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廖娜英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营前中学 江西 赣州 341208

摘要

在新课标全面推行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顺应教改趋势,充分理解新课标的思想、内容与内涵,并将其融入自身的教学思想中,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合理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强化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正文


现阶段不断推进和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是义务教育改革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新标准为初中学校教学活动提供了有效的革新驱动力。教师针对历史课程标准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秉承着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积极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参与历史教学的改革活动。

一、新课标的特点

第一,明确地指出了初中历史教育的课程性质。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说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质的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基础性特点”。作为一门义务教育必修课,历史对提高国民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初中历史绝非历史专业教育,所以在教学中要始终遵循义务教育所应当具备的普及性、基础型原则。这是对初中历史课程性质和任务的明确界定,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紧密围绕人类发展史中具有重大影响的活动开展教学,这对消除学生对历史学习“难、偏、繁、旧”的印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目标。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新课标将以前对教师教学的相关要求转变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历史课程对素质教育的重要影响。新课标背景下,历史教师不但要完成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还要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并且在思想情感教育方面,教师对人文素质、科学精神的培养要更加重视,充分使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第三,倡导探究式学习方法。新课标指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新课标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将知识流动途径从以前的单向流动,转变为多元交流;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深度参与,从而能够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尝试以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另外,新课标非常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行获取资料,与他人交流合作,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推动自身历史素养的不断提升。为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给予更多关注,实现结果与过程并重。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创新改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放弃固有的思想,增强课堂导入的趣味性与艺术性,为学生在课堂上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排斥的情绪,通过合理且富有创意性的课堂导入,帮助课堂教学达到理想效果。首先教师需要认真地研究教材,做好课前备课工作,且针对班级内的学生学情,深入挖掘适宜的课堂引入话题,精心地设计课堂导入,通过新颖、有趣的课堂教学导入,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建情境空间,促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并积极地投入学习。教师要关注初中阶段学生的情绪与兴趣点,有效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勤于阅读与思考,使自己具备较强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教师要对国内外的实事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利用情境教学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深入落实学生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快速发展。

例如,部编版初中历史“盛唐气象”的课堂教学,为了体现唐朝当时的文明繁盛景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盛唐诗会的教学情境,利用悠扬的古琴背景乐配合李白、杜甫、王昌龄、张九龄等诗人的诗篇,使学生如同身处盛唐繁荣昌盛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对当时历史背景中人文、物质、经济、社会风气等方面的了解,从而产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当时盛唐中较为特色的手工艺品唐三彩以及蜀锦等传统文化瑰宝,让学生感受到盛唐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并将唐朝当时引以为傲的曲辕犁的使用方法进行现场讲解,帮助课堂教学增添些许趣味性,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较直观的认识。

(二)丰富和创新教学内容

新课标背景下,教材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依然是不言而喻的,但要想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满足学生的探索需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创新。而且历史教材的更新相对较为缓慢,这就更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情况予以进一步丰富。而当前网络的普及,也为教师获取更多的教学内容和素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学内容的丰富,不但能够让初中历史教学更具有活力,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好地结合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需求,促使学生拓宽历史视野,从而推动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播放民国时期的纪录片,或反映当时社会动态的影像,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我国的社会面貌,强化学生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感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合理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历史素材的获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扮演历史的探索者与研究者的角色,实现对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全面培养。

(三)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无趣,实际上是没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决定了学习效率的高低,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在分析问题时经常受阻,很容易挫伤学习自信,对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本身不应固化,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产生的疑问,这些都有探究价值。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在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然后在小组中讨论,或者在班级中勇敢说出来,由教师组织进行班级讨论。大多数情况下,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能吸引其进行探索和分析。教师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两个阶段也要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根据新课标要求带领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知识,再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班级讨论活动,在讨论过程中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最后再指导学生对学习和探索方法进行评价,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营造课堂创新氛围,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学主体的角色转换促使教师要结合教学主体开发其潜在能力,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抛掷大量引发主动学习探究与接受知识的问题线索,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灵感。科学的课堂教学氛围需要张弛有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讨论时间,触发学生主动动脑、动手分析问题,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发展,敢为人先,大胆进取。只有营造公平和谐的初中历史课堂,才能充分挖掘出教学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敢于让学生主导进程,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才能有效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不再是被动地旁观课堂教学。

例如,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将商鞅变法在时代改革与社会变化中的作用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勇于投身改革的人是受到后世崇敬的,并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人生的价值观念。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和情景剧表演的教学活动形式,该课中的情景剧剧本可以围绕商鞅变法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士、农、工、商、贵等人物,并以第一人称表达各自身份角色对商鞅变法的看法,灵活掌握各个行业人物的特点及表述态度,通过这种情景剧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由于此种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在课堂中模拟历史事件,利用历史场景再现完成相关人物的交流推演,需要学生在课前情景剧表演前进行一系列的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对课堂上想要表现的历史内容了然于心,并对选定的扮演角色进行详细的了解与感受,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地呈现出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资料整理能力。

(五)运用史料资源,辅助课堂教学

历史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终归有很大区别,很多历史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也可能因为时代或者文化差异等原因,对很多历史知识难以理解。同时,教材中的历史知识由于篇幅有限,难以完全展现出来,对此,教师需要借助史料资源进行补充或者解释,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并在史料资源的辅助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有关的影视作品资源,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之间的距离,提高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历史学习。

例如,在教授“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寻找与隋朝有关的影视剧视频,通过剪辑的方式制作成篇幅适宜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以视频内容为切入点,对历史知识建立新的认知,如针对隋朝灭亡的原因展开讨论。

(六)利用单元主题串联课堂教学,培养学习方式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符合时间性、对比性、客观性特点,因此使用单元主题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建构主义理论思想,围绕鲜明的单元主题中心,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构建宏观的认知结构,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教师在进行单元主题课堂教学时,要利用整体阶段作为教学主题指引,加强自身对于历史教材的理解,将较为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思路运用到课堂中,有逻辑地梳理教材内容,并指导学生能够掌握单元整体教学的中心导图,明确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或人物关系树形图自主整理史料的能力。

例如,在初二历史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课程教学中,本单元主要围绕人物孙中山与袁世凯相关内容进行展开,随着二人的斗争过程体现民主革命的艰难与曲折,教师可以利用专门的课时帮助学生建立以二人为主线的课程梳理,引导学生学会建立人物树形关系图,罗列人物生平以及斗争革命中较为重点的事件,客观评价人物的立场及重要历史影响。驱动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通过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够洞察到历史的实质,不将个人思想置于客观历史事实上,对客观史料进行正确的历史解释。

再如,在“百家争鸣局面”的教学中,针对百家争鸣这一历史概念,可以利用图表的形式整理历史产生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各方势力纷争、重要代表人物诸子百家及思想,帮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历史问题,用科学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通过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来还原历史真相,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想差异性,特别是该节课的思想派别较多,都属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智慧结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让学生结合历史空间感来看待问题,形成优秀的唯物史观。

三、结语

历史学科是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能够促使学生了解历史知识,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逻辑思维和人文素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多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这严重削弱了历史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价值。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其对历史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历史学习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徐鑫鑫,刘芳.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1):228-229.

[2]杨碧金.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的探究[J].华夏教师,2015(11):62-63.

[3]杨方清.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271-272.

[4]陈天广.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2(35):63-6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