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策略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正文
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对当前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基本教学形态和具体互动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已然成为语文教师推进课程教学创新与更好落实学科素养培养目标的主动选择。文章将就“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现状、重要意义和基本策略等三个基本方面进行讨论和研究,希望通过从多个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改进和优化,从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教师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从现阶段教学情况来看,有的教师对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设计较为单一,更关注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情况,忽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做好减负提质增效工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实现学习目标。
(二)教学理念较为传统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学十分重要。目前,少数小学语文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更注重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一些学生难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不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围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传授学生提高考试成绩的技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年龄较小,能力发展不足,对一些语文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因而将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背诵字词上,不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设计的重点不突出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每篇课文进行深入分析,科学进行教学设计。目前,少数小学语文教师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重点不够突出,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大自然的启示》这部分内容时,有的教师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引导学生了解更多自然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文内容的讲解,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教学重点不够明确。“双减”政策不断落实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做好各个章节教学重点的设计工作,突出教学重点,使语文课程教学形成有机的整体,提升教学效果。
二、“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通过积极开展有效教学探索工作,可以促使小学语文教师全面立足“双减”政策的指引,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梳理和分析,了解当前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和突出问题,并积极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制订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案,全面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查漏补缺工作。如课堂教学组织中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意识,则积极地针对该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学生预习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树立学习必预习的意识,同时积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预习资源,有效给予学生预习指导,从而可以破解预习中存在的瓶颈,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持续提升注入源头活水。
(二)有助于全面落实学科素养培养目标
通过积极立足“双减”政策来深度研究有效教学的组织对策和方法,可以促使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全面地深化对“双减”政策的再研究、再分析和再解读,并沿着“双减”政策的教学方向指引全面地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和理念,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合作探究、课程实践等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科素养培养目标的高质量达成和每个学生的更好发展。
(三)有助于教师综合执教水平的提升
通过从更广的角度探索“双减”政策指引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可以促使每一名语文教师全面地重视起对“双减”政策的研究,并积极地了解“双减”政策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规范,同时全面学习与有效教学主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基本教学技能,并在教学探索中全面强化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结合,逐步深化与其他优秀同行的互动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全面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总体执教能力,能为后续更为有效地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一)深化教材内容解读,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是否细致和全面,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科学与合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对教材内容的研究不够透彻与全面,对不同教学基础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把握不清晰,使得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合理科学,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语文课堂教学总体质量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双减”政策的正确路径指引下重视对教材内容的精准化研究和解读,并合理地定位课程标准对该节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制订具有较强启发性、概括性与针对性的课堂教学,从而为具体的知识讲解和技能教授指引明确的路径,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例如,在讲解《草原》小节内容时,教师要深入对该节课的结构组成、不同模块之间的对应关联进行细致剖析,精准分析和了解该节课包含的具体内容构成,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如掌握毯、陈等生字词;理解文章的大意,联想草原的美景;把握作者融入文章中的“蒙汉情深”等,不断提升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为后续教学指明方向。
(二)做好课前预习工作,积极强化预习指导
课前的预习工作是学生听课前对课堂的授课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的重要渠道,通过积极地强化学生的课前预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在课堂听课的针对性、精准性与有效性。语文教师要积极地给予学生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前预习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预习资源,强化对学生课前预习的精准化指导和帮扶,提升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为后续高质量学习指出具体的方向。
例如,在讲解《丁香结》小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制作各种预习资源,如制作关于该篇文章层次划分、结构梳理、内容剖析的课件资源,关于具体知识点讲解的图片资源,关于具体案例讲解和分析的微课资源,关于具体知识点梳理和归纳的思维导图资源等,引导学生结合这些资源对文章内容进行细致化分析和了解,并在预习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教师则要注重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教授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后续的教学明确路径。
(三)科学引入信息技术,更加注重兴趣激发
注重对学生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双减”政策指引下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重要一环。只有全面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求知活力。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强化对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地沿着“双减”政策的指引,合理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并挖掘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态、基本教学策略、具体教学组织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构建激趣式课堂。
例如,在讲解《宿建德江》小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对古诗作者的生平成就、古诗的大意、古诗的情感融入等进行呈现,并借助多媒体播放该首古诗的音频、借助微课呈现古诗描绘的画面,还可以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来强化课堂深度互动与交流,真正挖掘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助力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全面注重分层教学,有效强化因材施教
兼顾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积极地推进分层教学研究和探索,有效贯彻因材施教教学理念,是“双减”政策指引下推进有效教学探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师充分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精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一环。语文教师要充分立足教学中大水漫灌的具体情况,并立足“双减”政策的要求,合理地在语文课堂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地强化因材施教,有效地注重分层教学,避免课堂教学大水漫灌情况的发生,逐步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讲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小节内容时,教师可设计包含生字词学习、古诗阅读理解、拓展延伸学习等不同难度系数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让每个层次学生可选择性进行分层学习。语文教师则要动态了解学生学习进度、目标达成情况等,同时要结合设计情况和学生差异及时给予学习帮扶,设计可选择性作业任务,强化分层化评价,真正强化分层教学实施,助力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五)更加注重情境教学,给予学生更好体验
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深化对相关语文基础知识内容的学习,同样是“双减”政策指引下推进有效教学探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使得语文课堂的情境搭建不够科学,无法给学生更为良好的课程内容学习体验,同时也不利于深化学生对相关语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需要语文教师充分立足当前情境教学的基本现状,并积极地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重视起情境教学探索工作,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地搭建具体的情境,指引学生开展更为灵活化和有效化的学习,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高质量达成。
例如,在讲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小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夜行黄沙道中”的主题情境视频,对作者“夜行黄沙道中”的场景进行呈现,让学生在观看中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之后,教师可以构建问题情境,如你对古诗作者有哪些了解、古诗描述了怎样的画面、古诗融入了作者哪些情感等,让学生立足问题对古诗进行再阅读。同时在学生阅读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构建互动情境,在互动交流中对不同学生的问题思考情况、解决问题思路、总体问题分析情况进行了解,并结合学生遇到的问题强化思路指引和方法教授,真正借助情境教学来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
(六)全面强化活动引领,有效带动学生参与
小学生特别喜欢参加各式各样的游戏活动,也能在具体的游戏活动中积极地展现自我,充分地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该阶段学生的基本认知特点和规律,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来合理地组织与教材内容关联较为紧密、易于组织、规则简单,且趣味性较强的游戏活动,并在游戏活动中注重给予学生引导与帮扶,破解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瓶颈,真正地让语文课堂教学强化活动引领,全面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寓教于乐,为释放教学潜能和提升教学质量注入源头活水。
例如,在讲解《七律·长征》小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以“诗歌朗诵大比拼”为主题的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活动要求和总体安排,科学引导学生分小组就《七律·长征》小节内容进行研究和梳理,了解诗歌的大意、情感表达、朗诵技巧等,为后续朗诵活动的高质量开展与实施作好充分的准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不同小组选派代表登台进行诗歌朗诵,并在朗诵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置身到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情境中,并做到声音洪亮、发音准确等,教师则要维持好活动的秩序,并积极教授给学生朗诵的方法,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我,进而真正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引领,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助力。
(七)全面强化教学反思,注重查漏补缺
积极地强化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和归纳,进一步借助更为高质量的教学反思做好课堂教学的查漏补缺,是“双减”政策下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当前部分语文教师对教学反思工作的认识不够全面,且存在教学反思工作的针对性不强、精准性不高等突出问题,使得教学反思工作开展质量不高、效益不好,自然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再优化、再改进。语文教师要充分理解做好教学反思工作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有效重视起教学反思工作,当前教学反思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不断实现教学反思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教师要以“双减”政策为语文教学标尺,自觉利用科教设备优化人文情境,提供优质资源提升探究层次,开展快乐交互释放生命活力,创设拓展活动强化生命启迪,以构建高水平的育人环境,推动小学生的快乐阅读、多维交互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艳霞.“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3(12):153-155.
[2]王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双减”政策与生本理念的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4):1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