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农村寄宿制小学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农村;寄宿制小学;家校共育;策略
正文
引言:
素质教育下,人们对学生学习质量尤为关注。农村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多数家长选择寄宿的方式,让学生长期在校园中生活。由于双减政策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传统的教育方式已无法当前教育需求。如何提高共育质量,发挥出家长的育人优势,成为学校重点讨论的问题。基于此,相关人员需加强重视,完善家校共育新体系,保证学生做到身心健康成长。
一、“双减”下农村寄宿制小学展开家校共育的意义
结合当前农村小学寄宿制的教学方式来看,家庭教育的作用渐渐淡化,家校共育活动开展存在较多阻碍。基于双减政策,加快家校共育改革步伐,可以打破传统共育形式的局限性,给老师提供较多的管理思路,推动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其中,对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1]。这不仅能增进家庭感情,还能为学生做到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农村寄宿小学生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不具备较强的独立性,而且学生年龄较小,很容易在学校因为学习、其他因素等,出现消极的学习情绪。提高家校共育质量,能改变之前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地位,突出家庭的教育作用,呈现出一种教育合力的状态。确保学生可以树立起正确的生活意识,积极落实双减任务。
二、“双减”背景下农村寄宿制小学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思想认知,合理定位角色
农村寄宿制小学在双减下,想要全面增强家校共育效果,需要积极转变工作流程,认识到现代化家校共育的意义。学校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校内教育人员的素养,改变他们之前的教育观念,强化共育意识。想要达到这种效果,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组织他们参与学习活动,巩固自己的理论素养。同时,学校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双减”中的核心内容与推行意义,明确家长与教师的责任,对二者角色进行准确定位。保证教师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作用,与家长和谐公布,弥补传统家校共育中存在的漏洞。
因为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养不高,多数家长很难认识自己在家校共育中的帮助,所以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多与家长进行沟通[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对家长提供一些与子女教育相关的资料,解决他们在教育期间遇到的不同问题。此外,寄宿制小学还能不定时开展家长会,根据家长的文化素养,由教师结合学生在寄宿时的表现,对家长系统性讲解知识内容。推动教师、家长、学生等,做到共同进步,为家校共育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提高共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创新共育方式,丰富共育内容
农村寄宿制下的小学生,对外界事物比较敏感,很容易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出现认知偏差的现象。在进行家校共育时,要注重创新共育的形式,不再以学习成绩作为教育主要目的,丰富共育内容,保证小学生在寄宿制学校中,能够减少负担,从而增强独立能力。寄宿制小学可以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让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性格等。然后收集学生近期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先与学生进行交流,梳理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再询问家长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情况。继而与家长做到共同制定出合适的育人方案,建立起协调共育的关系,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
例如有的小学生性格较差,很难与宿舍其他人进行和谐相处。班主任与家长积极沟通后,发现父母对他们的教育也是以打、批评为主,导致小学生养成了性格乖张的不良习惯[3]。班主任可以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让家长尊重学生的观点与想法,通过引导的方式,带领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班主任也对宿舍中的学生进行谈话交流,让他们学会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注重互帮互助。最终性格较差的小学生,渐渐理解了友爱,开始主动帮助他人,宿舍关系融洽,学生消极情绪也在日益减少。因此,在进行家校共育时,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实现共育工作效果最大化。
(三)科学设计共育活动
小学生受到天性的影响,常常具有活泼好动的特征。但农村寄宿制小学中的学生,因为活动场所单一,而且与父母的相处时间较少,渐渐出现了孤僻的心理,不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为解决该问题,在进行家校共育活动时,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共育活动,丰富学校课后服务活动形式。尽可能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增加学生与父母的沟通次数。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视频的方式,对家长展示每个学生的活动状态[4]。这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让家长认识到学生在校园中的表现情况,熟悉学生的变化。此外,寄宿制下的小学生,劳动观念比较淡薄,宿舍环境常常不够整洁。家长可以同家长协商,发挥出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势,带领学生到田间劳作,鼓励学生多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然后教师可以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标兵的称号,刺激学生的劳动欲望。最后,教师与家长还能共同监督学生的不规范行为,让家长认识到自身在家校共育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完善家校共育机制,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结束语
由上所述,农村寄宿制小学想要在双减背景下,提高家校共育工作质量,需要转变以往的工作流程,明确家校共育中各方主体的角色定位。积极梳理出当前共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教育计划。此外,学校还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强化家长正确认知,设计出多样化的共育形式,解决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这些举措,才能让家校共育活动更加规范化、高效化,并促使学生做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书华.“双减”政策背景下构建小学家校共育模式的思考[J].第二课堂(D),2023(08):11.
[2]张杰,张庆霞.“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的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7):34-36.
[3]胡嘉康,田莉.家校共育中的家长责任:内涵、现实样态与实现条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3(03):35-39.
[4]李莎莎,龙宝新.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及破解路径——基于第三空间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23(05):3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