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施工中的运用探究

期刊: 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DOI: PDF下载

陈涵、王脆

南阳引丹灌区管理局,河南 南阳474150

摘要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水利建设和管理方面也得到了愈发广泛的应用,而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因此,研究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施工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对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农田水利施工;运用

正文

水利资源作为我国社会资源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其进行管理可谓十分重要。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水利资源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工作人员结合水利资源管理的现状对水利资源管理方案和措施进行创新,并且利用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对水利资源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内容进行革新,使其能够满足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规划。

1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的特点

1.1缺乏连续性

水利工程本身具有占地面积大和施工周期较长两方面的特点,所以施工空间跨度也相对较大。在不同的施工阶段中,所面临的施工困难也会发生差别。如在冬季进行施工和夏季施工时所面临的施工困难有着显著的区别,需要工作人员在完成具体施工内容的时候结合时间和施工段的特征来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控和管理力度,以此来避免施工中出现安全事故。除此之外,施工管理人员还需要采取科学的手段来为施工不同的阶段制定出合理的管控目标,以此来保障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1.2涉及学科多

水利工程建设较为复杂,需要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要求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生态知识、工程知识,并且了解相关领域的具体法律法规,涉及的学科较多。

1.3特殊性

水利工程项目本身具有施工时间长、施工区域占地范围较广的特点,所以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一般来说,在进行水利项目工程选址时会选址距离水源较近的地区,如荒地、峡谷等。这导致项目周围的交通较为不便,员工出行会遇到较大的困难,为了降低员工的生活困难,会在水利建设地区周边准备一些方便员工日常生活的生活区域和办公区域等,以此来辅助员工和外界保持联系。所以水利工程的前期准备时间比较长,整体的工期也会较长。

1.4未知的自然、人为因素

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涉及的未知因素很多。人为因素主要有资金、建设周期、经济政治等。除了一些人为因素外也会产生一些自然的不确定因素,对水利工程的施工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自然因素主要包含了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2信息化建设重要性

明确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是在水利建筑工程中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基础和前提,为了能够方便工作人员更快更好地建立信息化应用的体系,就应该强化工作人员对信息化技术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能够从根本上对企业的运作方式进行改革,使其能够符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一方面,工作人员需要积极相应国家相关的大数据建设需求,以规划方案的方法来积极引导企业领导人员和技术工人参与到大数据建设的工作中。另一方面,在开展大数据建设工作的时候也需要对领导部门和技术工人明确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给在的主导地位,以展开教育教学的方式来结合企业的发展规划对企业的大数据建设技术进行投入,从而使企业的建设能够进一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3水利工程施工难点及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

3.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

现阶段,诸多水利工程在施工实践中,即使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管治理念,但是在基础设施上相对比较落后,还会出现版本过低、设备反应慢等情况,并且也没有建立相关的管理室,服务器的承载能力较低等问题,不能充分满足数据信息的集中处理需求,从而会影响管理效率。信息化技术在施工过程中主要具有以下作用:首先,可以对水利信息进行科学准确的判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对水力资源进一步采集和储存,进而对项目进行判断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其次,可以顺利对水利工程进行自动化管理。比如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加强多种先进技术的应用,进而提高水资源整体的利用率,对工程也可以全面监控,充分利用水资源,达到规范化管理目标。

3.2信息安全风险仍然存在

在施工管治实践中,将互联网和计算机当作根本,创建信息化的管治体系,其中涵盖管理实践中所有数据,对于施工创建来说是基础依托。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十分明显,计算机以及对应电子仪器经常会产生故障等现象,并且是突然发生的。因此,施工管理系统也有一定的几率会被恶意入侵。如今,许多水利工程企业中的信息化系统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在系统硬件的配置方面还比较弱,没有很强的安全防护,最终会影响管理成效。

3.3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相关产业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有大量的专业人才和管理工作人员来进行管理工作,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落实信息化管理要求,确保施工的整体质量。但是,许多企业并不具备大量管理人员,特别是既掌握施工技术又拥有网络技术知识的优秀人才,许多管理人员都只会技术方面的管理,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的管理工作。

4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施工中的运用

4.1计算机仿真技术

在农田水利施工过程中,引入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对施工的每个环节进行合理管理,可以有效加快施工进度,在操作上也会更加方便,大大减少了返工的概率,为灌溉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工程管理系统

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必须关注管理系统,并且还要完善相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掌握施工中的整体情况,进而推进施工建设的进程,每一个环节都能发挥出效果。对于水利工程的施工,配置具有专业性的管理系统,可以发挥出集成化特点。把收集好的数据上传到系统中,方便适应在水利工程中,同时加强匹配度,从而帮助工程施工。此外,相关单位还可以用第三方软件作为支撑,进行合理配合,开发出更多功能,使其能做到全方位管理。这个过程虽然比较先进,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工程数量众多,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也比较复杂,每个工程都有一定的差异性,与软件不相匹配,因此不能顺利的适用在水利工程中。除此之外,有一些软件不具备人性化,在操作方式上比较复杂,导致施工人员不能更好地进行操作与有效应用。

4.3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在地理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以按照工程的具体情况构造三维立体图,与此同时,还可以得到更加直观的数据。可以对施工情况进行合理预测,对地理信息也能进行针对性处理。除此之外,在施工时,工作人员还可以将遥感技术以及5G技术等进行综合运用。在工程施工之前,相关设计方案还可以使用识别技术,对现场情况进行全面掌控。

4.4卫星定位技术

这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操作模式相对简单,而且能够具有较强的工程可操作性,针对工程相应的施工目标,能够在较短的工作时间内快速实现精准的准确定位,从而快速得到具有准确性的相关数据地理信息。在农田大型水利建设工程中,要在第一时间准确获取其三维地理坐标,由于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中的抗干扰性较强,外界环境因素很难对其产生影响,即使长期处于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也有可能无法正常应用。在卫星定位系统技术的辅助下,对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相关数据地理信息,可以轻松实现24小时实时获取信息,包括水利工程的具体建设施工时间、地理坐标位置以及利用空间信息等。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等特点,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合理引进信息技术,确保施工过程中各环节的有效衔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蒋召伟.信息化时代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控制策略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13):111-112.

[2]任利芝.信息化时代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控制策略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21(15):112-113.

[3]邓洪明.信息化时代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控制策略研究[J].科学与信息化,2019(21):232-23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