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春芝

菏泽市牡丹区皇镇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27400

摘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理解其中包含的意义和原则,这不仅会影响到教学的效率,还会对学生的发散思维产生制约。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可以把生活情境和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道德和法治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对道德和法治的了解程度。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小学;生活情境

正文


引言:小学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生,进而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但是,单纯依靠老师讲授的方法进行引导,对于学生来说,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生活情境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关于道德与法治的理论指引,为他们构建一套生动、形象的教育体系,促进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一、生活情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意义

当前,我国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程改革已经深入开展了生活化的理念,然而,一些教师对生活化的教学作用与价值还没有认识到。这不仅导致了生活情境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衔接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而且还会阻碍学生的道德人格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建立,所以,有必要主动地加深对生活情境教育的认识。通过详细剖析和概括,我们把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生活情景的重要性概括如下:首先,生活情景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发引导效果,能够形成道德与法治的重点以及学生自身的认识体验。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与法治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尚处于初步构建阶段,但其基础的生活经历却已有,这为教师有效运用生活情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质,就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教学切入点,而生活情景则是将学生的现实认知体验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点连接起来,它不仅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发引导效果,还可以综合地调节课堂的教学过程,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智力潜能,让他们在现实的环境中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进行理解。第二,运用生活情景激发了学生对德育教学的亲切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生生进行多维的交互。在情境建设和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生活情景更能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亲切感,为老师引导学生克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供必要的前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常规课堂教学中,由于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缺乏积极的主动性,使其在课堂上的氛围显得呆板、压抑。运用生活情景,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创造状况和教学氛围,更关键的是,它还能够将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以此来推动教师、学生地进行多维的互动交流,使他们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和探索精神得以发展

 

二、生活情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导入生活,激发兴趣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比较多,而且知识点比较复杂,比较全面,但是教材里的内容都是理论性的,仅仅靠讲解是不能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的。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生活情境,用生活的内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的独立意识。老师可以与教科书的话题相联系,把与生活有关的东西发掘出来,然后把它们融为一体,用生活中的东西引入,使他们认识到理论知识的含义。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老师可以让同学们首先把文章的内容看一遍,这样就能对文章的核心含义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把握,接着,同学们就课本上的一些知识和实际的联系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例子。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理清自己的学习思路,理清所学知识的核心含义。与此同时,老师也要让学生们把老师所讲的与生活内容有关的案例和自己所想的案例结合起来,开阔他们的思路,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够多维度地了解与生活中有关的知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课程的内容之中,从而提升他们的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能力。

贴近现实,实现目的的最大限度

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指导时,要注重把生活内容和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教育目的的优化。在给学生创造生活性的教育情境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逐步、层层递进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含义。在教学的各个阶段,老师可以把生活中包含的一些有特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东西融入教学的话题当中,从而培养出一个良好的三观。老师可以把课本上的关键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使他们感觉到课本上的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是和现实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就能使他们意识到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是多么多么重要。在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后,老师可以引导他们对所学的思想进行归纳,并尽量表达出与之相似的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东西,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分析思维和知识的整合能力,也可以逐步地对他们进行探究的训练。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引导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课程目的,把自己在现实中的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分析、归纳和总结自己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保证他们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

与现实相结合,进行教学的革新

在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老师们要注重对教育方式进行改革,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可以提高教学过程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要坚持生本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对德育和法治的知识主动地进行剖析,激发他们的自学能力。老师可以将课程的内容与课程的内容相联系,将其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为他们提问,使他们能够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对教科书中的理论内容进行解读,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此外,也可以进行分组比赛,由不同分组的学生代表提出对组内讨论的问题的回答,这样就能够在课堂上建立起一种竞争性的学习方式,从而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的氛围,保证整个水平上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提升。此外,当老师们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情景运用方式的时候,也要注意将生活化的探索问题以一种更加新奇独特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从而让他们能够将生活环境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碰撞与结合,让他们能够在独立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全面的课程知识体验,获得更加高效的探索技能和全面的思维培养。二是可以加强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验,促使他们进行思维对话式的课堂探索,让他们的人格和潜力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这一切都能凸显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优秀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应用案例教学法,剖析生活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案例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案例是生命的表现。案例分析的过程,也就是与现实中的情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真实的人生经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认识,从而树立起正面的思维和情绪,从而为将良好的行为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案例式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独立分析和合作分析。

比如,有些同学通过看汶川大地震的录像,对汶川大地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应对自然灾害》一节,让同学们认识到各种灾难的危险性和处理方式,体会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对抗灾难的顽强意志。在教学中,老师们利用电子黑板,放映反映汶川地震救援的多个视频片段,以动态直观的方式展示受灾地区受灾情况,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灾害救援的精神。通过录像,同学们了解到,各支救灾队伍先后赶赴汶川地区,夜以继日地进行救灾工作。根据录像的内容,老师布置了一个问题:“请你对汶川大地震救灾队伍的基本信息进行分析和概括。”在“问题”的驱使下,所有同学都仔细地看了录像,仔细地进行了剖析,构建了认识,并且积极地和同伴进行了沟通,并仔细地做了笔记。

随后,各组依次进行工作结果的介绍,例如“汶川大地震后,解放军迅速组织部队,迅速赶赴受灾地区,疏导交通,解救被困人员,救治伤者”,“十五名解放军战士在没有气象资料、地面标识、指挥引导的情况下,完成伞降任务”“志愿者奔赴灾区,运送物资,抢救伤员”等。看到这一幕,大多数同学都感动得泪流满面。老师抓住这个机会,提问:“听到这个故事后,你们有何感想?”同学们踊跃发言,谈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勇于同自然灾难作战”等等。通过这一活动,老师们总结出了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抗震救灾精神。

案例进行有效地运用,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对案例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一种灵魂上的滋润,有利于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解的过程中,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生活中亲身经历,在生活进行学习

通过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亲身经历,可以使大学生对法律和法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通过亲身经历,学生将自己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德育工作中,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实际生活为回归,开展组织生活,推动学生的经验。

比如,在《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节中,同学们获得了很多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法,并培养了他们的绿色环境意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废弃的东西,比如快递纸盒,泡沫箱,矿泉水瓶等等。而那些废弃的东西,对他们来说,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他们得到各种“宝物”。因此,老师根据同学们在课上的收获以及他们的家庭生活,给他们安排了一个生活练习的课题:“现在,让我们回家,把我们的垃圾捡起来,用你们的想象力,把它们变成一件宝贝。”

以问题为导向,让同学们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搜集废弃的东西,并积极地进行想象和操作。比如有些同学把快件箱改装成铅笔箱,有些同学把水瓶改装成盆栽。

通过亲身经历,让同学们真正地掌握了运用知识的方法,并获得了人生的经历,从而可以主动地实践出绿色、环保的行为

 

 

结语

总之,在小学中,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是非常实用的,它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到法律和他们的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所以,为了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掌握,老师可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指导。与此同时,老师也能够激励同学们从实际的角度去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理论涵义,将其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提高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君雅.《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三维度分析[J].现代交际,2020(19):38.

2]李玉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实现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9):238.

3]蒋后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几点思考[J].教育观察,2020(7):32.

[4] 沈秋群.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亚太教育,2022(24):91-94.

[5] 陈晶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2):58-60.

[6] 施漪.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路径分析[J].华夏教师,2022(5):85-87.

[7] 魏海黎.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9):188-190.

[8]潘丽梅.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常见问题及有效策略探寻[A].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重庆会场)论文集[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