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以“旅游学概论”课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课程改革
正文
一、“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
2018 年教育部颁布《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旅游学概论》指定为旅游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专业必修课。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让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旅游学概论》是我校旅游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启蒙课程的地位,为进一步学习《 旅游市场营销》、《导游业务》、《 旅游服务能力》等后续主干课程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挖掘《旅游学概论》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展现专业课程中的育人作用,从而充分发挥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主渠道的育人功能,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既是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积极探索。
二、“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旅游学概论”课程作为我校旅游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与旅游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并能运用所学的旅游理论对实践中出现的旅游现象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在旅游方面的职业综合素养。该课程开设于旅游英语专业第一学期,这一时期是大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期,迫切需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构建正确的世界观。鉴于此,探索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该课程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开展课堂革命教学改革,立足“心学生为中心”,推动劳动教育与美育教育,整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筑牢课程育人平台,培养德技并修高素质人才,形成了一批具有我校特色、可推广的成果,希望实现本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三、强化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理念
1.教学内容与时势热点相结合。
专业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国内外旅游市场动态和未来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将思想政治学习放在业务学习的首位,尤其要关注最新思政教育政策和动态,平时要多关注社会热点新闻,了解旅游业的网站,并挖掘课程各学习模块的思政教育元素,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社会热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课程思政”是教师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时,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内容,以细物润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教学各环节,真正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有机结合。同时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就与旅游业相关的社会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意识。
3.举办相关的主题活动或比赛。
“课程思政”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该深入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一方面通过参加全国导游职业资格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导游服务”赛项 、“1+X ”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等技能竞赛活动,增强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强化学生旅游职业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实践、调查访谈、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话题,以多种形式拓展“课程思政”教育手段。比如:以“研学旅游”为主题,开展研学旅游专题学习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环保、文化保护、社会责任等意识,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思政理念。
4.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高校探索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大势所趋。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高校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授课形式,明确思政目标、深挖思政教育元素、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思政活动、提升思政课的有效性。同时,结合我校旅英专业学生特点,在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课程思政渗透,实现专业团队教师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两类课程各自的优势,实现协同联动、同向同行,建构“课程思政共同体”,全面提高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整体设计
(一)完善旅游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旅游英语专业课程是根据我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旅英专业课程主要是要求学生达成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
为了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我校对原有的旅游英语专业思政教学目标进行了完善修订,从整体角度构建思政育人框架,系统设计课程思政,促进学生专业核心素养的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感悟热爱社国、敬业奉献、吃苦耐劳的乐观主义精神,树立为党为国为人民作贡献的理想和信念;强化学生旅游职业素养;让学生树立旅游法制意识,遵守职业法律规范;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保持护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意识,加强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旅游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总结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经验,树立良好的旅游服务意识;进一步强化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全面促进学科育人,突出专业知识的思政价值。
(二)制定《旅游学概论》思政教学目标
通过《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帮助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形成对旅游的总体认识,深入分析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现象,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分析旅游业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简单的经济文化现象,为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奠定基础。通过课堂任务的完成,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分析旅游活动的各种简单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要求,对原有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增加与旅游现象紧密关联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课程思想价值引领。同时我校也编制了“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首先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有机融合的课程教学总目标,在教学各环节中有效渗透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学生自我参与、实践、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与感悟。
(三)《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主要融入点
1.以旅游活动的发展历程为融入点,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旅游活动的发展,介绍近代爱国人士出国考察旅行和求学的事迹,让学生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感悟热爱社国、敬业奉献、吃苦耐劳的乐观主义精神,树立为党为国为人民作贡献的理想和信念,坚定历史文化自信,增强专业认同。
2. 以不文明旅游者为融入点,让学生养成旅游学科理论的学习意识,增强学生文明旅游意识,了解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解读我国文明旅游所做出的相关举措,提高学生服务意识和旅游文明素质,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以旅游业为融入点,通过中国旅游交通、酒店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组织学生前往校企实践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旅游企业的文化,激发对旅游事业的热爱;通过学生志愿讲解员的体验分享,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和进取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和良好的旅游服务意识,增强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旅游待从业人的使命感。
4. 通过分析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项目和保护措施等方面因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总结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经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旅游发展观。
5.以红色旅游资源为融入点,引入我校对口帮扶的乡村旅游创新典型案例—湖北十堰市竹山县魏沟村,引导学生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的了解,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学习革命斗争精神,激励学生勇于开拓创新,构建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
五、“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方法应用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要求授课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以单元教学案例为基本素材,将思政教育元素和理论知识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组织学生对案例思政点进行思考和深挖,并将单元思政点有效融入实际案例中,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职业情感、专业价值观的认同。例如在学习旅游资源知识点后,结合旅游生态文明内涵,分享生态旅游规划类项目,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等教育元素。首先,要求学生熟悉旅游资源的定义,了解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成因分类,要求学生分组介绍自己家乡的旅游资源,教师结合生态旅游开发案例,为学生讲解旅游资源保护的方法。其次,让学生能判断旅游资源的类型并进行评价,能分析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以山西大同市的云冈石窟为例,让学生学习并总结国内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经验;最后,引入扣点故宫石头做纪念等案例,为学生梳理事件发展历程,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对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提出建议,教师最后点评并总结归纳旅游资源保护的对策。通过这些案例导入,学生不仅了解了相关知识,还了解了旅游资源保护了相关途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及珍贵旅游资源保护的责任感。
2.任务驱动法
任务教学法是围绕知识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旅游业相关知识点后,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设计一条“红色旅游线路”的策划案例。首先,让学生成立不同的学习小组,教师提前在学习通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其次,根据任务的安排,要求每个小组自主设计一条家乡红色旅游线路产品,撰写一份详细的旅游线路活动方案,要求每组制作一份精美的 PPT并上台进行汇报,随后,各组互评后教师总结。最后,各组修改后形成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通过任务驱动教学,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旅游职业素养。同时,也帮助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了学生专业技能,同时获得实践感悟。
3. 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根据本课程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创设一个教学情景,并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真实的过程。《旅游学概论》课程具有应用环节多、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情景模拟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掌握专业知识和提升实践能力以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产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共鸣。 例如在学习旅行社接待业务知识点后,构建一个“旅行社业务接待”情景模拟场景。首先是课前准备阶段,由授课教师发布相关任务,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同时准备好相关道具;其次是模拟阶段,学生根据不同角色及旅游产品进行咨询接待、产品推荐、业务办理等相关流程的模拟。最后是总结阶段,模拟结束后进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修改并及时得以提高。 通过“旅行社业务”实景现场模拟,将旅行社旅游接待过程更具操作性,实现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丰富课程育人内涵,达成协同育人。
4.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
混合教学是指网络化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由浅显走向引入。《旅游学概论》授课教师根据我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云班课”、“学习通”、“中国慕课”、“微课”等各种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在平台上提前发布学习任务,配置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融入思政元素,建立翻转课堂,学生基于各种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课上进行教师精讲、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课后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学习,将混合式教学运用到课堂中,打造优质课堂,达成课程思政目标。
总而言之,高校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教学目标改革上,要紧紧围绕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契合点,在原有专业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增加素质情感目标,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旅游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格局。本文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例,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进行了有机融合,为本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提升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为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2] 赵亮.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3):158-159.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4]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5]白翠玲,王红宝,张启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效果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旅游学概论”为例[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22,45(05):128-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