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数学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措施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解题方法;能力培养
正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教会学生解题,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解法,逐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为他们后续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坚实基础。数学是所有小学学生都觉得学起来有些困难的学科,这里的难包括知识本身,也包括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他们已经有了一些解题经验,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老师可以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就能够逐渐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解题能力,以此提高他们的整体解题水平。基于此,笔者通过深入探究,发现许多适用的方法和策略,知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解题技巧。
一、指向思考,认知关系
掌握复杂应用题的关键与困难是:学生无法从问题中直接找出所需的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所以难以找到解决最终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找到问题的突破点,利用数形结合思维,然后通过对题目数量关系的分析,来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1]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会鼓励同学们去做一些实际性的问题。举例来说,一个农场里有478只鸡,而鹅的数量比鸡少26只,鸭子的数量又比鹅的数量多260,那么养鸭的数量是多少?在做这道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说出这个问题要求我们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了解哪两个条件?已知条件是什么?未知条件又是什么?怎么才能得出未知条件?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教师会绘制解析图帮助他们理顺数量关系,然后进行列式运算,在反复地分析训练中,通过思考和交流,逐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解题水平。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的同学忽视了题目的含义和数量关系,反而把一些应用题中的名词术语当作“法宝”,死记硬背,这样的方法对解题没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我们要重视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解题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推进想形,空间认知
小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思维需要经历从图形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形成数形结合意识。数学课堂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画一画、涂一涂、做一做等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感知与理解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2]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内容时,会涉及周长应用题的计算,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这样的情景中成长:在校园中有一片不规则的绿地,学校决定种上海棠,然后要给这块不规则绿地围一圈栅栏,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计算需要的栅栏长度呢?学生回答说:老师,围一圈栅栏就是绕着这个不规则图形走一圈,所以总长度=这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没错,这个菜园的周长就是我们需要栅栏的总长度,接下来,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使用量尺将各个长度测量后,再将它们彼此相加得到了绿地的周长。通过借助一些工具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数学模型意识很好地融入了教学实践,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复杂的数学知识背后,将抽象的概念转变为直观的感受,逐渐发展空间思维。
三、有效模拟,理念运用
模拟实践教学是一种适合小学生个性发展的数形结合教学形式。虚拟教学空间一般采用 VR技术,通过传感器与学生进行互动练习。仿真实践教学更加灵活,突出了小学生的初级学习状态。通过模拟实践教学,学生体验应用题的发展过程,形成初步的认识。以此为基础,开展解题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形结合思维和空间感知能力。比如,小李和小张两人戴着对讲机分别开着车从相距260千米的距离相向而行,已知小李开车每小时32千米,小张开车每小时48千米,当他们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20千米时,就可以用对讲机互相讲话,问:(1)小李小张出发多久后可以用对讲机进行交流?(2)他们可用对讲机交流多长时间?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由不同的学生扮演小李和小张,并绘制小李和小张的车辆运动轨迹,以加深理解,了解问题所在。在数形结合教学实践中,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形程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回答错了,老师要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让学生有信心学习数学。[3]
四、着眼典型,推进反思
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灵活地处理所碰到的各类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只有当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他们的数学能力才会得到明显提升。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结合典型题目进行反思的习惯。良好的反思习惯能够把问题转化成一个学习的过程,还能够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数学问题上,由此可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展现。例如:a、b两杯饮料共计400ml,将a杯里的饮料分给b杯40ml后,两个杯子里的饮料总量是一样的。问题:在将a杯的饮料倒出来之前,两个杯子里分别有多少饮料?(也有一些同学看不懂题目,但是按照常规解题思路,依旧能够解答。)我们可以用一种常用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a杯子中的饮料设为x,那么b杯子中的饮料是400-x,结合题意建立等式为x-40=400-x+40,得x=240。不过,利用逆向思维,可以快速解决问题。目前,这两个杯所盛的饮料都是一样的,均为200ml。然后,我们可以把b杯子中的饮料重新倒回40ml到A杯子中,这样就可以计算出a杯子中最初的饮料含量。因此,a杯子里的饮料是200+40=240ml,b杯子里的饮料是200-40ml=160ml。
五、优化过程,提升素养
标准化解答问题不仅仅是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要求,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能够有比较清晰的思路,不至于对问题产生混淆和误会。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问题解答的规范化,就需要不断提示他们,在进行正确解答时,要使用科学、恰当的书写方式,正确的表述和解答问题。同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规律、符号教学等方面的训练,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并在答题过程中使用恰当的数学思维。另外,小学数学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规范,这样才能使他们的解题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有利于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
六、结语
总之,在小学阶段,数学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重视基础教学,还要重视数学解题的训练,要让学生们对题目的含义进行准确认识和信息筛选,并通过迁移、优化、整合等过程来提升解题水平,以此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树禹.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散文选刊:中旬刊,2021(8):2.
[2] 许朝松.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思考[J].2021.
[3] 张晓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