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策略分析
摘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语文;融合整合;素养培育
正文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于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中国在1994年正式接触互联网,也基于此逐步得以发展壮大。经过21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收集、处理、传送及转化功能快速建立起全能型的媒介平台快速融入到我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便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强化,对于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因此教育教学的革新优化成为时下的热门话题。教学不再拘泥于固定化的形式、形态与内容,提倡教学设计应基于教材开展强化对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探寻、关注认知体系的搭建与强化、着力于思维的培育与精进,落实达成学生素养、思想、精神及内在涵养的多方面的引导培育,以此培育出能肩负起民族伟大复兴革命的接班人。达成以数字化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数字化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革命新进程。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区别于小学阶段的基础打造,这一阶段的教学更需强化对精神的引导与素养的培育。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思想与心理上较小学更为成熟,对于自我的认知也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他们会更加关注精神上的所求,关注内在思想上的变化与需求。因此更需要思想深度的引导与精神高度的探寻,而文学便是最好的指引之一。通过文学作品的鉴赏学习,学生们能够超越时空的桎梏,与各个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与地域国度的思想家对话,了解他们的过往、探寻他们的故事、品读他们的思想,通过文字感受对精神的引导与思想的启蒙,因此初中语文的引导教学变得尤为关键[1]。
(一)教学在内容上缺少深度引导
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并不足以实现对学生素养、思想、精神的高度培养,归根原因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整体环境的变化,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着眼于单一方面而逐渐强调全面化协同发展。基于知识层面的探寻,寻找自身的兴趣所在,以兴趣的培育为引导,深化对思想深度的探索,以此达成对精神的丰盈,构建起完整且独立的人格,形成鲜明的特点、尊重独特性思想精神。
但依旧奉行着传统“讲授式”的语文教学课堂,是难以实现对知识广度的扩展,并达成对思想深度引导的推动。受限于知识储备量不足的困扰,学生相对较难理解文章创作的背景、作者经历的故事、遭受的磨难,更难以懂得文字斟酌下蕴藏的思想情绪与精神信仰[2]。
(二)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精准高效的辅助工具
在教学形式上,单一的模式难以达成对学生素养培育与思想引导。在文学类学科的探寻中,情感、思想、情绪等这些抽象的事物都是通过文字语言所相衬呈现的。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最初的情绪感受与判断、思想的转变与发展都是基于感官的相互配合共同推演而得出。而传统文学的学习过程,就像是单一的视觉体验,我们只能通过对文字的揣摩才能领悟其中一二。而这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相对较为困难,他们缺乏丰富的人生体验与情感经验,他们受视野的局限在文字中感受不到山河的壮阔,受经验的缺失体会不到在生死面前的无力,受思想的圈禁读不懂家国大义、看不透国家危难面前的生死无畏。想要揣摩领悟到这些,需要他们看到、听到、感受到、思考到,要在感官的联动下慢慢地渗透、领悟、感思。而这种感官上的联动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创设的。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高效整合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术达成对认知与素养的强化、落实引导对思想精神的培育
信息技术所特有高效信息收集、处理、转化与整合的功能对于教学来说有着重要的辅助意义,借助信息技术的这一优势丰富文学探究的教学设计,从内容的层面探讨,起到了重要的知识延展与扩充作用。
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层面尚有不足,受其经历与眼界的局限性,在文学探究中便会遇到各种阻碍。而信息技术的融入打破了信息的屏障,在教学引导中,教师借助信息的收集整合功能,为学生构建起文学思想探究的背景环境,基于对特定时代政局及生活状态的介绍与作者的生平经历补充,帮助学生了解到作者的思想变化。由此更好地领悟其作品中传递的精神力量与思想高度,由此更容易产生共情,品读经典领悟文章诗词中的思想魅力。
例如,在《逢入京使》的诗词鉴赏中,借由信息技术的辅助,可以帮助学生扩充对于诗人岑参生平的了解。当得知他出身于官僚贵族的家庭,祖代多位相辅帝王,便明白为何幼时便志存高远,而后随命运变化却终落魄家亡,即便早年间家境孤贫,但出身书香门第的岑参却天资聪颖聪明早慧,幼时随父奔走各地,而后自己也是仕途坎坷,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于天宝三载(744年),才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所以他的《感旧赋》中,虽诉尽家世轮替、个人坎坷,仍写下“嗟予生之不造,常恐堕其嘉猷,志学集于茶蓼,弱冠干于王侯。荷仁兄之教导,方励己以增修”,放下感伤转而以积极用世思想引导人生的新航向,继而有了“二十献书阙下,弱冠干谒王侯”的十年光景。而他的诗词创作在风格上也更为丰富,记录着他从少年时的壮志凌云豪情满载的心性,到看破世路崎岖、认清权贵差距后的成熟,在他的诗词中零零总总无不刻画展现着思想的变化。而在这首流被广为流传吟诵古今的佳作《逢入京使》便创作于他出塞时,其中“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亦如“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乡路渺天外,归期如梦中”所述那般是言不尽的离乡思愁。碰见返京使者,纵是思愁万慨、不可遏制,但诗人必须重整情绪振作精神,为家国大义而忍思乡愁苦远赴边塞,偶遇使者虽无纸笔传思念,也只能但凭“传语报平安”。通过对于诗人生平经历的补充,为学生们构建一个立体鲜活的边塞诗人形象,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中的情与思,更好地揣摩中华古典诗词创作中蕴含的传统民族思想与精神,以此达成对个人修养培育、素养强化的良好教学引导[3]。
(二)借助信息技术丰富情景教学的创设,强化思维引导
借助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展示,以多种形态呈现出重要的信息内容,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提升学生对文章思想主旨的理解与把握。例如,在《三峡》这篇文章的学习时,借助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三峡的壮阔图景,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三峡七百里间高山连绵的气势恢宏,以及在重峦叠嶂的峭石岩壁中点睛之水的壮阔惊险。那般无法用言语绘尽的奇观,那四季皆万般惊艳的奇景,透过三峡的鸟瞰图与航拍视频,向学生们展示其壮阔恢宏,以此引导学生们更好地构建对三峡的想象,更好地领会“巴东三峡巫峡长,袁鸣三声泪沾裳”所留于后世人的震撼。全文不足200字,却句句精炼道尽三峡的绵延壮丽,绘尽其四季的别样风采。这位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学家与散文家,用其精妙的笔绘书写着山河国土的壮阔,看似绘三峡四季,却以情入景、以情传景、以情拖景,借助多媒体设备将其景致还原于眼前,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带着思想与灵魂穿梭于文字之中,想象感受中华文化作品中所蕴藏的魅力,感受古诗词文中遣词传神的震撼。
三、总结
总之,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初中的语文素养培育更为高效,在带动学生深化对文学探究的同时,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强化学生的认知理解,提升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积累,达成对学生思想与精神上的引导启发,在强化多维感官联动下,领会文学魅力的同时,为学生展示出文学创作中的情感构建与精神融入的要义。
【参考文献】
[1] 杜玉青. 初中语文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策略[J]. 文渊(中学版),2020(2):925-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