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与路径——以传统建筑文化为例
摘要
关键词
传统建筑文化;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华传统文化
正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宣传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将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和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传统建筑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利文化条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建设者。
1 传统建筑文化的价值
1.1民族特征或地域标识的独特形式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各民族、各地域人民的交流与交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建筑。北国之雄浑、江南之秀美、蜀中之朴雅、塞外之敦厚,都雕凿着独特的地域文明。随着文化的不断创新与融合,不同建筑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谱写着自己的故事。在不同的地域,地域文化对当地的建筑特色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个地域都有着各自的地域文化,从而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传统建筑。
同时,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地域标识也由于文明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从民族特征来说,如古代中原是一个多成王败寇的地区,随着朝代的更替,每一代帝王都具有极高的地位,为了彰显皇室的威严,帝王便修建了一座以龙为代表的宫殿,将龙头作为屋檐的檐角,金碧辉煌,琼楼玉宇,成为华夏民族的民族特征。从地域标识来说,如陕北地处内陆,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冷夏热,昼夜温差大,再加之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因此便有了窑洞,人们凿洞而居,以此来防御不利的气候条件。窑洞是陕北人民的智慧结晶,因该地特殊的地势,使其具有了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同时也成为了陕北地区独特的地域标识。又如傣族居住区多处于气候湿热的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沛,雨水充足,并且这种气候区盛产竹子,用竹子建造房屋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因此傣家竹楼便成为了傣族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意义的建筑形式。该建筑下层高约七八丈,四面开敞,牛马拴束于柱上。屋顶并不高,两边倾斜,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这样的建筑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更好排水,防止积水,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相适宜,同时也成为了傣家独特的地域标识。
1.2民族记忆与情感认同的重要载体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一种民族记忆与情感认同的重要载体,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汉之拙朴、唐之雄浑、宋之规范、元之自由、明之厚重、清之华丽,无不带有浓厚的历史烙印。当我们抬头仰望那高达百尺的危楼,是否也会有一种奇幻的时空交错感,仿佛在与李白一同摘星辰呢?同诗仙李白一样,古代许多文人都留下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句,他们穿越时间洪流,在历史长河中波澜不惊,散发着墨的香气,诗的魅力。因此当我们仰望着这些古建筑时,我们便能想到这些华丽宛转的诗词,同时我们也会穿越时间的洪流,回到千年前的盛景,从心底里迸发出对文化的赞美与崇敬。通过古建筑这一重要实物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这些古建筑作为一座桥梁将我们和古人连接在了一起,我们站在桥上,低头是历史的长河,抬头是闪耀的星空,我们在桥上慢慢走,仿佛能穿过时空的界限,来到时隔千年的古代。
2 传统建筑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2.1坚定大学生奋斗信念
当大学生能够有机会去接触、学习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时,他们一定会惊叹古人的智慧,赞叹古建筑的磅礴气势。因此务必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让大学生们学习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汲取精神之钙,让大学生们在心底里真切地产生对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建造者的崇敬之情,从而坚定其奋斗信念,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2.2提高大学生爱国热情
“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诚哉斯言,当代大学生们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生逢盛世,重任在肩,高校需积极推进思政教育课的施行,把传统建筑文化融入进去,鼓励大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祖国建设中去,甘坐冷板凳,用实际行动保护好祖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为祖国事业尽一份心、献一份力。同时,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够让思政教育更加鲜活,可以更好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2.3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已渗透在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热门旅游景点的建筑设计,还是许多历史悠久的高校建筑设计,其中都蕴含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甚至一些城市仍然保留着传统古建筑并对此加以保护和维修。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惊叹祖国的强大,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3 传统建筑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具体路径
3.1开设传统建筑文化课程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开展传统建筑文化课程对于将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依旧是上课学习,因此此类课程的开展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能够接触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从中感受它的魅力,进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国家培养更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青年。
3.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要让大学生们深刻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离不开社会实践这个重要方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中国古建筑,在实践中深入了解中国古建筑,让他们发自内心地产生对中国古建筑的赞叹与崇敬之情,这样才能引起大学生们的共鸣,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高校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并且更为直观地感受传统古建筑,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思想境界,传承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将传统建筑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有助于坚定大学生奋斗信念,提高大学生爱国热情,更能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生而逢盛世,青年当自强,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当以理想为帆,不惧远航:以创新为刃,破茧成蝶,担当历史重任,开创崭新局面,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让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举措能够让中国的新青年们牢记使命,坚定青春信仰,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和理想奋勇前进,脚踏实地地砥砺前行,一步一个脚印托起中国梦,开创新局面,凝聚新力量,谱写时代新华章!
参考文献:
[1]延玥.传统建筑中的文化自知、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J].工业建筑,2022,52(05):
[2]杨婧涵,康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与路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21):35-37.
[3]秦红岭.文化认同视角下城市建筑遗产的情感价值与保护传承[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05):
[4]陈燕.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中华传统建筑文化课为例[J].中国市场,2023(28):113-116.
[5]张晶.浅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经营管理者,202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