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王阳明思想背景下的幼儿诗歌赏析
摘要
关键词
明阳文化;幼儿;诗歌
正文
引言
中国被称为“诗歌的国度”,可见在亘古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无一不是瑰丽的民族文化的象征。乐府诗,顺应《诗经》开创了新的诗歌形式;唐诗,以磅礴的气势屹立于诗歌艺术的巅峰;宋词,多变的文学风格独成一派;元曲,开始了更为委婉且针砭时弊的风格。这其中,就有与幼儿相关的诗词了。进入新时代,以幼儿为第一视角的幼儿诗更是数不胜数,这些诗歌更适合孩子们欣赏、吟诵、阅读,语言浅显易懂,内容富有趣味,充满美感和韵律感,尽显童真童趣,也更适合幼儿仿写。
一、王阳明幼儿教育课程思想的内涵
(一)诗歌课程的生长性
王阳明把幼儿看作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人,他主张以幼儿的天性发展为前提,以幼儿的天性发展为出发点。他举了个例子:“就像一棵树,只要用它来浇灌,等它发芽了,它就会继续生长。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就像是一颗小小的嫩芽,一盆水就倒出来,把他淹死了。”教育应该是“雨露滋润花草,万物发芽,自然生长。”王阳明主张在没有考虑幼儿身体和心理发育特征的情况下,一味地提高教学目的。幼儿“犹如植物的嫩芽”教育应该像保护新发芽的嫩芽一样,保护孩子们的发展,让他们的天赋得到发展,从而让他们获得更多的体验。
(二)诗歌课程内容的全面性
王阳明提出了“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也就是提倡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教学。通过唱歌、习礼、读书等活动,孩子们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性格,慢慢地改掉自己的粗鲁习惯,从而“逐渐地学会了礼仪和正义,而不觉得痛苦,达到了中和而不知道原因”。对于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对于幼儿发展的特定意义,王阳明这样解释:“因此,诱惑性地歌唱诗歌的人,不仅是为了激发意志,更是为了让他们在歌唱中的跳跃和呐喊,来表达他们的压抑和凝滞。教礼之人,不但要令人敬畏,更要行礼,动其血,行其上,曲其身,固其筋。古人之言,不止是为了打开自己的感知,更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内心也是如此。”诗歌既能表达自己的理想,也能表达自己的悲伤。礼仪既能使礼仪规范,又能壮筋骨,促进血液循环;阅读既能开智,也能开智。可以看出,诗歌、礼仪和阅读是语文、社会、卫生、美术、科学等多个方面的教学,对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是有益的。
(三)课程欣赏的有效性
王阳明对诗歌、礼仪、阅读等课程的编排,制定了详尽的教学大纲,包括:“每天时间,首先考察德行,其次是背诵诵读,然后是礼仪,最后是模仿和朗诵诗歌”,从而使课程的执行更加有效。另外,王阳明对个人发展的差别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并提出了“因人而异”的观点。他道:“圣者的教法,并不是要把他捆住,而是要让他自由,只有狂的人,才能在狂中成功,。”后来王阳明以箭为例,说道:“一能步箭,一能马箭,一能远箭,射得到俱谓之有力,中处,仅可谓之巧;但步不能马,马不能远,各有所长,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处”。所以,教育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发展程度,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的人才。
二、王阳明思想背景下的幼儿诗歌赏析
(一)《小小的船》——出奇的想象
《小小的船》是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写的一首儿童诗,节录到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诗中表达的无非就是对明月的赞美之情。实际上,千百年来,我们的民族对天空的那轮明月总是抱有无数的幻想。神话中的嫦娥奔月就是最经典的故事,这个故事源自中华民族对月亮的崇拜;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向着这轮明月寄寓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内容也很精妙,而《小小的船》姑且抄录如下: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叶圣陶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娃娃,一个夜晚,他望着天空的这轮弯月出神了,把它比作了船,这个想象很是奇妙啊。有的人把它比喻成镰刀,因为形似;有的人把它比喻成香蕉,也是因为形似。把月儿比作船,很是出奇。既然是船,那么浩瀚无垠的深蓝色天空就是无尽的海洋,从这一点而言,作家的想象力真是精彩绝伦、奇特无比。作者坐在这只船里,仰望着眨眼的星星,有可能这些星星也在看着“船”里面的娃娃呢!纵观全诗,它完全站在儿童的角度来写,带给我们很多奇妙的朗读和想象体验。因为,我们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己仿佛也躺在这弯弯的小船里,与星星对望、与银河对望,这是多么出奇的想象啊。
(二)《四季》——奇妙的想象
想象是一种天生的能力,每个人生而有之。更为难得的是,每个人的想象力都与周边的事物紧紧联系在一起,人们在阅读儿童诗的时候,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与之相符合的意象。不妨阅读薛卫民的《四季》,看诗人如何将想象力与平常事物联系起来。
第一节:“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春天,万物复苏、冰雪初融,小鸟迎着暖日的春光在草地上愉快地觅食,这个时候嫩绿的小草冒出了尖尖的脑袋,别提多可爱、多有生机了,春回大地、草木萌芽,有谁能抵挡得了生命的萌发?
第二节:“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夏日炎炎,它象征着热情和振奋,诗人抓住了夏天特有的景象——“荷叶”和“青蛙”,并将这两种景象融入诗句中,清新而自然,别有生机和活力。
第三节:“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果园里到处是红彤彤的苹果,田野里更是金灿灿的谷穗,这一节着重从姿态方面进行刻画,因为谷穗成熟了,沉甸甸地垂落下来,活像一个鞠着躬的小孩子,有礼有节,生动而形象。
第四节:“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冬天是寒冷的,冰雪是这个季节最大的特点,堆雪人又是孩子们这个季节最大的欢乐。在这句话里,我们分明感受到“冬天”与生俱来的自豪和优越感,不信,你看雪人的姿态“大肚子一挺”,象征着富足,诗里的“我就是”三个字明显地让人感受到这份骄傲。此外,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冬天,寒风凛冽依然吹不灭生命的斗志,摧残不了儿童爱玩的天性,呈现儿童世界特有的乐观与豁达。
(三)《明天要远足》——期待的童趣
儿童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期待,这是人之常情,更是人之本性。那么,如何表现这种“期待的童趣”呢?不妨看看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的《明天要远足》。
第一节:“翻过来,唉——睡不着。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明天要远足》刻画了一个对生活有着无限期望的小孩,晚上辗转反侧,老师白天介绍的“海”的意象总是缠绕在他的脑海中,使他久久不能安睡。老师口中说了很多种颜色,青橙黄绿蓝靛紫……五彩斑斓、五颜六色,真可谓异彩纷呈,乱人心窝,难怪小孩子前半夜都在回味。
第二节:“翻过去,唉——睡不着。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该节的内容承接上文,依然是对未知的环境和景色“念念不忘”,满脑子都是“白云”的样子。稍微有点不同的是,两者的立足点不同:前一节内容着眼于视觉,而这一节立足于触觉,触觉更能直观体验,也难怪他后半夜仍在联想中。
第三节:“翻过来,翻过去,唉——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这个可爱的小孩子啊,整个晚上都在联想明天未知的事物,真实且充满着无限的童趣。
(四)《池上》—无尽的童趣
以上三首都是现代诗歌,很多人认为只有现代诗才能将儿童的童趣展现出来,其实不然,在古代,成年人也发现了儿童世界的活泼和可爱,也有无尽的童趣。不妨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池上》。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的是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情景。前两句是“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诗人百无聊赖之际到池塘边上观赏莲花,却发现了一个小孩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采摘了几朵洁白的莲花,“偷”本质上是一个贬义词,但这里的“偷”却体现了小孩子喜欢美、追求美的特征,因为“莲”是美丽纯洁的象征。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并不需要批判。后两句是“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两句更是对“偷”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小孩子不懂得或根本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他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痕迹。所以,表面看这是一首古诗,但更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白居易不但把小娃娃描写得可爱、可亲,而且整首诗通俗易懂,富有韵味,带有很强的生活情趣,更展现了无尽的童趣,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细品味。
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儿童诗可能算不上诗歌的主流,但是能启发每一位儿童内心深处对于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因为儿童的本质就是纯白洁净的。要我说啊,儿童才是天生的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的童心一直都是他们的特征,诗的花朵永远在他们心中盛开着,诗的精神永远在他们心中流传着。真心地希望,每位儿童都能够好好品读节录到我们教材当中的儿童诗,让本就纯净的心灵更为空灵。更为重要的是,儿童诗也对写作有着极大的促进,它有着独特的魅力,融读写于一体,培养朗读兴趣,提升写作能力,更能启迪智慧,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心中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三、嵌入阳明文化标识,实施有效评价
(一)观察记录展成长
个案观察又称“解读童心”,教师在学期初针对某个孩子的某方面进行立案,阶段性地观察、记录、分析,了解、评价孩子的发展变化情况。教师作为评价的实施者、记录者,能够真实、完整地发现并记录孩子的发展变化。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真实性,教师在记录时力求做到真实反映,不添加、不修饰,客观地记录,最后进行综合分析,以促使幼儿更好地发展。
(二)家园互通显成效
在幼儿的评价过程中,家长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本课题利用阳明文化的观点更是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尝试把活动的地点由幼儿园拓展到家庭、社会,家长的各种反馈能非常及时地让教师了解孩子的发展变化,并及时记录。如教师为了提高幼儿自理能力,除了在幼儿园注重培养之外,在家庭中也极力配合,加强家园合作,尽力做到家园同步。在家庭中,小班第一学期要求做到自己吃饭,第二学期自己穿衣;中班第一学期用筷子吃饭,第二学期给家人分餐具;大班第一学期要给家人盛饭,第二学期能系鞋带。家长每星期把孩子的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记录,并定期反馈给班级老师;而老师则将家长的反馈在班级以各种形式进行展示,充分调动幼儿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发展动手能力。
(三)表演展示亮自我
表现性评价要求幼儿自己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幼儿园为孩子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爱心节中主动献爱心、做公益;阅读节中与家长一起进行故事表演、古诗朗诵。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幼儿主动且大方地展现自我。在不断的探究中,孩子们有了初步的归属感,各种能力不断提升,他们有爱心、有志向、懂礼貌、乐体验。同时,教师专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校课程建设更加扎实。课程改革,我们任重而道远,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阳明撰,于自力,孔薇等译.传习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
[2]刘立夫,黄凌.试论王阳明心学教育思想[J].现代大学教育,2019(6):47.
[3]马寒.王阳明心学视角下的德育实效性标准论述[J].理论导刊,2019(8):104.
[4]王学斌.王阳明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9):33.
[5]虞永平,张辉娟,钱雨,等.幼儿园课程评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6]刘丽萍.幼儿民间故事教育研究——民间故事用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9
[7]李存召.《文化观照下的国际学前课程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21.
[8]孙红保.《课堂“教学活动”与“目标”一致性模型的建构与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