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实施群文阅读的有效路径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邓彦文

城固县第三中学 陕西 汉中 723211

摘要

群文通常指多篇有关联性的文本组合,群文阅读的文章数量不固定,在实践教学中需结合学生能力确定文章数量。通过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教师能够巧妙整合多篇阅读文本,扩展阅读范围,让学生了解相同作者或相同主题文章写作技巧、写作思路和方法,形成立体化的阅读空间,深入把握思想情感表达方式,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初中语文实施群文阅读的有效路径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有效路径

正文


群文阅读效果较强,属于综合性阅读方式,在实践中可以作为连接单篇文章和提升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重要跳板,采用连接群文阅读,可打破文本的界限,通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贯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群文阅读是基于相同作者或主题文章的阅读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利用课堂时间,带领学生运用多篇文章,灵活参与精读与泛读活动,分析每一篇文章结构、特点与脉络,弥补传统课堂阅读量不足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实施群文阅读的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教师能够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将课外阅读材料引入课堂中,筛选与课内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充语文阅读资源。同时,借助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教师能够结合课内文本主题,设定阅读议题,将课内外阅读文本组合起来,既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阅读规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又能扩充语文阅读资源。

二、初中语文实施群文阅读的有效路径

(一)开展生活化群文阅读活动

新课标中,对如何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做出了相对科学的解释,生活技能来源于生活,同样,文学作品的生成灵感也来源于生活,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均揭示了做事和生存的道理。基于此,语文教师需在系统性掌握学生的特点后,引导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实现课本内容与生活的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为达到理想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挖掘隐藏于文章中的生活道理,将其与教学内容融合,通过文学作品的赏析,将生活道理渗透给学生,确保学生的素养提升,拓宽视野、增长见闻,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可使其领悟美好和乐趣,萌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与积极态度。

如教师在进行《回忆鲁迅先生》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群文阅读时,就要充分联系生活。这是两篇哲理深刻的散文,所用语言感染力较强,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人活着的意义。全文阅读思路清晰,给读者营造的联想空间较大。初中生正处于黄金期,人生观、世界观均在发展中,由于心理发展的特点,初中阶段的很多学生行为叛逆,易受社会不良风气侵害,再加上平时学习压力大,所以常感觉困惑,对生活倍感迷茫,逆反心理极易出现。在不良心理作祟下,极端的危害行为也容易发生。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教师正好可以利用群文阅读,让学生感悟作者传递出的价值观。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消除不良思想,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合理进行单元整合

群文阅读开展的时候,通常情况下,需进行阅读主题的设定,这是群文阅读的关键,也是阅读质量的重要保障。现实中,需根据主题完成必要的文本精选,在此前提下重新组合文本,围绕设定的主题将文本串联,形成最终的阅读素材,这样便可以形成相互呼应的“群文”。组文期间,可立足于语文教材完成“群文”的编排。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主题,基于此将单元内容适当排序,就能组成质量较高的“群文”。这样的方法不仅可降低组文的难度,还可以减轻教学负担。

例如,在教学期间,涉及“家国情怀”单元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把相关的文章进行整合,形成“群文”效应。在整个单元的设计中,可以将《黄河颂》《土地的誓言》以及《木兰诗》等整编到一起,并组织群文阅读。需要强调的是,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为强化群文阅读取得的真实效果,需指导学生自学,先行构建起对于文本的深入学习,概括文本主题,从而表达思想情感。现实教学中,群文阅读主题的设立也可以围绕教材,教师自己归纳,对文本进行提炼。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中涉及许多诗词,《江南逢李龟年》《夜上受降城闻笛》《峨眉山月歌》等,当对其阅读时,教师便可以自主归纳主题并绘制成思维导图。像《峨眉山月歌》(李白)与《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两首诗均是借月抒怀,抒情手法比较一致;而《夜上受降城闻笛》与《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却又都属于边塞诗。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的方法,对学生古诗词学习以及知识的巩固有较大帮助,不仅能培养学生阅读积极性,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还可以完成古诗词拓展延伸,积累丰富的阅读素材,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三)开展小组探究活动

议题是群文阅读的基本导向,为明确阅读方向,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应统一设计阅读议题,并开展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一边独立思考,一边交流和迁移已有知识经验,感悟阅读主题。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可设定“百变的我”议题,引入《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文章,开展对比性阅读活动,让大家了解不同文本中的“我”。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可设定一个“百变的我”群文阅读对比表格,让学生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我”的作用、主题思想等方面入手,对比三篇文章的内容和人物,分析闰土、孔乙己和于勒人物形象,认识到三者同为社会底层人物,了解到作者对“我”的情感。为让学生充分对比和归纳三篇文章,教师可组建三人小组,开展小组学习与探究活动,让每一名组员扮演一个课文里的“我”,并分享一下自己在不同场景中的心情和感受,描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故乡》中的“我”仍怀念少年闰土,憧憬未来新生活,“我”的出现,推动着整个故事情节发展……在小组探究中,学生认识到“我”在不同文章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深入理解议题。

(四)拓展群文阅读用途

阅读与写作分别是语言输入、输出的环节。基于新课改要求,学生需要掌握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写法。教师可拓展群文阅读教学的用途,将阅读活动与写作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充分鉴赏文本语言特色,了解名家名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将阅读收获运用到写作中,锻炼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时,教师可围绕“人物描写方法”议题,引入《背影》《我的母亲》文章,让学生分析朱德、朱自清和胡适笔下的人物形象,归纳作者运用的描写方法和写作手法,为后续创作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利用两篇拓展资料,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联想父母亲在生活中的形象和行动,回顾父母亲身上的品质,并让大家结合自己对父母的情感和所学的写作手法,开展句子仿写和写作活动。基于三篇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教师可开展读写竞赛活动,让学生找出原文句子,并尝试仿照句子,运用修辞手法造句,限定时间内组句最多、最好的同学获胜。为激发学生读写兴趣,评价学生读写成果,教师可开展小组点评活动,让各个小组成员互相对比仿写句子或作文,发现他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三、结语

立足初中语文课堂,创新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能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借助群文阅读催化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用较短时间完成多个议题所关联文章的阅读,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促进教学效率和阅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俞佳欣.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7):153-154.

2]马红红.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2(25):28.

3]陈晓敏.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指导写作的教学实践[J].考试周刊,2023(34):22-2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