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文本解读教学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黄丽兰

江西省崇仁县第五小学 江西省 崇仁县 344200

摘要

小学语文教材,是编者根据语文课程目标编写的,用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它不仅自成系统,并且每篇课文都承载着具体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发现教学重难点,以便科学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教学

正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文本角度选择时,教师需要有创新探索的意识,走出传统教学的惯性思维,从语用、问题、情节、人物等角度展开引导,让学生自然进入文本解读环节,进而形成新的学科认知。文本解读有不同视角可以选择,一般情况下,会想到作者、编者、教师、学生等观察视角,而忽视文本内容本身的语用、人文等要素,导致文本解读往往成为教师的“自言自语”,这种“自娱自乐”式的解读,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讯息和体验,不符合主体教学的要求。

一、定位解读方位

学生进入文本解读环节,需要有关联思考的意识,对单元主题展开深度研究,对同单元其他课文有关注和解读,对文本体裁特点有印象,这样才能顺利进入到文本解读环节。教师对学生文本解读定位有客观判断,要求学生从编者角度展开思考,对文本内容进行对应解析,能够顺利理顺文本解读路线。编者编辑教材属于专家论证,其科学性更高,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编者角度解读文本,其感知体验会更为深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需要对学生关注点有更清晰把握,以提升指导针对性。如教学《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平淡,学生阅读关注点大多集中在情节上,教师要求学生对几个人物的表现做重点关注,结合文章主题进行阅读思考。学生在教师干预下,开始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解读,课堂互动气氛逐渐形成。一个最为简单的指导,给学生文本解读设定了具体方向,起到定位的作用,说明教师文本解读指导是比较适合的,成功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文本解读未必要统一,教师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对学生个性见解有更多鼓励,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文本解读有不同要求,教师结合学情展开设计和研究,能够大幅度提升指导效果。

二、抓住问题解读,启动生本主动思维

学生阅读文本时大多关注的是情节和人物,很少展开深入思考。教师不妨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学生设置一些具有悬念的问题,以促使学生主动进入文本核心,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来形成关联性阅读认知。在问题设计时,教师需要有创新意识,对问题进行优化处理,提升问题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积极回应,其助学效果会更为显著。在教学《蝴蝶的家》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梳理,然后给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相应思考。如“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作者为什么这样担心蝴蝶被雨淋呢?你能够找到蝴蝶的家吗?从这篇课文阅读中,你明白了哪些道理?”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不大,学生经过梳理性阅读和思考,都能够给出比较统一的答案。教师抓住学生此时的心理,问道:“这是精美的诗歌,作者苦苦追寻蝴蝶的家,最终也没有找到,如果让你给课文加一段续写,你打算如何设计呢?”听说要进行续写活动,多数学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教师针对学生思考情况,给学生提出操作建议,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为蝴蝶筑起漂亮的家,让蝴蝶有幸福的家园环境。教师以问题展开教学引导,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特别是续写任务的推出,给学生带来了更多学习上的启发。在本案例中,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心理展开对应设计,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示,确保课堂学习活动顺利推进。

教师利用问题设计展开阅读指导,这是最常见的教法应用。学生通常对教师布设的问题有主动思考的意愿。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时,教师设计阅读思考问题: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详细介绍,为什么还要写爬山虎的叶子?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示?学生开始思考问题,并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逐渐形成问题解读共识。如“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是爬山虎的叶片,所以要重点介绍叶片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个答案进行集体讨论。经过集体评价,学生逐渐形成了共识。又如,“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启示:观察细致,抓住特点,关注细微变化。”学生从几个方向展开思考,说明其收获是丰富的,受到的触动是显著的。教师抓住问题研讨情况进行归结处理,为学生带来深度思考的机会,促进了学生阅读认知的内化。教师需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和欲望,借助问题解读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迪,创造更多深度学习机会,促使学生自然进入研学环节。

三、联系生活,引领生活语文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这表现在心理活动上,就是学生对具体的活动实践更为偏爱。为了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更容易一些,让课堂教学更生动一些,教师的解读不能局限于文本,还要把文本解读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应在解读的过程中,依据文本内容设计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促进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这样,不仅能让文本解读更适合学生学习,还能利用文本解读指引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事,从而充分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以《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的解读为例。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特别是诗句中所采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解读本课的三首儿童诗时,教师不仅要立足儿童的视角,还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生活经历化解诗句理解的难点,感受写法的巧妙,进而还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将一句句诗转换为一幅幅美丽的童年水墨画。例如,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这句诗用“水葫芦”形象地写出了孩子游泳时头部不时露出水面的样子;而“两排银牙”则是采用了借代的方法,依然指的是游泳的孩子。通过联系学生生活,不仅能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能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观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感受到诗句中浓浓的童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通过文本解读,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是降低文本理解难度、提升文本解读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这种解读方法还能让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生活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四、根据情节解读,构建文本逻辑关系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具有故事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发掘时,要围绕情节展开引导,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梳理文本线索,展开互动讨论,这样能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丰富的认知和体验,提高其解读能力。学生对文本情节有自然关注意识,教师要注意展开学情调查,针对学生的学习期望进行具体引导,利用更多阅读活动进行具体推演,引导学生顺利进入研读环节,并在广泛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

学生进入阅读环节后,对文本情节有关注意识,教师要从构建角度展开设计,让学生自然进入文本情节梳理环节,并在具体学习操作中建立学习认知。在教学《麻雀》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梳理文本情节:“这篇课文虽然很短,但描写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不妨在阅读时,利用几个关键词,将故事情节进行梳理,找到事件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并从环节梳理角度出发,对文本主题含义进行深度发掘,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很快就进入情节梳理环节,并自行设定了提纲。在主旨升华时,学生都能够从“母爱的伟大与崇高”这个角度展开,成功对接文本主旨。教师从情节角度展开阅读调度,引导学生通过列出情节提纲方式展开深入阅读,特别是让学生自行归结主旨思想,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思考的机会。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发掘,能够从“母爱”的角度展开总结,表明教师的引导成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其在广泛思考的基础上建立了正确的认知。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要抓住学生心理展开设计,让学生自然进入文本解读环节,由此其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会更为鲜活。如《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描写情节比较简单——“一老一小”两个人相互激励,最终登顶成功。教师可引导学生:“作者是怎样设计和组织的呢?请先做梳理性阅读,然后总结人物性格特点,这样便可以获得完善的阅读认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展开阅读讨论,对文本情节转换、人物活动、情感主旨等内容做重点分析和研究,将阅读学习推向高潮。有学生这样归结阅读体验:这篇课文借助登山的故事,写出两个人物相互激励带来的动力,最终实现了登顶的目标。这个故事可以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面对困难时,我们需要有相互激励的思想,唯有直面艰难,敢于挑战,勇于探索,才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理解做出评价,鼓励学生做延伸思考,将文本解读学习推向深入。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从文本阅读体验角度给予学生引导,让学生展开个性解读,加深学生对阅读的感知。

五、紧扣题目,发现解读密码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不仅蕴含着作者写作的奥秘,也深藏着文本解读的密码。作为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能够向读者揭示文章的主题、行文的线索、文章的内容等解读要素。教师在紧扣题目进行文本解读时,可以题目为抓手,通过不断提问的方法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不过,要注意问题的连贯性和递进设计,遵循“内容—情感—主题—写法”的顺序渐进规律。在紧扣题目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抓住题目的“题眼”,这不仅是题目的核心,更是解读文本的关键。以《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的文本解读为例。本课的题目不仅提示了文本的写作内容,还突出了写作对象的特点——“奇妙”,这也是本课的题眼。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可从题目入手,通过不断追问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例如,可从内容入手,寻找课文描写了哪些“奇妙”的事物,而在初次阅读,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会发现这些所谓“奇妙”的事物,其实就是我们日常身边常见的事物。那么,为什么作者会认为它们奇妙呢?通过这样追问,教师即可从文本中解读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即作者的喜爱之情。接下来,用作者是如何把这些事物写得如此“奇妙”的问题,对文本进行更深入地解读,进而发现课文的写作方法。这样,就可以完成对文本全面而深入的解读了。紧扣题目解读文本,要注意从多个角度入手。教师在依据自己的见解解读时,还要结合文本发现作者设题的目的,发现写作的密码。同时,还要考虑学生会针对题目提出哪些问题,产生哪些疑问,让文本解读更贴近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六、建立解读方略

教师解读文本有更多选择方向,如何让学生跟进教师思维,这是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不同理解和解读,教师教学指导不能追求“大一统”,不可强迫学生按照教师设定路线展开阅读学习。文本解读没有固定方式需要遵循,教师对学生阅读基础有客观分析,对文本解读方法有梳理和归结,及时给予学生最为及时的帮助,确保文本解读学习活动顺利展开。学生在文本解读中获得的学习体验认知是多元的、深刻的。

学生对文本解读最为熟悉,在具体思考和讨论时,喜欢紧跟教师问题进行对应探索,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展开阅读指导,给学生传授一些适合的阅读方法,学生回馈更为主动,助学效果更为丰富。如教学《爬山虎的脚》,学生阅读文本没有什么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展开质疑性阅读,让学生深度阅读文本,发掘出一些层次问题,给学生提供研学机会。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结合多种信息进行深度探究,课堂研学气氛逐渐建立。文本解读问题开始涌现,教师做整合处理,精选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素材。如这样的问题:题目有什么特点?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能够吸附在墙壁上呢?本文属于说明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如何分析说明方法应用的作用呢?教师对问题进行梳理和解读,与学生展开多重互动交流,为学生顺利进入深度研学创造良好条件。

结语

文本解读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围绕学生主体展开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解读的机会,让学生自然进入文本解读环节。在文本解读视角选择时,教师要紧扣文本内容,贴近学科目标,抓住学习主线,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形成学科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 尹尚蕾.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层次化[J].新课程,2022(26):185.

[2] 赵永攀.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四个着眼点[J].教学与管理,2022(17):34-36.

[3] 吴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寓言类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J].好家长,2022(13):69-71.

[4] 金小红.指向语用的小学语文课堂文本解读[J].课程教学研究,2022(04):67-7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