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黄中华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营前中学 江西省 赣州市 341208

摘要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又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品格,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信心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主动地肩负起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责任。


关键词

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用

正文


在新的时期,将初中语文课程中引入传统文化,并将其与初中生的性格特征和课本的内容相融合,创造出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有趣的语文课堂,不仅可以达到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还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为更好地提高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范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教育途径。将有关传统文化要素、理论和知识要点融入到教学中,既可以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又可以强化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人文素养。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的必要性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国家的文化、政治、人文、历史教育,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现代青少年学生而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文化,提高文化修养,对培养他们的品德和素养都有极大的价值。将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课程进行结合应用,一方面还有利于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文化觉悟。放眼当前的时代,虽然国家推行新课改政策已迈进全新的阶段,但就现实而言,如今仍有很多学校在加快新课程改革之时,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其表现主要体现如下:

一是大多初中语文课堂中,仍是沿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板书。这不利于示范阅读,其教学方法较为刻板,且忽视了文章的内涵讲解,多是注重成语、语法或作业布置,这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也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因而,如若能够将传统文化引进初中语文课堂,既可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文化信仰,也能够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是传统文化价值作用还在于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华夏民族的起源、不同历史朝代、文化习俗的演变历程。因而,这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当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即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学会尊重和推进它的进一步发展。

(二)拓展初中生的知识面

放眼国际教育界,不难发现,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它至今有几千年的发展背景,不仅是古人智慧结晶的传承,也蕴含着诸如天文、地理、历史等博大的文化内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每个华夏子孙的职责,也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需要共同履行的教学义务。因而,将传统文化引进初中语文课堂当中,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灵活结合和教学应用,既能够激发初中的语文学习兴趣,也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

长远角度来说,在国家加快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科素养”教学的大背景之下,将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引进初中语文课堂当中,对于拓展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范围,提高其教学质量,也可产生极大的推进作用。再者,它可以结合初中生的个性与特点进行教学应用,对于培养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品德,都有极大的实用性。整体来说,初中学生通过接触和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可以从中了解我国不同朝代的历史文化,各地区的人文风情与地方习俗,从而不断丰富他们眼界和知识视野。

(三)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式

对初中学生来说,进入初中阶段,其面临的学习任务,比小学阶段更加繁重。如果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时,仍沿用传统板书的刻板教学形式,不改变教学观念,则很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此,传统文化的应用便显得极为重要。一来,传统文化包罗万象,蕴含了古人宝贵的智慧结晶;二来,传统文化也有诸多趣味性的经典文化素材。对此,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添加一些民间故事、古典小说、民族英雄、古代诗词人等知识要素,不但能够在课堂上创建更丰富的语文教学情境,也能够打造出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涵养。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中的教学应用策略

(一)认真研读课程内容,挖掘传统文化知识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时,应该认真研读课程内容,挖掘传统文化知识。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目标,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做好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教师应该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此外,教师还应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将传统文化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素养。

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论语》十二章课程知识时,应该结合传统文化融合目标,设计以下学习内容:第一,了解《论语》的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论语》中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第二,学习《论语》中的名言警句,理解其含义和应用场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第三,探究《论语》中的人格塑造和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行为准则和处世哲学,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第四,学习《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了解孔子及其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和贡献,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教育的特点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最后,了解《论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再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鱼我所欲也》课程知识时,应该注重讲解孟子的“义利观”,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讲解:首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孟子的相关著作,了解孟子对“义”和“利”的看法。孟子认为,“义”是人的本性和道德准则,应当高于“利”,人们在追求利益时,不能违背“义”的原则。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认识到“义”的重要性,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可以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孟子的“义利观”对自己和社会的影响。例如,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规范,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协同发展。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孟子的思想,也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最后,可以通过展示传统文化的相关作品和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可以让学生观看传统戏剧、听音乐会等,或者组织学生参加传统礼仪、祭祀等活动,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识。通过这些方式的引导,可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提
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二)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加强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有利于拓展初中生的学习范围,提高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与艺术审美情趣。同样,要提高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就需要实现对语文教学的创新,也需要同步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学习场景。通过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与人文发展背景,从而提高他们的爱国情操和人文素养。

对此,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在课堂或是业余过程中,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例如,利用五一劳动节、端午节,让学生思考这些假日的意义,并举行相关活动。对此,教师可介绍端午节的由来,这个节日与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将节日与历史名人的爱国故事相结合,并让学生写相关的作文。这样一来,将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加强对屈原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家国情怀。笔者进行实践后发现,当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汉字、语文知识、传统文化的共同魅力与特色所在,从而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和学习喜好,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能够加强语文学习和增强知识素养。例如,笔者在教学《观沧海》这首古诗之时,考虑学生的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有限,因而,通过举行场景表演,让学生扮演古人,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融入情景当中,由笔者向学生讲解、引导阅读、剖析诗句的内涵之后,引导学生学生增强对诗句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于无形中培养了他们对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文化渗透情境,激发学生文化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语文教学具有积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作为教学要素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渗透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习思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知识,并感受传统文化知识内涵,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充分考虑语文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以此作为重要基础,创设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情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顺利走入情境,开启高效学习。

具体来说,也就是教师要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选定教材中的某一知识点或某一场景进行情境创设,并在场景中对特定知识点或场景进行全面剖析,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记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多媒体以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方式展示教学内容,增强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和灵活性,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世说新语两则》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好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在课堂上首先为学生播放,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然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带领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学习与理解传统文化,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高效学习。

(四)延伸拓展,提升学生精神品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围绕教材内容和课程大纲渗透传统文化,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精神品格,使学生成为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能局限于古代文化,应该将其与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传承思想内涵、挖掘文学价值,但不能一味继承和信奉,应该不断创新和发展。在现代教学中,白话文依旧是主要学习内容,语文教材选入了很多现代白话文大师的作品,包括鲁迅先生、老舍先生、沈从文先生等名家作品,这些作品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要学习很多经典著作,这些作品是人类文化与民族文明的结晶。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古今文化和思想特点,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究和分析,了解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影响,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价值,同时也对现代文化予以认可。

例如,可以从语言入手,分析古代文学语言表达与现代文学语言表达的差异,从词语应用、情感抒发、修辞手法等多个方面分析。在古文中,情感表达比较委婉,通常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式,现代人思想更加开放,所以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更加直接,但也会传承古代文人的含蓄手法,会采用讽刺、比喻等方式表达情感。二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带领学生拓展讨论,分析古今文化异同之处,了解古代文人风骨,并引入到现代文化之中。

三、结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宝贵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与特有的价值观,对于提升人民的思想境界,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中小学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比例有所降低,特别是到了中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就更低了。所以,对初中语文课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有利于强化初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增强其自身的文化素养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田龙,杨邦俊.传统文化经典教学指津——以《逍遥游》教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6).

[2]赵云慧.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体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2).

[3]吕平惠.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1).

[4]李强.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4):154-15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