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路径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创新思维 培养路径
正文
独家注明:本论文是2023年度沈阳市皇姑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基础教育小课题《基于“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第二学段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路径》立项研究论文
在当今这个大数据、大信息时代,生活水平的发展速度已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生活科技的不断创新对各个国家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创新思维便是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原动力。语文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对于学生传承文化和终身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协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解决真实问题能力、具有社会责任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成为了小学语文一线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新的、适合的路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背景
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特别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国家教育不断改革,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不同的政策,这一点在小学语文学科中也有体现。党的十八大吹响全面“创新”号角, 号召“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和实践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应提倡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过于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把太多的时间用在机械、简单地重复上,并没有真正关注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二、创新思维概念界定及前人对此问题的研究发展情况
(一)国内学者对于“创新思维”的概念界定
四川师范大学的学者刘丽丽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有创见、有开拓意识的内在品质。学生拥有创新思维能够组织相关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创造性、开放性的思维方式,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能够灵活运用直觉、顿悟、灵感、形象、逻辑等多种认知方式,创新性地解决具体学习情境和生活实践中的多类问题,并提出自己独特的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设想。[1]华中师范大学的学者何亚菲结合以往对创新思维研究的理论、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在学科特点,认为创新思维并不是说一定要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并将其定义为学生能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表现的多样性和灵活性。[2]东北师范大学的学者胥旺山结合创新思维概念的发展历史以及不同学者对创新思维的不同说法和含义,认为创新思维指突破以前的认知,打破原有的思维习惯,以创新的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去发现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研究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本质是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飞跃。[3]山西大学的学者张露露则强调创新思维的独创性,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以独创性和独创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有可能超越传统思维的限制,以不寻常的方法和观点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并产生具有独创性和社会意义的结果。[4]
(二)本课题中“创新思维”的概念界定
创新思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同学者对其表述虽不一致,但也有相似之处。根据以上学者对创新思维的研究以及所在学校课程的实际情况,本课题中将创新思维定义为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思维碰撞等学习模式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灵感,或能自主从多方面解决问题,打破思维定势的思维过程。本论文将从小学语文教师课前人文融入、引导学生课堂的肢体表达、丰富语言和课后作业的多样化来探究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路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路径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雁栖湖校区、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曾说:“创新思维受到尊重,对认定的目标锲而不舍,这是年轻人成功的根本原因。”“不敢于、不勤于、不善于独立思考应用创新思维,这样当然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的阶段,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生学习的基础,拥有着丰富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资源和空间。但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创新思维培养方面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研究能力仍有不足。针对以上情况,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案例,按照课前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与评价的步骤,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融入,扩宽学生的创新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古今优秀文化,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些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于语文的感受和理解也应是多元化的。也正是在多元化的理解中,教师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学生不断应用创新思维,不断更新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仍有着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课堂教学中偏重于知识点的讲授,甚至在课前教学设计完全不考虑语文的人文性内容,出现“填鸭式”教学的情况。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在语文学科的优秀文化中,人文历史具有内在的人文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动态地、不死板地掌握语文知识。而学生最直接的语文经验来源于生活,将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与语文课堂中的间接经验相结合,将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所以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人文历史和生活实际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宽学生的视野。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就给教师提供了“引导学生调查展示中华传统节日习俗”的与人文历史和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设计空间。综合性学习活动贯彻整个单元,学生不仅可以调查现代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俗,展示习俗作品,还可以延伸到在其他古诗词中寻找不同传统节日古代习俗与现代习俗的异同,或者传统节日的来源和传说,使得课程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这样融入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增加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丰富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学习方式,初步激发了学生应用创新思维的意识。
(二)肢体表达,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肢体动作的表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对文章的形象理解,而在肢体动作的设计中,学生也能够主动应用创新思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是形成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如何将创新思维转变为解决问题的实践,正需要肢体动作的表达。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的设计发挥创新思维,更生动地理解课程内容。
比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司马光》,课文文本是文言文,虽然篇幅很短,但字词难懂,语言表达顺序与现代文字也有所不同。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演一演”,可以用现代语言进行表演,也可以对应文言文的句子表演每一句的场景,利用肢体动作理解关键字词和整个故事的意思,激发学生对于故事场景的想象。本篇课文要求背诵,肢体表达活动以理解记忆代替了死记硬背。学生在肢体表达的过程中,学生巩固了对于文本的记忆;在肢体设计的合作中,学生应用创新思维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语言丰富,磨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中的语言表达,不仅有口头语言表达,还包括书面语言表达。而在头脑中组织好要表达的语言,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思路,少不了创新思维的参与。
首先,学生在小组合作、汇报交流、评价反思时少不了口头语言的表述。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在开始前设置谈论关键点,引导学生按照关键点有顺序有逻辑地组织语言,叙述自己的观点。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小狗学叫》一课中,学生在预测故事结局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几个讨论的关键点“小狗跑啊,跑啊,又遇到了谁?它是怎样教小狗叫的?小狗能学会吗?”以此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自己想象的故事结局;汇报交流时,教师可以引导组员进行分工合作,明确分担的任务后组织语言,汇报讨论结果。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时,可以分成古诗朗诵、诗中节日习俗、现代节日习俗、思想感情等汇报任务;评价反思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进行师生互评,示范评价语言的规范性。在学生熟悉评价语言之后,进行生生互评组织语言,收获他人优点的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
其次,学生在练笔和习作中少不了书面语言的表达。在三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中,习作要求用不同的感官观察,观察事物的变化。教师可以提供实物,引导学生依据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等活动写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可以提供事物变化的动态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事物的变化。虽然观察对象一样,但每个学生书写的内容却五彩缤纷,尤其是修辞手法的应用,体现学生们不同的想象。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口头语言表达还是书面语言表达,教师都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得学生在一次次的语言积累中,磨练创新思维。
(四)作业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日常学习中,一味的大量的文字作业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由此,如何设计形式多样、主体多样、空间多样、方式多样的课后作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课后作业需要形式多样,不应仅仅局限于文字性的问与答。一次书法、一次图配文、一次手工都可以成为作业的载体,培养学生美的创新;课后作业需要主体多样,尊重主体个性发展。教师可以在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不同个体的不同经验、不同个性和创新思维不同的发展程度,设计分层作业;课后作业需要空间多样,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不应将作业局限于固定答案,应设计一些开放式的、探究式的作业,在探究式的合作活动中,将听说读写相结合;课后作业需要方式多样,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学生在解决不同的问题时应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未来展望
随着国家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不断重视,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创新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能够增强国家对培养创新思维政策的支持,注重对小学语文与创新思维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学习,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资源和学校资源。在培养更多富有创新思维、拥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上,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为我国实行创新自立自强的奋斗目标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 刘丽丽.指向创新思维培养的初中“名著导读”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2.
[2] 何亚菲.高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教法研究——以浠水一中教学实际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22.
[3] 胥旺山.面向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开源硬件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2.
[4] 张露露.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HBT寄宿制小学为例[D].山西大学,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