过年的资料,并将其制成课件,一边演示,一边介绍,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下,不仅能让学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还能逐步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真正体会到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能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是“双减”政策背景下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

(三)加强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学生协调能力和默契程度的培养,并且也不会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最终造成课堂教学效率停滞不前,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要想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还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研究,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主动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进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比如,当学习到小学六年级语文《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所以,在课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在为学生指明方向的同时,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把课堂作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如运用学法合作对英勇跳崖部分进行探究,先引导学生初读并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在学完本段后,再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展开讨论:看到五壮士英勇跳崖后,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这样能够使每位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营造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课堂氛围。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还能加强学生组内的交流和互动,吸引每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进而为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四)注重教学内容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以往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未能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而是更多地按照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工作,所以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对此,要想进一步提高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就需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尤其是要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分析与研究,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等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所理解的教材内容进行准确表达,不断增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以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父爱之舟》这篇文章为例,这是一篇描写父爱的文章,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父爱的深沉,并且此篇课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所感受到的父爱,然后再在具体教学中对文中事件进行分析,进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父爱的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读书时间,使得学生能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此篇课文主要是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再从梦境中醒来,泪湿枕边而结束,深刻体现出父爱在作者心中留下的印记是难以磨灭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验和感悟,在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后,就能真切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那份敬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应当紧紧围绕减负和增效这两个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严格按照“双减”政策的要求,对语文教学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创新型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引入学生思维;加强小组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注重教学内容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到更多知识,在满足“双减”政策要求的基础上,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 [1]邵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1):170-172.

· [2]陈育来.浅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数据,2023(01):245-24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