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艳丽

甘肃省广河县回民第五中学 甘肃省 广河县 731300

摘要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将考试作为主要导向,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关注度不足,大量的学习任务导致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需要将增效减负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利用分层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希望可以为数学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双减”政策;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模式

正文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特点,体现在数学学生会出现区别化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倾向于统一的集体教学,并不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需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既可以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也可以有效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教学要求探索有效的分层教学模式。

一、“双减”政策及分层教学概述

“双减”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初中学校需要提升课堂中的教学质量,减少学生的作业量,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将班级中的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能力、成绩水平分层不同的层次,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作业内容以及教学评价中都进行分层,让不同能力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提升,分层教学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符合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教学实施更具合理性。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开展数学分层教学,可以通过对课堂教学、作业内容的分层实现精准化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通过对教师、学生的调查了解,“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层教学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分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情况,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充分考验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教学专业素养,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还需要深入解读政策内容,寻找“双减”政策与分层教学之间的契合点,从而设计教学过程,由此可见分层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形成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进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施教能力。

(二)分层教学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根据“双减”政策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培养学生成为有个性的人,在学校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按照学生目前的能力基础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内容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不用的学习方式,因此,分层教学更适应学生的多极化差异。

(三)分层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学生学习的过程应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更倾向于知识内容的讲解,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相对教师,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中,这就导致课堂的教学质量不佳,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未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学主阵地重归课堂,学生不能依赖课外补习强化知识基础,教师也不能利用题海战术巩固学生知识储备,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可以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选择更加多样,不同层次的题目和任务,可以让能力不同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感,从而强化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1]

三、“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分析

结合现阶段“双减”政策在数学教学中的落实情况以及分层教学的实施效果,教师还需要明确分层教学的要点,完善教学设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实现数学教学增效减负的教学目标。

(一)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隐分层

在开展分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以及数学成绩进行分层,针对学生能力的划分可能会让个别学生产生情绪问题,为此,教师可以采取隐分层的方式,即不公开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而是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记录,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记录进行差异化教学,该种分层方式并不会对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在隐分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层三个层次,其中A组为基础组,该组别的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在数学学习中缺少自觉性,数学成绩相对较差,B组为提高组,该组学生在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方面处于中等水平,可以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数学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上进心,但在数学学习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C组为优秀组,该组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在开展分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学生的工作,一方面,教师应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目前的数学能力水平,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可以产生信心,对于C组的学生,教师应提醒学生不要自满,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情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确定未来一段时间的学习方向,比如A组的学生,学习重点应是基础知识的巩固,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应提醒学生不要急于求成,而是需要重视基础,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此外,学生的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注重对学生层级的重新调整,从而为学生构建新的学习目标[2]

(二)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在完成学生的分层之后,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在备课阶段,将数学教学大纲作为基础,充分考虑到班级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设计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对于基础组的学生,教学目标应重点体现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尤其是概念性知识,需要做到充分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基础的练习,在掌握基础之后再进行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对该部分学生进行更多的鼓励,“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学生课后的时间较为充裕,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上的知识内容。对于提高组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知识的概念和原理,还需要将知识内容应用运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应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解决数学问题。而对于优秀组的学生教学目标应侧重于以引导学生研究数学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以及证明过程,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以“勾股定理”的教学目标为例,教师可以将目标设计为:1、理解勾股定理的发展过程和简单的证明方法,并再使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2、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对勾股定理进行验证3、探究不同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实现知识的应用。该教学目标中包含不同学习组需要完成的目标,教师需要根据该目标设计教学过程[3]

(三)开展课堂分层教学

在开展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问题的合理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设计针对性的问题,并将其体现在导学案中,以《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设计问题情境,实现新课内容的导入,设计导入问题1:概括题目中的不等关系,问题2:确定题目中未知数的取值范围,这两个题目教师可以重点提问基础组和提高组的学生,在确定不等关系后,得到不等式,之后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一些填空选择类的题目,目的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在课堂练习题目的设计中,教师可以将题目分成基础题型、巩固题型、探究题型,基础题型可以设计为“现有两根木条a和b,a长10 cm,b长3 cm,如果再找一根木条,用这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框,那么对木条的长度有什么要求”该题目是对不等式组概念的应用,需要全体学生掌握,巩固题目可以设置为“使用表格的方式,对不等式组的解集进行归纳”,该题目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也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有一定的要求,应有提高组和优秀组的学生完成,探究类题目可以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不等式组相结合,让学生探究未知数的取值范围,例如,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2x+y=1+2m,x+2=2-m,的解满足不等式组:x-y<8,x+y>1,求m的取值范围,该题目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具有一定的要求,需要由优秀组的学生完成。在课堂教学的总结阶段,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基础组的学生需要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组的概念,可以解决基础性题目,提高组的学生则需要通过对基础知识内容的理解,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探究不等式组的解集,优秀组的学生则需要综合以往的知识内容进行问题的深入探究[4]

(四)开展作业分层设计

“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合理的设计,减少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让学生可以在作业练习中得到能力的提升。教师需要去除无效作业、重复作业等,避免使用题海战术,在设计分层作业时,教师可以将作业分成基础类、提高类和探究类,其中基础类作业是用于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难度不高,题型包括选择、填空、少量应用题目,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题目“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已知a,b,c是三角形的三边,则a2+b2=c2  B.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边相加的平方等于三个边的平方 C.在Rt△ABC中,∠C=90°,所以a2+b2=c2  D.在Rt△ABC中,∠B=90°,所以a2+b2=c2”等题目,提高类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以应用题目为主,例如“在△ABC中,AD垂直BC,∠B=45°,∠C=30°,AD=1,求△ABC的周长”,探究类题目则需要重点考察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例如,明明想知道自家门前小河的宽度,于是她按以下办法测出了如下数据:如图,明明在河岸边选取点A,在点A的对岸选取一个参照点C,测得∠CAD =30°,沿河岸向前走30m选取点B,并测得∠CBD=60(A,B,D在一条直线上).请根据以上数据,用你所学的数学知识计算河的宽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适当增加题目的数量,并要求学生完成基础类题目,尝试练习提高类和探究类题目。

(五)利用分层教学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分层教学的实施情况以及“双减”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首先,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上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学习态度、课堂参与情况、导学案的完成情况等,课后作业教师需要将正确率和规范性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并对学生进行综合打分;其次,教师也需要利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例如,课上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对基础组学生的提问次数,对所有学生的回答问题进行肯定,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基础组的学生教师应以鼓励为主,认可学生的学习成绩,指出学生学习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提高组的学生,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纠正学生存在的错误,而对于优秀组的学生,教师应对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还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评价时也需要重点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5]

结束语:总体而言,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需要落实“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设计高效作业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教师需要将分层教学法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数学作业以及教学评价进行分层,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而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深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实现增效减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军. “双减”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2(10):93-94-95.

[2] 龙勇. "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好日子,2022(17):70-72.

[3] 陈志辉.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J]. 新课程,2022(34):220-222.

[4] 杨成红. 响应双减,有效分层——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 互动软件,2021(11):215-216.

[5] 戚艺锋. 如何利用分层课堂作业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减负增效[J]. 文渊(中学版),2021(10):415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