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地理教学策略
正文
核心素养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着密切联系,如果学生能够形成核心素养,那么其就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深度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修正和改进,能够使学生达到更高的知识水平。尽管新课改实施多年,但目前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想真正落实新课改,把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教学中,教师就要逐步实现深度教学。因此,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开展高中地理深度教学成了教师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一)核心素养的特征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当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满足自身终身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特征主要体现为:其一,核心素养具有较强的关键性,是学科教学工作中最关键的、最核心的素养,居于课程教学的核心地位。其二,核心素养具有后天可获得的特征。核心素养由能力、价值观等多项内容构成,可以通过后天的教学、测评、管理、实践等工作培育形成。其三,核心素养具有较强的统一性。核心素养由语言素养、逻辑素养、信息素养、能力素养等多种素养构成,不同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又连续统一。
(二)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具体是指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于地理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以及理解和应用的能力。从学生角度出发,只有具备相对扎实的综合思维,学生才能够更加多元化地完成地理信息的搜集,深入地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将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教材知识的掌握,更应该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把握学生现有的思维,引导学生以辩证的角度看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更加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在互相配合、互相帮助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加丰富的地理知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
(三)地理实践力
作为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地理实践力强调的是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在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将地理知识与实践生活等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开展相应的实践探索活动。因此,学生不仅要具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同时要兼具地理知识应用和探究的技能。在日常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出更加丰富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投身到生活实践中,进行地理知识探究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地理学科的魅力,进一步地完成学生地理学科学习兴趣的启发。在学生地理实践力提升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遵循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空间能力提升的目标引导,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水平,通过多种新颖方式的辅助,引导学生意识到地理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最终的实践结论。
(四)核心素养的内涵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其一,人地协调观,即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研究价值观,包括对自然规律的客观认识,对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的认识,等等。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人地协调观,才能提升学生分析、认识、解决人地关系问题的能力。其二,综合思维,即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分析地理环境的一种思维能力,包括分析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能力,分析地理环境形成与发展的能力,等等。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系统认识地理环境,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其三,区域认知,即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能力,包括认识不同类型区域的能力,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能力,等等。在教学中落实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教学工作,对于提升学生分析、判断、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有积极助益。其四,地理实践力,即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包括在实践中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完成地理实验的能力,在实践中能够积极主动克服问题的能力,等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实践力,对于增强学生地理学科学习感悟,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有积极意义。
二、核心素养下开展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顾名思义,讲的就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当深入挖掘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重点知识,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获取地理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充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地理课程中长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不断推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以《海洋与人类》这一节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例,这节课重在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使学生理解协调好人类社会与海洋发展关系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教学初始环节,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播放8万吨塑料垃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之间的太平洋水域堆积的情景,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对学生说道:“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食物链传导之下,一些塑料微粒终究会进入人类身体,所以保护海洋环境应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视频、图像,又加以文字对学生说明,帮助学生认识海洋为人类提供的丰富资源,如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空间资源。之后,再链接现实生活,如海水富营养化的案例,进一步增强学生关于人类活动对海洋影响的了解,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最后,教师再结合社会发展、家国情怀的角度,对学生阐述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这样,结合现实生活案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渗透了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激发了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学习地理知识的意识,最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效开展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活动。
(二)构建思维导图,强化学生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中,要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从系统性和条理性的角度切入,强化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发展,更应该结合多样化的知识呈现形式,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不仅为学生引入了更加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同时为学生思维视野的拓宽和发展提供了更加新颖的视角,对于学生探究合作以及课堂讨论的热情起到了非常好的激发作用。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网络,通过碎片化地理知识的有机整合,强化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意识的形成。
例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形式,以“大气”为关键词,将热力环流、洋流方向等知识点按照逻辑性进行整理汇总,分散出更加丰富的思维触角,使得整个知识体系网络更加完善。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学生自身综合思维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三)对案例进行认真研究,使学生形成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虽然隶属于文科,但是也涉及许多理科知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会感到很大的压力,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地理知识,进而对地理学习丧失兴趣。为了避免该问题的出现,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一些案例,在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区域认知能力。
例如,在对“海水温度对游泳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时,虽然可以直接讲解教材中的内容,但是这种方式相对枯燥,也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无法实现深度学习的。而案例的有效引入,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研究及探索,在帮助学生深度学习的同时,能够对其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培养。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入葫芦岛、厦门、西沙3个海洋站的表层海水月平均温度的统计图表,使学生在分析图表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有效学习。在学生对图表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3个海洋站表层海水月平均温度的特点是什么?3个海洋站附近的海滨浴场适合在什么月份开放?你觉得哪个浴场比较好?为什么?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自主思考及小组探讨。在学生思考及探讨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以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在学生有了自己的答案后,教师可以随机抽选几个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在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时,教师可以鼓励其他学生认真听讲,如果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可以在该生阐述完后举手发言。这样一来,既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也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发表自己的意见,且在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形成更加深入的认知,形成一定的区域认知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地理知识与地名进行了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地名的同时,对相关空间概念进行了构建,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难度,带领学生深度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地图册,对地图册上的信息进行挖掘及研究,从而进行深度学习。由此可见,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案例,可以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探究及深度学习,并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强化核心素养培养效果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具有导向、诊断、管理等教学功能。《新课标》提出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通过综合应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综合能力。然而,传统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存在评价过程不完善、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难以及时诊断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自然不能促进学生的反思提高。对于这一问题,教师有必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完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完善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评价的全面性,确保学生在评价指导下反思自身发展的不足。对此,教师应完善高中地理课程评价标准,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的发展评价囊括进评价体系。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前置性评价、鼓励式评价、诊断式评价、终结式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融入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当中,通过融合不同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客观、及时的评价结果,使学生能够对照评价发现自身发展的不足,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持续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创新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将核心素养培养教学融入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当中,对于提升课程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有积极意义。实际教学中,老师应结合生活案例,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培养核心素养,对案例进行认真研究,使学生形成区域认知能力,最后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强化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推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爱芹.高中地理深度教学与学习之思考与实践[J].中国教师,2021(增刊1):78.
[2]王述华.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以西北师大附中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3):77-82.
[3]苏柯晔.指向核心素养的地理课堂深度学习探究——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专题为例[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22(Z6):3.
[4]叶丽英.如何加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2022(12):126-128.
[5]邓正秀,陈宗颜,雷延金.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学生生态安全教育: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水循环”一节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2(28):84-86.
...