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低段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低段;朗读训练;能力培养;多样朗读;教学策略
正文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无声的文字变得丰富多彩,不仅可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帮助低段小学生积累大量写作的素材,能有效提高理解力和表达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训练,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朗读教育的分析,探讨了多样化朗读的指导策略和方法,旨在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重要性
1.1加深知识积累
在小学教学时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字形和发音,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好的汉字认读拼写能力。而单纯依靠读写的形式来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会对学生的语文水平造成一定的影响,朗读训练能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并能让他们在课堂中了解语文的综合学习内涵。同时,在朗读训练中,恰当的句子解释也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内涵的理解,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积累所学的知识。
1.2促进能力提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朗读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朗读通过对文本进行艺术化的语言处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在朗读训练中形成完整的语言结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并不断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朗读训练中,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语言中的美感,进而提升了学习的内涵和深度。[1]
二、浅论如何指导低段学生的语文朗读
2.1把握目标,夯实基础
基础教育目标在基础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不可替代。这不仅让学生了解“学什么”“怎样学”,而且使教师更清楚地了解“教什么”“怎样教”。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设计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目标,可使学生在充分认识到“学习口语”的重要性后,积极参与到语文朗读教学中去,主动参与到朗读表达中去,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2激发兴趣,把握朗读
孩子的兴趣往往是他们最好的老师,面对当今社会的多重物质诱惑,真正能全身心投入阅读的小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这是因为他们都对所学的东西感到厌烦,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朗读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应开展个性化朗读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年龄、心理特点,采用生动科学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朗读训练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有效提高朗读的效率。此外,教师要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朗读准确率。第一步,识文断字。只有了解课文的每一个字词和语句,学生才能流利、准确地通读。教师在教学时应确保学生阅读准确,对一些难度、易错的字词和语句提前作出说明,让学生通过朗读训练,记住难点和易错点,提高学生朗读准确率。第二步,停顿的问题,阅读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大多数小学生对标点符号没有准确认识,整个阅读过程呈现机械化的、没有任何节奏变化的阅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耐心教会学生认识、理解和使用标点符号,理解文章的节奏变化,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阅读。[2]
2.3营造氛围,主动朗读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课文的活动,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反思,以求得到更深层次的新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情境教育模式应运而生。为了让低年级小学生学会主动朗读,教师必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朗读情境。例如在讲授《朱德的扁担》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的办法,讲述朱德总司令的革命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故事讲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他们的学习所得,然后教师进行评论和指导。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时学会了反思,也激活了课堂的教学气氛,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效率。
2.4把控环节,激发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主体意识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要不断挖掘学生的语言学习潜力。在经典诵读环节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以他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古诗词积累进行考查。例如:以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为蓝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小学二年级教材中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分别是《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赠汪伦》《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篇目来考查学生的诵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情感表达能力)和学生对诗词作品的内涵理解,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对他们的诵读进行针对性辅导,保证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顺利开展。如,苏东坡的《赠刘景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这是暗示即便“荷凋菊残”仍要挺直腰杆,不惧风霜;后面又说“橙黄橘绿”来阐述自己对朋友的劝诫,告诉朋友要笑对困难,乐观向上。在这首诗的诵读中,学生不仅要能够通读,还要掌握其内涵,读出其中的“味道”。一方面,“荷凋菊残”有残败之意,应该带着怅惘、忧伤的语调;另一方面,“傲霜枝”“橙黄橘绿”有不惧和乐观之意,读时应带有坚定的语调。[3]
2.5引导晨诵,促进提升
2.5.1制定目标,有效分解
晨诵引导着小学语文老师和同学们的诵读方向,让他们能按照预定的目标坚持下去。而小学语文老师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兴趣等因素来确定晨诵课程目标,接着进一步将目标细化为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每个月、每一周以及每一天等阶段性目标。同时,目标的制定和分解要根据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设置,语言要较为通俗,保证能让全班的孩子们都能够听得懂。[4]也要让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结合自己的语言学习实际情况,来达到提升自己诵读能力的目的,在设定自己的目标时,可以向老师、家长和同学求助,并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促进自身的成长。同时,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让他们在朗诵后选择喜欢的作品,进行相关阅读感悟的写作。这些措施使得晨诵课程的编排更为科学,也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那些需要记住的知识。小学低段作为关键的时期,更偏向于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所以,此时的语文晨诵课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教师要设置基础知识目标,提升晨诵课的效率。
2.5.2调动兴趣,提高效果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是提高晨诵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始终坚持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运用奖赏的办法,为同学们布置一些作业,如完成任务可以获得铅笔、橡皮等奖品,以鼓励他们参与晨诵的阅读热情。同时,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也要做好宣讲,以凸显对晨诵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在“课前三分钟”环节给学生们分享一首诗歌,由同学们自己来朗读,久而久之就会帮助他们积累很多知识。另外,在晨诵的过程中,同学们头脑比较清明,思想比较活跃,所以充分地使用晨诵课程可以有效地促进朗读的学习效果。当然,在晨诵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强管理,保证晨诵的顺利、高效进行。
2.5.3趣味晨诵,巩固动机
提升晨诵课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全神贯注地进行阅读和学习。如果学生总是在枯燥乏味的形式下进行晨诵,很可能感到单调,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朗诵比赛、默写比赛等方式,多表扬、激励学生。还可以让学生们分角色、分组、分段进行朗诵,让同学一起交流,了解文章内容,转变枯燥的早课课堂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晨读课参与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站着进行阅读朗诵,这样可以防止打瞌睡,精力不集中的情况出现。而双脚挺立地拿着教科书阅读,也可以培养学生挺拔、大方、自信的气质。所以,在每天的晨诵活动中,教师要利用趣味化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学生的晨诵兴趣是开启语文综合性教育的关键一步,只有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才能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2.5.4结合多样化的形式
在小学语文晨诵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上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如齐读、分段阅读、角色扮演、多媒体辅助阅读等形式,以此提升晨诵课程的效率。比如通过带读模式,可以优化学生的发音和吐字,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范文朗诵,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通过分段朗诵阅读,可以使得晨读课更加灵活多变,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阅读情况,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而分角色扮演的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提升阅读积极性。这样一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就可以实现晨诵课巩固、拓展的功能。此外,多媒体的辅助也是提升语文晨诵效率的关键,通过多媒体的视频、图片、音频,可以让晨诵课堂的教学形式更加丰富。一方面可以给学生视觉、听觉的刺激,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清晰的任务呈现形式,让学生的晨诵更加高效。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提升晨诵课的教学质量。[5]
2.6组织活动,培养行为
首先,利用节日和重要的纪念日开展活动。在传统的节日里,本校会安排一些活动,比如传统节日时,可以让孩子们朗诵一些经典诗文,也可以让自己作画或是表演节目,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风俗文化。其次,组织各类竞赛、评比活动。针对小学生而言,采用比赛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和评优,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让他们能够领略到经典诗文和传统文化的韵味;此外,还可以举办文明礼仪先锋、文明班级等评选活动,把经典朗诵与养成教育相融合,使学生养成讲文明的良好品格。最后,将其纳入日常生活活动中,逐渐扩大文明礼节的教学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同学们通过每天的生活实践,优化自己的品格和行为。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与父母配合,把经典诗文朗诵融入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扩大文化知识的普及范围,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到经典诗文的意义。
2.7发音训练,纠正问题
方言问题是教师进行朗读教学中遇到的非常棘手的问题。笔者所处的地区,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会受到方言的影响,这就导致在语文朗读过程中,学生的方言口音较重,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朗读水平的发展。所以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发音训练方法来纠正学生的发音,引导学生说流利标准的普通话。针对zh、ch、sh和z、c、s不分,n和l不分等情况,要通过大量的口齿训练进行纠正。例如进行一些鼻边音、平翘舌音绕口令训练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朗读和发音的能力。
2.8制定标准,科学考核
在教学和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充分照顾到各个层级的学生。在进行朗读效果反馈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评价。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评价反馈。例如,有的学生朗读基础差,朗读水平不佳,就不能拿一般性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于层级比较高,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要布置更高层次的朗读任务,而对于基础差,朗读能力不强的小组成员,就要及时鼓励和认同,让他们也能获得认同感,从而提升他们的朗读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学各阶段要注重朗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感性的朗读。朗读训练是低段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学生朗读基本功的锻炼,可以推进小学生素质的发展,这需要教师在引导时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推动朗读训练有效开展,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金艳.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探究与实践[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1(8):47.
[2]鲜继蓉.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方法探究[J].读与写,2017,14(1):95-82,83.
[3]谢月娥.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J].课堂内外·教师版(初等教育),2020(2):42.
[4]徐井沛. 小议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课程教育研究,2016(14)
[5]苏艳梅. 试谈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