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钟雪华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营前中学 江西省 赣州市 341208

摘要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要紧扣新课改的相关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正文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加倾向于人文性的发挥,意在发挥阅文的育人功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将知识传授、素质培养并重,为初中生打造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课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改革为阅读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教师要认真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自主性、人文性,为学生营造开放式学习氛围,确保阅读教学的价值充分发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一篇课文。其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则是鉴赏文本内容的主体。学生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对阅读文本的创作者、写作背景、主要内容进行探究鉴赏;从微观角度入手,对阅读文本的段落分层、框架结构、遣词造句、写作手法、中心思想进行探究鉴赏。在鉴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还能够体会到真情实感的张力。如此一来,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还能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有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阅读技巧,但把阅读教学的价值与意义局限在阅读范畴上是片面的、狭隘的,阅读还有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优秀的阅读材料不是语言与文字的简单堆砌,也不是粗制滥造的无病呻吟,而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表达。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字、不同的内容,蕴含不同的思想情感,学生在阅读这些篇章的过程中,会得到多样的情感体验。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还能够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促使其求真、求善、求美。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创新阅读教学

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充分理解其中的内涵与要求,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将新课改的相关理念融入阅读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教师的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充当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发展。特别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新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敢于质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比如,学习《醉翁亭记》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对这篇文章展开自主阅读,然后标记出其中的疑问,之后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通过同学之间的探讨交流解答疑问。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协助,推动学生的深度思考。鼓励学生质疑的核心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疑问的引领下展开深入探索,从而形成深层次理解。比如,有学生提出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文中写道,‘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难道作者是在现场酿酒吗?可是酿酒需要很多步骤,很长时间,这并不现实啊?可是如果不是现场酿酒,那这样写不就是错误的吗?”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表看法,逐步引导学生结合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写文章时作者的状态,再充分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从而逐步理解,这是一种写作技巧,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表现物产丰饶,人们安居乐业。通过这样的一个探索的过程,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了更深的影响,对文章的情感与表现手法同样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对文章的时代背景,乃至作者的风格也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拓宽了视野,提升了思维能力。

(二)注重兴趣激发,保持阅读热情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兴趣培养、习惯养成的最佳阶段,兴趣决定阅读教学效果,这是无可争辩的,从初中生的个性特点来看,课前激趣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才能为阅读教学增添活力,进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课前激趣只是高效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来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师可以借助幽默诙谐的语言来讲解,绘声绘色的形体语言来表达,同时鼓励学生、认可学生,确保阅读教学乐趣十足,借助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等有效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处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教学。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初中语文《三峡》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巧妙设计课前导语,如:“同学们,我国风景秀丽的地方很多,你们认为哪些地方值得去呢?”以这一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三峡的相关风景画面,让学生感受三峡的魅力,这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受,阅读的热情十足。此后,为了确保语文阅读教学的热情不会衰减,应让学生在大声朗读后开展组内讨论,说一说他们眼中的三峡,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这就确保了学生始终处在亢奋的状态下,做到阅读教学的无缝衔接,才能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三)根据文本主题,创设阅读情境

语文新课标充分强调了创设情境的必要性。为了革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良好、生动、愉快的阅读氛围中高效地阅读。

以《苏州园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文章内容,创设生动形象的阅读情境。首先,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同学们,请你们回顾自己生活中的旅游经历,分享一下你的旅游经历。”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说自己去过西安看兵马俑,有的分享了自己去北京颐和园的经历,还有的介绍了南京的夫子庙。教师择机导入:“看来大家都有丰富的旅游经历。今天,老师也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好不好?”而后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苏州园林的纪录片片段,创设情境。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跟随镜头畅游苏州园林。随后,教师再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根据图中建筑物的样式、风格等,猜一猜园林的名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此一来,学生穿梭于多元化的阅读情境中,尽情地领略阅读的趣味,并对苏州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从而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四)开展分层教学,保证阅读时间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习惯于设计统一的教学内容,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既定的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本质上就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的具体体现,这也导致教学的进程是基于教师的思考展开的,是以教师的思维要求学生的。这样的教学显然不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要求。更重要的是,这样统一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所有学生的语文基础、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兴趣爱好完全一致的前提下的。然而事实上,学生之间都存在显著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让所有学生按照完全相同的要求完成相同的任务,必然会导致学生阅读效率不高、阅读时间浪费、思维受到限制。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面对过高的学习要求,缺乏充分的阅读实践;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会出现明显的时间浪费。所以,要实现更好的阅读教学效果,保证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进行阅读、学习和思考,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实践和思维空间,从而实现阅读学习效果的优化。

在学习《故乡》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情况,制订三个层次阅读目标。一是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对文章的大意建立基本的认识;二是掌握文章的整体架构,了解各部分内容的作者表达的情感以及写作目的;三是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并能基于文章的时代背景对文章内涵进行有效解读。在三个不同层次目标的引导下,学习基础相对较弱,阅读能力一般的学生,围绕第一层次目标展开阅读即可;中等的学生通过阅读在完成第二层次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能力对第三层次目标展开探索性思考;语文学习能力较强则基于第三个层次目标的引导完成阅读。通过这样的有效分层,既能让学生在符合自身能力范围内展开充分阅读,获得充分的阅读时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成就感,强化阅读教学的效果。

(五)巧妙结合生活,丰富情感体验

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趋于成熟,但由于经历的事情较少,认知经验还不够丰富,而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情感,学生受到阅历的限制就很难形成情感的共鸣,也就无法达成深刻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巧妙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确保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初中语文《乡愁》的教学时,在阅读余光中笔下的思乡之情后,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自身的离乡愁绪,进一步丰富情感体验,让学生对离别有了更深的感知,并且探讨古诗词中关于离别的佳句,加强学生的积累。又如在进行部编版初中语文《春》的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回想自己脑海中的春天,通过生活经验来加强“春”的认知,也就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教师应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通过阅读明确文本内容,针对精彩语段要抑扬顿挫、赋予情感,才能读出韵味、读出感受。

(六)渗透德育内容,提升阅读价值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仅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更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阅读教学与德育结合起来,提升阅读课的价值,使学生德才兼备。以《纪念白求恩》一课为例,教师不仅要从阅读知识的角度,引导学生探究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结构脉络等,还要重视渗透德育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分析白求恩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总结白求恩所具备的精神品质。学生在深度阅读后,能总结出白求恩无私奉献、英勇无畏、乐于助人、淡泊名利、善良真诚等品质。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白求恩的高尚品格值得我们学习,请大家再想一想,还有哪些人也具备同样的品质呢?”学生积极思考,尽情地表达所思所想。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不仅能够
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能有效涵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人格。

(七)巧设问题情境,落实探究教学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条件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理解。学生受到思维、认知、经验等各方面因素影响,阅读过程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认识,即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有所偏颇,教师也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引导而不是一味地否认,阅读教学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时刻认识到自身的引导作用,巧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避免对阅读的过度干扰,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初中语文《社戏》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巧设问题,如:“文章中的‘我’清晰表达了并不喜欢看戏,那么为什么又对看戏十分热衷呢?”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的阅读热情得以激发,在阅读探讨的过程中给出了多种答案,有的说是为了追求刺激,有的说是热衷自由,也有的说是欣赏夜景或看热闹。教师这时该做的是肯定、尊重学生的看法,并巧妙地进行引导,明确文中的“我”并非为了看戏,而是在乎看戏的轻松、自由、友爱,通过为学生营造开放式的阅读氛围,学生能够积极地表达自身看法,得到了尊重、认可和提高,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此外,阅读还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和社会现象,同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廖小佑.基于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开展[J].家长,2020(05):111+113.

[2]朱克芳.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J].读写算,2021(20):7-8.

[3]吴梦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2019(10):48-49.

[4]罗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03):82-8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